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教父俞敏洪:娶个“杠杆女”照亮新东方

时间:2022-08-14 07:17:14

留学教父俞敏洪:娶个“杠杆女”照亮新东方

一个女人结婚以后最大的能力是自己不再进步,却能把一个男人弄得很进步或很失败。――俞敏洪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曾说过:“有些人一生没有辉煌,并不是因为他们不能辉煌,而是因为他们的头脑中没有闪过辉煌的念头,或者不知道应该如何辉煌。”

俞敏洪自己当年也一样。在他“头脑中没有闪过辉煌的念头,或者不知道应该如何辉煌”的时候,是他的妻子晓杨充当起他的“心灵导师”的角色,引导他走向了成功。

娶妻当娶“杠杆女”,妻子晓杨找准了一个支点,终于“撬”起俞敏洪,照亮新东方。

这辈子认准了你,

现在平凡有何关系

北京的深夜,气温零下十几摄氏度,呵气成冰。一个大男人骑着一辆破自行车,急匆匆地行进在冷清的街道上。遇见电线杆,他就停下来贴广告单。不一会儿,男人突然骑着自行车往回赶――因为天冷,玉米糨糊很快变硬,刷子再也难以搅动了。

男人回到中关村一间简陋的屋子里,一个女人心疼地看了男人一眼,急忙接过小桶,生起火,重新熬起糨糊来。

那是1991年的冬天。当时,或许谁也没想到,男的本是北京大学的英语老师,女的则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德语老师,他们却在寒冬夜,熬着糨糊,满大街地贴着小广告――东方大学英语培训部招生简章。他们便是俞敏洪和妻子晓杨。

炉火旺了,没过一会儿,整个房间变得暖和起来。夫妻俩依偎在一起,往事一幕幕浮现――

1985年的一个傍晚,俞敏洪照例泡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一个角落里,抬眼看到一个亭亭玉立、长相甜美的女孩正步伐飘逸地迎面走来。女孩在他对面的位置坐下,翻开一本诗集看了起来。

此刻,夕阳从窗户外铺泻而至,照在女孩光洁的脸上,映衬出一层淡淡的茸毛,细嫩的脖子上蜿蜒着几条淡青色的血管,女孩清秀恬静的气质顿时喷薄而出。俞敏洪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女孩离开图书馆时,俞敏洪悄悄尾随其后,直到她进入女生寝室。经过多方打听,他得知女孩叫晓杨,是北大德语系大三的学生。

彼时的俞敏洪,刚刚留校成为英语老师。在北大的求学生涯中,他渴望爱情,但没有一个女孩爱他。他来自农村,说一口江苏江阴普通话,既不会吹拉弹唱,也不善交际。因为自卑,俞敏洪常常与书本和收音机为伴,交际圈非常小,即便有喜欢的女生,也不敢去追。多年后,他的老师兼好友徐小平调侃道:“我,北大团委文化部部长;王强,北大艺术团团长;俞敏洪?观众,而且是大礼堂某个角落里的站票观众!”

晓杨的出现,让俞敏洪怦然心动。但为人师表的俞敏洪仍旧不知怎么去追女孩子,于是采取了最笨的方法――死守。他每天傍晚都来到图书馆的那个角落里,等待晓杨的出现。晓杨也总是如期而至,坐在他对面。俞敏洪自作多情地认为,晓杨也对他有意,两人每天默契地坐在一块儿,不正是一种无声的约定么?

俞敏洪享受着这种甜蜜的同时,也在忍受着煎熬,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这时,上天再一次帮了他的大忙。

1986年3月26日晚上,原本灯火通明的图书馆突然一片漆黑,停电了。阅览室里顿时乱成一团,许多同学摸黑出门时,不小心撞到了桌子。黑暗之中,伴随着“嗒”的一声响,俞敏洪点亮打火机,点燃了一根蜡烛。

整个阅览室突然安静下来,只有俞敏洪那张书桌有一圈温暖的亮光。烛光之下,一双青年男女相对而坐,对视一眼,场面浪漫动人。晓杨收拾好书想回宿舍,转头看了看黑洞洞的前方,似乎有些无奈。木讷的俞敏洪终于适时开口:“跟我来!”他举起蜡烛,缓步出门,晓杨则温顺地紧随其后,两人交往的通道就此打开。

