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大学生对公共体育理论课的反馈及评价

时间:2022-09-10 04:25:34

普通高校大学生对公共体育理论课的反馈及评价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方法,通过我国43所普通高校的非体育专业学生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的现状和不足。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理论教学主要存在教学时数不足;教材随意性较大;教学内容仍然失衡,缺乏科学性;教学形式和方法单调等问题。建议从教学内容人手,在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的基础上,大力进行教材改革。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理论;反馈;教学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9―1243一02

大学体育由实践课和理论课组成。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大学体育教学的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然而多偏重于实践课的教学改革研究,理论课教学的研究相对落后。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意识,应在狠抓实践课改革的同时,重视理论课的教学改革。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分布在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43所普通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430名。同时,根据研究的需要,电话访谈或走访了部分教师。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和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30余篇,并对主要文献进行了分析和引用。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自行设计了问卷,经检验其有效性为0.91,可靠性为0.96。对普通高校的非体育专业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430份,收回348份,回收率80.9%,其中有效问卷92.8%。

1.2.3数理统计法 对研究过程中所收集的数据均采用spssl1.0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教学时数

教育部2002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规定理论课时数为10%,但是从表1的调查结果来看,达到要求的院校只占11.63%,多数院校仍然没有达到教育部的要求。理论课教学时数短缺,其教学任务则得不到保障,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通过对部分教师的调查发现,一些院校的教学大纲中理论课教学时数是达到要求的,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没有执行,这也反映部分院校对理论课的重要性重视不足,在教学大纲执行和监督方面缺乏有效的力度,这一现象应引起有关部门注意。

2.2教材选用及教学内容

从表2可知,仍有个别院校在理论课教学中没有配备教材。教材来源以自编和省编为主,分别占37.21%和41.86%。各个高校选用不同的教材,可能是导致理论教学内容也有很大差异的原因之一。现行各种版本的体育理论课教材对近20年来国内、外的社会体育学研究的新成果缺少总结,对传统的自然体育学的新成果反映也不足。为此,寻求具有时代特征、实用性强的体育理论课教材迫在眉睫。

体育理论教学同实践课一样重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具有全面性,应该为终身体育服务。参考丛洪岩对体育理论课的研究,制定了问卷题目,调查结果表明,全国43所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有一定差异,见表3。除体育的目的与任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外,其它方面如体质评定和心理健康标准及其它内容也为多数学校所采用,分别占77.42%、81.40%和74.44%。与吴明智等的调查结果相比,这些内容已经大大增加,反映出这些年我国大学体育的改革趋势和阶段成果。

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需求排序结果见表3。依次顺序为: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体质评定、竞赛规则与裁判法、技战术分析、心理健康标准和体育目的与任务,这一结果与徐启刚等。的研究结果相似。可见,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他们更倾向于取向那些技术含量较高、与健康密切相关和专业指导性的知识。

2.3教学形式和方法手段

长期以来,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师很少接受主讲理论课的专门训练,也缺乏理论教学经验及理论课教学研究。从表4结果可知,大多数普通高校主要以主讲教师上大课和任课教师上小课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

主讲教师上大课的教学形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注重获得间接知识,而忽视获得直接经验,对不同班级讲述同样的内容而忽视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兴趣爱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不利于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尤其要培养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绝大多数学校都已经具备多媒体教学的条件,采用了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点体现在多功能性、声形并茂、大容量、高速度、高效率、高质量等方面。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形式,加大知识传授量和速度,同时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知识的巩固。多媒体技术通过声音、图像等综合方式,清晰地把教材的要点、难点、运动技术的动作细节等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原有的单边教学转化为双边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对体育的教学方法、手段、技术和技能等知识的了解与掌握。

而对43所普通高校理论课教学方法的调查结果则不尽相同(表5)。

2.4教学效果

调查问卷中某高校多名学生反馈的5种等级分别赋予分值,即非常好为5分、好4为分、一般为3分、差为2分、非常差为1分,其总和除以学生数量所得平均分(四舍五入)为学校教学效果等级,结果见表6。从表6中可以看出,学生对目前公共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评价并不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应保证必要的学时外,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因此,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的理论课究竟如何取材,应该成为广大体育工作者必须关心的问题。一方面取材应来源于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应来源于社会科学知识,这两方面知识的溶合才能体现出大学生体育理论的特色,使知识更加系统、科学而富有体系。所选内容应该能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直接获益,并能指导实践。同时理论内容既要有广度又要有一定的深度。

3 结 论

从学生对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理论教学的现状反馈来看,主要存在教学时数不足;教材随意性较大;教学内容仍然失衡,缺乏科学性;教学形式和方法单调等问题。应引起教育行政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了解到多媒体现代教育手段已得到普及应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开始在个别高校得到应用,反映出近年来我国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建议从教学内容人手,在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的基础上,大力进行教材改革,同时应加强理论教学实施的监管力度。

注:“本文中所涉及的表格、注解、公式等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我国不同民族青少年儿童身体素质的“族间差异... 下一篇:大学生运动技能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