我国不同民族青少年儿童身体素质的“族间差异”及对运动员选材的启示

时间:2022-08-14 02:11:45

我国不同民族青少年儿童身体素质的“族间差异”及对运动员选材的启示

摘要:通过运用一般综合评价方法中的积分法,对1985、1991、1995、2000年全国汉族和28个少数民族的7~18岁男女生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指标的10560多个数据进行研究、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壮族、黎族、朝鲜族男女在速度、下肢爆发力素质方面明显优于其它民族;在上肢力量上,男子壮族、黎族、维吾尔族等明显较好;在腹肌上,女子朝鲜族、壮族、汉族处于绝对优势;在耐力素质上,哈尼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壮族等均表现出有较好成绩;在柔韧素质方面,朝鲜族、维吾尔族、土家族等优势明显。同时,还对一些民族在某项素质的弱势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的运动员选材工作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汉族;少数民族;青少年;身体素质;运动员选材

中图分类号:C80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9―1219―04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并且各民族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那么,不同民族之间人们的身体索质是否有差异?哪些民族速度素质较好?哪些民族力量、耐力、柔韧素质明显优于其它民族?如果能够研究出不同民族的身体素质的差异,这将对我国竞技体育的运动员选材具有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对运动员的选材工作越来越科学,至少可以把那些不适合某项运动运动员早早淘汰,这样就可以为国家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儿童少年,尤其在校的学生是运动员选材的主要来源。我国从1979年开始,于1979、1985、1991、1995和2000年先后五次进行了全国学生体质调研。其中从1985年开始把少数民族的学生也列为调查对象,目前也已进行4次。调查的内容除了形态、机能指标外,还主要进行了身体素质指标的调查,调查的数据已历时15年,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本课题欲通过对这4次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探索不同民族之间速度、力量、耐力和柔韧等身体素质的差异,以期为我国竞技体育各项目运动员选材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1985、1991、1995和2000年调查的20多个民族(表1)的7~18岁男、女儿童少年学生的速度(50 m跑)、力量(反映下肢爆发力:立定跳远;上肢力量耐力:男斜身引体或引体向上;腹部肌肉力量耐力:女1 min仰卧起坐)、耐力(7~12岁:男女均测试50 m×8往返跑;13~18岁:男1 000 m,女800 m)、柔韧(立位体前屈)等的测试指标为研究对象。1.2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一般综合评价方法中的积分法进行研究。具体操作:分别对四次调查的每一测试指标按在当年测试的7~18岁的每一年龄按测试成绩平均数好坏进行先后排名,并计分。如1985年28个民族的7岁男生50 m跑的各自民族的平均成绩进行排名:第一名计1分,第二名计2分,第三名计3分,……第i名计i分(若成绩相等,分数并列,但占用名次。如第三名有2个,则分别计3分,接下来则按第五名排序计5分);然后再分别对8~18岁组按同样方法进行排名计分;最后,把每个民族的12个年龄段的所有得分加起来得到∑i,总分少者为优。

2 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民族身体素质调查结果与分析

2 1.1 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它是人体的基本身体素质之一,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方面。

男子:男子50 m跑四次调查结果表明,居住在广东的黎族和广西的壮族在短距离跑方面显著的优于其它民族,在1985、1991、2000年的三次调查中,它们均位于第一、二名。另外,吉林省的朝鲜族、宁夏的回族、新疆的哈萨克族及汉族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女子:同男子发展趋势相似,黎族和壮族女子在三次调查中均处于前两名,它们在速度素质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朝鲜族、汉族女子在短距离项目也具有一定优势。同男子不同的是,四川的羌族、云南的傣族优势明显,但发展不均衡。

而地处青海的撒拉族、的藏族、云南的拉祜族、贵州的水族在男女速度素质和运动能力方面均排在其它民族之后。

2.1.2力量素质 立定跳远主要反映人体下肢爆发力的指标,斜身引体和引体向上主要是反映男生上肢肌肉的耐力,仰卧起坐主要是反映女生腰腹部肌肉的耐力。

2.1.2.1 下肢爆发力 男子:速度素质很好的黎族和壮族同样在反映快速力量的爆发力方面,仍然处于领头羊的位置。在四次调查中仅1995年位于第二、第三位置外,均遥遥领先于其它民族。朝鲜族、汉族也处于较靠前的位置。瑶族、哈尼族、白族时有上好表现。

女子:壮族和黎族仍然雄踞榜首,从12个年龄段的平均名次看在所有民族中位居一、二的位置。朝鲜族、汉族优势也较突出。羌族、蒙古族、傣族、新疆的柯尔克孜族发展不够稳定,需进一步研究观察。

