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主位推进方式的对比

时间:2022-08-13 02:20:01

英汉主位推进方式的对比

摘要: 英语是一种注重主语的语言,汉语是注重主题的语言。在注重主题的语言里主位与主题是一个研究领域。本文主要通过说明英语的主位与汉语的话题的差异,从英汉不同文化心理和思维角度运用Halliday和徐盛桓的主位推进模式来看英汉主位推进方式的差异。

关键词: 主位推进模式对比话题主位

一、前言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汉藏语系,所以汉语与英语隶属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系,它们之间存在诸多不同,如:思维方式、看问题的出发点等。英语句式长,语法结构清晰。反观汉语,简洁凝练,重视字义训诂的传统严重影响了汉语的句式结构。Charles N.Li和S.A.Thompson在其著作Subject and Topic一书中指出,汉语是主题突出型语言(topic-prominent language)即汉语属于注重主题(简称TP)的语言,也是话题(也称为主题)突出的语言,而英语是主语突出型语言(subject-prominent language)即英语属于注重主语(简称SP)的语言。申小龙(1990:223)提出了汉语中普遍存在的主题―评论句的概念,即“先提出我们想要说明的一个话题,它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词组,甚至是个句子的形式,总之是一个要说明的‘板块’,然后对这个话题加以评论”。

二、英语主语与汉语话题辨异

1.一般概念的对比

对于主语的定义,章振邦在《新编英语语法》中给出的定义是:主语是交际双方已经知道的信息,即已知信息,它是信息传递的出发点,因此主语通常是由一些带有事物性质或实体性的词语来表示的;这类词语通常是名词或名词词组或相当与名词词组的语法结构。再来看话题的普通语言学定义,话题是语境中已知的信息,是句子其他部分的陈述对象。如果听话者可以推测出说话者说这个句子的意图是向他进一步提供关于某一实体的信息,那么这一实体便是这个句子的话题。话题常常是无标记结构中的主语,但是在有标记的结构中,话题可能会和主语相冲突。沈家煊认为话题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话题常常居于句首位置;2)后加停顿或语气词;3)话题总是已定的已知信息;4)是一个话语概念,具有延续性,经常把它的语义辖域延续到后面的几个句子。相应的,主语也具有一定的形式和语义特征:1)主语可以用疑问代词提问;2)主语可以被焦点化即代表句子中最重要的新信息;3)行为动作的施事;4)性质状态的主体。因此简单说来,一个动词前的名词短语,只要它与句中的动词具有做什么或是什么的关系,那么这个名词短语便是句子的主语,否则便是句中的话题。

2.形式方面的对比

英汉两种语言,一种是语法型语言,一种是语义型语言。汉语以训诂学为研究传统,偏向从语义到结构,句子层层递进,很难在字、词和句中划出一条清楚的界限。英语偏向文体学研究传统,结构明晰,逻辑层次清楚。从主语的条件来看,英语的主语必须是名词短语,汉语主语可以是名词短语也可以是别的。从语义上来看,英语主语只有四种,分为施事主语、受事主语、形式主语和主题主语。而汉语的主语却有七种之多。从特征上看汉英主语区别也很大。

1)英语的主语是有标记的主语,每一个主题都是从句中某一个位置移到句首的,英语主题的这种移动性质说明英语不是一种独立的句型,而只是主谓句的一种变形。它不能改变句子以动词为中心的结构和语义格局,也不改变受主谓一致关系制约的这种句子框架。而汉语的主语是一种独立的成分,属于无标记的主语或者话题化的主语,可以并置或与述题内嵌。

2)英语的主语只能出现在句首。汉语话题突出,因此主语既可以出现在句中也可以出现在句首。

3)英语的主语由于是主动宾句式的成分移动到句首所产生的,因此是句子的一个成分,不能省略。汉语句式凝练,以意合为主,主语常常省略。

最后在分析主语的时候自然离不开谓语,英语的谓语离不开动词,而汉语的主语却可以有四种不同的谓语,诸如动词谓语、名词谓语、形容词谓语和主谓谓语。这四种不同的谓语特别的主谓谓语形成了汉语开放性的句法结构。