经过几个月的了解,晓杨觉得俞敏洪为人诚实厚道、执著坚韧、不怕吃苦,对她又好,便欣然接纳了他。更重要的是,她认定俞敏洪将来必有大作为。

只要为理想努力,

再多付出我也愿意

1988年,俞敏洪和晓杨步入婚姻的殿堂。晓杨毕业后,到中央音乐学院做了德语老师;俞敏洪则喜欢北大宁静的生活,准备把一生都托付给北大。两人相亲相爱,相互扶持,日子过得简朴而甜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出国热潮在中国悄然兴起。有一天,俞敏洪突然发现,身边的朋友和同学一个个都不见了,等收到从海外寄来的明信片才知道,他们都出国留学去了。俞敏洪并不以为意,在北大当个老师,过着甜蜜的小日子,对于从农村走出来的他来说,已经很知足了。

妻子晓杨可不这么看。她觉得丈夫并不比别人差,他们能做到的事,俞敏洪照样能做到,况且出国留学,对他今后的发展有益无害。

一天晚上,晓杨热情高涨地对丈夫说:“敏洪,你也去考托福,出国留学吧!学有所成后我们再回来发展。”“我们现在的日子不是过得挺好吗?何必去折腾呢?”俞敏洪不以为然地说。

妻子见俞敏洪态度冷淡,一副胸无大志的样子,顿时火冒三丈:“不折腾怎么能越活越好?你成天就知道守着三尺讲台得过且过,真是个窝囊废!”两人第一次爆发激烈的争吵。

为了平息战事,俞敏洪只好向妻子妥协,答应了解一下出国的事。过了几天,晓杨看他毫无动静,又在他耳边唠叨开了。俞敏洪一边唯唯诺诺,一边一切照旧。

晓杨看穿了俞敏洪的心思,伤心不已,自己认定的那个会有出息的俞敏洪哪里去了?她并不是怀疑自己当初的眼光,只是觉得丈夫太安于现状。多次沟通未果,两人又吵了一架。晓杨下了最后通牒:“如果你不走出国门,就永远别进家门!”

看到妻子伤心抽泣的样子,俞敏洪心里一阵内疚和心疼。他开始自我反省:“婚后的日子,自己的确过得太安逸了。身为男人,年纪轻轻不思进取,确实不应该。妻子如此强逼,虽然存在一定的攀比心理,但主要还是为了自己的前途,为了这个家着想啊!”

想通以后,俞敏洪诚恳地向妻子道歉。看到俞敏洪一脸自责的样子,妻子笑了:“如果你一心备考,我一定全力支持你!只要你为理想而努力,再多付出我也愿意。”

晓杨说到做到。他们住在北大宿舍,以前总是丈夫做好饭菜等她下班,现在妻子为了支持他考托福,包下了所有家务,有空也忙着帮他找资料查信息。

俞敏洪挑灯夜读,晓杨就高兴地为他端茶递水;俞敏洪翻看闲书,她就怒目而视,一脚踹他下床。在妻子严厉的督促下,俞敏洪最后考过了托福。此后3年多的时间里,有七八所大学给他寄来录取通知书,但没有一所学校提供全额奖学金。有一所学校愿意给他发四分之三的奖学金,但他们算来算去,依旧凑不够剩余的钱。屋漏偏逢连阴雨,经过一番折腾,他们所有的积蓄也花光了。

出国之梦破灭,俞敏洪有点难以承受,整个人非常消沉。晓杨又何尝不是呢?可她转念一想,丈夫已经很沮丧了,自己不能再加重这种情绪。她故作轻松地安慰丈夫:“别丧气了,咱们无非回到了原点。虽然花光了积蓄,但是你的英语水平提高了,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也知道出国是怎么回事了。”

夜深人静的时候,俞敏洪靠在床头,看着甜睡的妻子,愧疚感又涌上心头,妻子跟着自己吃苦了。当务之急是怎么赚更多的钱,改善生活,俞敏洪反复咀嚼着妻子安慰他的话,突然意识到,自己对出国考试有了很深的了解,北京的托福、GRE培训班遍地开花,自己能否兼职去讲课?他顿时兴奋起来。

妻子得知后,先是非常高兴,随即平静下来,担心丈夫吃不消。俞敏洪搂着妻子,说:“只要能让你过上幸福的日子,再苦再累都值得。”

俞敏洪在外兼职后,家里的经济状况逐渐好转。最明显的是,两口子都喜欢吃鱼,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都只能买死鱼。一次,妻子回来,发现鱼汤是用活鱼做的,立刻笑逐颜开。但这种开心的日子没过多久。当时,北大教师在校外授课是违反纪律的,得知俞敏洪在外兼职后,北大给了他一个严肃警告处分。处分通告和他的照片在闭路电视中滚动播放了好多天,在北大三角地的玻璃橱窗里张贴了一个多月。

俞敏洪的心一阵刺痛,这让他有何颜面面对身边的同事和讲台下的学生呢?他整天都借酒浇愁,不愿出门。妻子得知情况后,轻轻拍打着他的脸,说:“我知道你很难过,可这点儿挫折算什么?是个男人就给我把这关挺过去。”说完,晓杨双手环住丈夫的腰,静静地依偎在丈夫胸前。她要通过这种方式,让丈夫知道,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自己与他同在。

1991年9月,俞敏洪作出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从北大辞职。在20世纪90年代初,放弃“铁饭碗”是一件让人惊讶而惋惜的事。得知丈夫的决定,晓杨虽然有些担心,但是没有反对。她尊重丈夫的选择:“你有一肚子的学识和经验,不怕找不到施展的舞台!”