瑶族在1995年,男女均突现在第一名的位置,而在其它年份调查中,却排名靠后。土族、撒拉族、东乡族、藏族仍然远远差于其它民族。畲族、布依族、维吾尔族的女子下肢爆发力较差。

2.1.2.2 男子上肢力量耐力 从对29个民族的男 7~12岁斜身引体和13~18岁的引体向上的调查结果显示,上肢力量素质表现出较大的不稳定性。除壮族、黎族、维吾尔族发展相对较好外,大多数民族四次的调查结果变化很大。如傣族在1985、1991年分别名列第二、第五名,可到2000年时却排在第十七名。又如瑶族排在1985年第十七位,1995年跃居第二位,而到了2000年,一下子又降到了第十六名。同样,柯尔克孜族、朝鲜族、苗族等也表现出同样的状况。另外,哈尼族、傈僳族等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藏族、东乡族、土族等仍然位居较低水平(表2)。

2.1.2.3女子腹部力量耐力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朝鲜族、壮族、汉族女子腹部力量显著高于其它民族。这三个民族在四次调查中基本上都位居前三名。撒拉族、拉祜族、土族、侗族女子腹部力量较差(表2)。

2.1 3 耐力素质 男子对耐力素质指标的选择,主要根据年龄进行设置项目。7~12岁男女生均测试50 m x 8往返跑,13~1 8岁男子测试1000 m,女子测试8 00 m。从调查结果看,新疆的柯尔克孜族、云南的佤族、哈尼族、白族均表现越来越好的趋势,从1985年的落后状态逐渐上升为前一、二名。另外,壮族、黎族却与它们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一、二名逐渐下滑到较低水平。藏族、撒拉族、东乡族等仍然落后。汉族男子耐力素质发展也处于较低水平(表6)。

女子女子耐力素质同男子情况相似,佤族、柯尔克孜族、哈尼族、白族、羌族女子耐力素质较好。壮族、黎族也具有一定优势。土族、瑶族呈现快速增长之势。汉族女子耐力同其它民族相比仍位于中下游水平。

2.1.4柔韧素质立位体前屈是在静止状态下,反映学生腰腹和下肢各关节灵活性和相应部位肌肉、韧带伸展性的测试

项目。

男子调查结果反映出,朝鲜族、维吾尔族、佤族、苗族、水族男子柔韧性比其它民族显示出较大的优势。畲族、土族、瑶族等柔韧性较差。

女子苗族、朝鲜族、佤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女子柔韧性较好,而白族、土族、回族、纳西族的柔韧性较差(表6)。汉族男女均处于中等水平。

2.2不同民族身体素质的特征与运动员选材

2.2.1 身体素质的差异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 从上面的调查统计结果可以明显看出,在我国不同民族身体素质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如,壮族、黎族、朝鲜族在速度、爆发力素质上均明显优于其它民族,而藏族、撒拉族、拉祜族等在速度素质方面明显落后;在腹肌上,女子朝鲜族、壮族处于绝对优势,汉族、布依族、纳西族、瑶族也具有一定优势;在耐力素质上,哈尼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壮族、黎族、佤族、白族均表现出有较好成绩,而藏族、撒拉族、东乡族、拉祜族、汉族处于较落后位置;在柔韧素质方面,朝鲜族、维吾尔族、土家族、佤族、苗族、蒙古族、水族优势明显,土族、畲族、东乡族较弱位置。

从前后数据的对照来看,造成民族间身体素质差异的主要因素还应该是各民族自身的特性所致。有些学者的研究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谢东进行了《广西学生与全国学生身体素质研究》研究,把广西壮族、汉族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与全国进行了对比,并进行了同地区壮族与汉族学生之间的对比,结论认为:广西壮族与汉族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有其自身的民族特点。古丽帕丽在《新疆四民族乡村女生与全国同龄女生身体素质的对比与分析》的调查结果也显示,生活在同一地区的汉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女生也不相同,哈萨克族乡村女生在50 m、800 m和立定跳远素质水平上均处于第一位,维吾尔族女子仰卧起坐位于第一位,柯尔克孜族立位体前屈居第一,汉族较差。王颖等在《海南省7~18岁汉、黎族女生身体素质调查报告》中也证实,该地区的汉族和黎族女生身体素质发展的特长也不同。

2.2.2 身体素质民族差异与地域分布关系 各民族表现出了不同的素质特长,从他们的分布来看都分布在我国的周边地区,很少有分布在中部地区的。如白族、傣族、哈尼族、佤族等分布在西南的云南,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分布在西北的新疆,黎族分布在南方的广东等等,而恰恰这些民族在大多素质指标上均超过汉族。并且,不同的地区其优势素质也不同,如西南的壮族、南方的黎族速度素质、下肢爆发力突出,东北的朝鲜族则女子腰腹肌较好等。汉族仅女子腰腹肌排在前三名,速度、下肢爆发力偶有靠前外,其它素质大都在位于

中等或偏下的水平。那么,是否地域的分布会影响身体素质的差异?已有研究证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对人的身体素质能够造成影响。试想一下,南方、西南空气湿热是否不利于耐力项目的发展,而其身材、体型却有利于速度和爆发性力量的项目?北方和西北气候干爽是否有利于耐力性项目的发展?