三、英汉主位推进模式对比

英语是注重主语的语言,它的基本形式构架是主位一致。在通常情况下,除标记性主位以外,在Halliday的语篇分析模式中,主位、述位和主谓结构具有极高的相关性,主位和述位的区别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语法中主语和谓语间的区别相同(Baker,1992:123)。可见,英语的主位大部分情况下和主语重合。但作为信息起始点,主位并不一定涉及话题。汉语的主语和谓语并不一定具有英语中那种严格的形式关系。汉语中不具备明确的形式结构特征,只以意合形式结合在一起,以话题为中心辅以评论的小句大量存在。汉语中既有与英语相近的主语+谓语,又有不同于英语的话题+评论。

汉语小句中的主位衔接功能则不如英语明显。主语常常只是为小句设立一种叙述的框架(Chafe,1976:51)。对于印欧语系的语言来讲,或许可以直接套用有关理论模式对某一语言的主位结构在翻译过程中的转换规律进行观察和对比。

1.Halliday的主位推进模式

语篇分析中将句子按其线性顺序切分为主位(theme,T)和述位(rheme,R)两部分。主位一般只含有已知信息(given information),述位往往是新信息(new information),是交际的重心所在。在语篇中,主位、述位层层推进形成主位推进模式(thematic progression)。国内外语言学家曾提出较多的模式,胡壮麟(1994:144)对它们进行了概括,认为有最基本的三种模式:(1)T1-T2,第一句的主位继续成为第二句的主位;(2)R1-T2,前句述位的某个内容发展成为第二句的主位;(3)T1+R1=T2,第一句主位和述位的内容一起产生下一句的主位。

其实,在一个“句子组合”内,各句之间就有一个相互联系、衔接、照应、过渡的问题,因为这样的一段话语,不仅仅是合乎语法结构的句子的连续,而且首先是思想发展的连续。

2.徐盛桓的主位推进模式

徐盛桓在他的《主位和述位》(1982)中将主位推进模式分为四种情况:平行性的发展、延续性的发展、集中性的发展、交叉性的发展。

平行性的发展:以第一句的主位为出发点,以后各句均以此句主位为主位,分别引出不同的述位,从不同的角度阐明这个主位。例如:Last week I went to the theatre.I got a very good seat.I didn’t enjoy the play,though.即同胡壮麟概括的模式(1)。

延续性的发展:这指的是前一句的述位(B)或述位的一部分(B1)作为后一句的主位,而用一个新的信息作为述位,阐明这个主位,如此延续下去,带动新信息,推动思想内容的表达。即同胡壮麟概括的模式(2)。

集中性的发展:第一句的主位、述位作了基本叙述以后,第二、第三……句分别以新的主位开始,但都用第一句的述位,亦即各句不同的出发点都集中归结为同一种情况或状态。例如:A Chinese is an Asian.A Japanese is an Asian.,and an Indian is also an Asian.

交叉性的发展:第一句的主位成为第二句的述位;第二句的主位又成为第三句的述位;第三句的主位成为第四句的述位,如此交叉发展下去。例如:The play was interesting,but I didn’t enjoy it.A young man and a young woman troubled me.I turned round and looked at them,but they didn’t pay attention to me.

四、英汉主位推进方式的实证研究

下面我们准备通过一些例证从英汉不同文化心理和思维角度,分析Halliday主位推进模式在具体示例中应用。

(1)Once a group of Chinese was visiting the home of an American.As they were shown around the house,they commented,“You have a very nice home.It’s so beautiful.”The hostess smiled with obvious pleasure and replied in good American fashion “Thank you”,which caused surprise among some of her Chinese guests.(《语言与文化》)

译文:有一次,几个中国人到一位美国人家里去做客。主人引他们参观自己的住所。中国客人说:“你们的房子多好啊。真漂亮。”主人听了十分高兴,按美国习惯笑着回答“谢谢”。有些中国客人对她的回答感到意外。

通过比较英语与汉语对应的句子,可以了解汉英句子表达方面的异同。这段英文第一句主语为“a group of Chinese”,第二句主语“they”,前后两句主语保持一致,用“they”来衔接。而汉语第一句主语是“几个中国人”,第二句主语是“主人”,也就是说,第二句主语与英文主语不一致。另外,英语句中的“which caused surprise among some of her Chinese guests”对应的汉语句子主语为“有些中国客人”。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英语语篇呈典型的直线性,语篇信息有序地相互衔接着,每个句子的内容顺其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句子,主位推进构成信息延伸与传递的途径。这段英文的第二句重复前句的主位,即第一句的主位继续成为第二句的主位,可用T1-T2表示,是Halliday的第一种基本模式,徐盛桓的平行性的发展,句中的which可看作是T2,前句中的主位和述语内容一起产生一个新的主位,即T1+R1――T2。而译成汉语时,由于语言结构不同,汉语突出人,各个小句的主题交替使用“中国客人”和“主人”,他们是这个语段的中心人物,出现的频率大于英文里的主位,构成这段的话题(彭宣维,2000:56),形成平行相关的主题。下面我们把英语的主位推进模式与汉语的分别列出,可以更加看出它们的差异。