拖着简单的行囊,俞敏洪领着妻子缓缓走出北大校门,只留下一个悲壮的背影。他已经为自己勾画出了一幅崭新的生活蓝图――开培训班,赚了钱再出国留学。

你抵达成功彼岸,

我也登上幸福之船

离开北大,俞敏洪骑着破自行车四处寻找安身之所。在市郊一个有房出租的农民家里,有个孩子在写作业,俞敏洪夫妇灵机一动,提出一个建议――晓杨免费为孩子辅导功课,房东则免费提供住房。双方一拍即合。依靠妻子的免费家教,他们顺利地解决了住房问题。

1991年寒冬,俞敏洪承包了东方大学的英语培训班。夫妇俩在中关村第二小学租了一间平房当教室,在外面墙上钉了颗钉子,把“东方大学英语培训部”的招牌一挂,就算开张了。

这一年,俞敏洪29岁。北京的英语培训班多如牛毛,他这个毫不起眼的培训班根本无人问津。培训班最主要最有效的招生途径就是大肆张贴招生广告,他急了,不但白天出去贴广告,晚上也出去疯狂“扫荡”。

丈夫做得如此辛苦,晓杨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第二天晚上,她尾随其后,也要出去帮忙。俞敏洪心疼地说:“外面零下十几摄氏度,你出去干啥?何况第二天你还要上班。”最后拗不过妻子,他采取了折中的办法:“你就在屋里帮我熬糨糊吧!”

多年以后,他的好友徐小平说:“俞敏洪左右开弓的糨糊刷,在中国留学生运动史上,刷下最激动人心的一页华章。”俞敏洪深知,这一页华章的后面,是妻子帮她熬的一锅锅的糨糊。

忙活了一个多星期,到培训班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但都是看看环境,再看看报名册,掉头就走。出师不利,俞敏洪郁闷不已。

妻子想了想,跟他分析道:“人都有从众心理。咱们报名册上没人,学生肯定觉得这里信不过,不愿报名。”她向俞敏洪提议,在报名册上编造二三十个假名字,前来咨询的人一看,报名人数不少,自然会放心跟着报名。这种做法虽然不太光明磊落,但效果明显,培训班慢慢地有了生机。

1992年,培训班迅速做大,俞敏洪实在忙不过来了。为了支持丈夫的培训事业,晓杨从中央音乐学院辞职,一心一意帮起了丈夫。她管行政、后勤和招生,丈夫则管上课和教师质量。1993年11月,俞敏洪夫妇正式办起了“北京新东方学校”。

此后几年,夫妻俩兢兢业业,新东方越做越大。俞敏洪早已把出国留学的念头抛之脑后,有这么好的事业发展平台,出不出国留学又有什么关系?

经历这么多年的曲折坎坷,晓杨终于用自己手中的杠杆,将丈夫“撬”上了一个从未有过的人生高度。1997年,为了让新东方有更好的发展,晓杨同意了丈夫要她撤离新东方,留学加拿大的请求。晓杨虽然有几分不舍,但她认为,只要能让丈夫抵达成功的彼岸,自己自然也登上了幸福之船。

来到加拿大,她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丈夫。1998年8月21日晚,俞敏洪遭劫,差点儿丧命,为此对奋斗的终极目的和意义产生了疑问。妻子找机会开导他:“人生最大的成功就是活得比对手长,这样一来别人用5年做成的事,你可以用10年去做;别人用10年做成的事,你用20年去做。如果这样还不行,你就保持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到80岁把他们一个个送走以后再来做。”

2006年9月,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中国内地在美国上市的第一家教育机构。如今,在美国、加拿大的任何一所著名高校里,来自中国的留学生,70%是从新东方走出来的。

一次,朋友夸他事业有成,俞敏洪却满心愧疚地说:“我现在最希望的,是我老婆年轻时的美丽容颜能够重现!她跟着我这些年,受苦了……”

这或许是晓杨此生听过的最动听的情话。

上一篇:掺和发小家事,好心担保反遭索赔 下一篇:男贼变艳女,不知止损的人生步步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