2.2.3身体素质民族差异、不平衡性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关系 造成上面民族之间身体素质差异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民族自身特征、地域条件等的影响外,经济发展水平是否也影响着人的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张丽在《改革开放二十年居民生活水平与大学生体质状况相关研究》认为,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在不断增强,但耐力素质在不断波动。于道中、江崇民在《2000年中国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体质现状及与1985年的比较研究》中,也得出同样的结论,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大幅度的增长,这与我国的整体经济水平提高是相一致的。试想一下,是否我国有一些民族由于经济水平落后而使身体素质发展缓慢,而一旦生活水平稍有提高,本民族特长的身体素质会不会迅速的膨胀起来?前面提到的瑶族在1995年突然在原本落后的速度、爆发力素质上跃居首位;新疆的柯尔克孜族在男、女耐力素质分别从1985年的第22位、第26位,上升到1995年的第14位、12位,再到2000年的男女第1位,是否可以按此进行解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2.4 对我国竞技体育各项目运动员选材的启示 根据上面的研究结果和分析,那么,我国竞技体育在运动员选材时,首先,应该科学分析本项目的制胜因素,找出本项目所需要的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和其它要求,进行有目的选材;其次,根据民族身体素质差异、地域差异和可能受经济影响还没有很好发展的地区和民族进行重点选材。这样才能使选材具有目的性、针对性,可以大大降低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本研究结合其他研究成果,对上面所表现出的在速度、力量、耐力、柔韧性较好的民族进行了形态、机能的比较,以利于不同项目进行选材。下面是一些表现突出的民族的具体情况,以供参考。

1)黎族:男生身材较细长,弹跳力、速度、臂肌力、素质均较好,但肺功能较差;女生身材细长,弹跳力、速度、腰腹肌力量和柔韧性素质较好,肺功能和握力较差;2)壮族:男生身材中等,速度、弹跳力较好,但柔韧性较差;女子身材较矮,速度、弹跳力、腰腹肌较好;3)朝鲜族:朝鲜族男生身材较高,体形粗壮,肺功能和耐力素质较差,其他身体机能和素质水平一般;女生身高中等,体形较粗壮,肺功能和柔韧性素质较好,耐力素质较差;4)瑶族:瑶族男生身材较矮,体形中等,弹跳力和速度素质较好(需进~步观察研究),肺功能和耐力、柔韧性素质较差;女生身材矮瘦,速度、耐力和弹跳力较好,但肺功能较差。5)维吾尔族男生平均身高高于汉族,体形较粗壮,肺功能较强,臂肌力和柔韧性素质也较好,其他身体素质一般;女生平均身高也高于汉族女生且体形粗壮,肺功能、腰腹肌力量和柔韧性素质均较好,但弹跳力较差;6)柯尔克孜族:身材较高,体形粗壮,男女生身体机能与素质总体水平均较好,特别是肺功能和耐力素质水平突出;7)白族男生身材较高,体形中等,弹跳力和耐力素质均较好,柔韧性素质较差;女生身材较高而体形粗壮,腰腹肌力和耐力素质均较好,但柔韧性较差。

因此,“奥运战略”应在战略布局上更多地考虑不同省份、不同民族、不同人群的特点,利用政策杠杆、竞赛杠杆和经济杠杆,调动更多省市区的积极性,以逐步形成不同区域拥有不同优势项目的良好格局。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身体素质的差异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壮族、黎族、朝鲜族男女在速度、下肢爆发力素质方面明显优于其它民族;在上肢力量上,男子壮族、黎族、维吾尔族等明显较好;在腹肌上,女子朝鲜族、壮族、汉族处于绝对优势;在耐力素质上,哈尼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壮族、黎族、佤族、白族均表现出有较好成绩;在柔韧素质方面,朝鲜族、维吾尔族、土家族等优势明显。

2)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明显影响人们的身体素质发展。

3)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状况也制约着人们的身体素质提高。

3.2建议 在竞技体育运动员选材时,应结合本项目特性,综合考虑各民族身体素质的“族间差异”、地域分布和生活水平进行有针对性选材。

注:“本文中所涉及的表格、注解、公式等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单纯性肥胖青少年服用绿茶多酚配合运动对部分... 下一篇:普通高校大学生对公共体育理论课的反馈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