英语:T1-R1,T2(=T1)-R2,T3(=R1)-R3,T4(=T3+R3)-R4

汉语:t1-c1,t2-c2,t3(=t1),t4(=t2)-c4,t5(=t1)-c5(t=话题,c=评论)

在组织语段方面,汉语的语段呈现流散型,而英语则呈现聚集型。中国文化往往表现为一种心理视点动态延展的时间型构造。例如,中国画的构图从不把视点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上,而是采用移动透视的表现手法。

(2)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方式,汉语的语序就是例证之一,操汉语的人习惯上先提整体再提部分。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要注意话题与意义的连贯性。保持篇章结构的连贯性涉及三个环节:话题、语序及语言应用。在一段语义连贯的话语中,各句之间都保持直线的联系,并尽可能始终围绕一个共同话题。例如:

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象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削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蓝,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下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译文:Of all the people I had seen during this visit to Luzhen,none had changed so much as she had.Her hair,streaked with grey five years before,was now completely white,making her appear much older than one around forty.Her sallow,dark-tinged face that looked as if it had been carved out of wood was fearfully wasted and had lost the grief-stricken expression it had borne before.The only sign of life about her was the occasional flicker of her eyes.In one hand she had a bamboo basket containing a chipped,empty bowl;in the other,a bamboo pole,taller than herself,that was split at the bottom.She had clearly become a beggar pure and simple.(杨宪益,戴乃迭)

原文中心话题是祥林嫂的改变,从头发、脸色到神色、眼睛,由外到内,由宏观到微观,按顺序映出祥林嫂的变化。句子的顺序完全和作者的思维活动同步,也反映了汉民族话题统率的思维特点。作者为了使思路清晰可见,还特意使用了两个分号,标明表达的层次。接着从她的生活状况表现她的变化,一是随手带的碗,表明她已经无家可归,而且没有东西吃,二是使用的竹竿,层次清晰地介绍了祥林嫂生活的悲苦和贫穷。句子的组合顺序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接下来我们再看这段译文,虽然译文没有保留原文的推进模式,但读起来很流畅。“looked as if it had been carved out of wood was fearfully wasted and had lost the grief-stricken expression”已说明了她毫无生命的迹象,所以用“The only sign of life about her”衔接反而自然。原文都是同一话题―评论结构,主位都是身体的一个部分,强调整体与部分有序的排列,话题连贯。句子推进模式为Halliday的第一种基本模式,徐盛桓的平行性的发展,而英译文却与原文并不一致,似乎强调视线从一个部分自然地转向另一部分,是第二种线性推进T2(=R1)-R2。

五、结语

翻译是语义的转换,其中最重要的不能不涉及对原文深层次的分析。这就要求译者正确的理解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总的来说,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型结构上相差较大,在主语结构上相去甚远。汉语是话题突出型语言,而英语是主语突出型语言。只要话题需要就可以转换叙述时的主语。

本文只对英汉互译中主位和主题的关系和转换进行尝试性的探讨,通过原文和译文间的比较可以发现,英语和汉语主位之间的关系和常用结构并非完全一致,译者不能拘泥于原文的小句和篇章结构来生搬硬套,而要依据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和行文规范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

参考文献:

[1]Li,Charles N.(ed.).Subject and Topic[C].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6.

[2]Trask,R.L.A Dictionary of Grammatical Terms in Linguistic[Z].London:Ratledge,1991.

[3]方仪力,武显云.汉英主语对比与翻译研究.成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3.

[4]何善芬等.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6]李纳,Tompsom.主语与主题,一种新的语言类型学[J].语言学,1984,(2).

[7]彭宣维.英汉语篇综合对比[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8]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9]申小龙.中国文化语言学[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10]王凌.关于汉语“主语”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汉字,2002,(3).

[11]徐盛桓.主位和述位[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2).

[12]杨明.汉语思维与话题对英汉互译过程中主位推进的影响.天津: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9.

[13]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上一篇:谈科教电视片制作技巧 下一篇:谈英汉委婉语翻译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