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及控制分析

时间:2022-08-13 01:52:05

中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及控制分析

【摘 要】中学生身体综合素质连续多年呈现下降趋势,本文以此为基点,分析中学生体质下降原因、危害,并提出控制中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相关手段及建议。

【关键词】身体素质;下降原因控制分析

身体素质是人体活动的一种能力,即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性等方面的机能能力。教育部中小学生体质变化调查显示,过去20多年里,青少年的平均身高提升了1.45cm,但是身体综合素质明显下滑,其中肺活量、速度、耐力、爆发力等体质指标全面下降,肥胖、高血压、视力不良检出率持续上升。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状况由过去的营养不良的“豆芽菜”型,变成现在营养过剩与缺少运动导致的“小土豆”型。“吃得好,跑不动,跳不高”已经成为不少学生的通病。一些中学生俨然是“温室花朵”,身体外强中干,有些甚至连开学典礼这样稍长点的站立都坚持不下来。

一、中学生体质下降原因

1.学业负担重,社会导向出现偏差。62%的中学生每天做功课时间长达4-5小时,每周能从事1-2次体育活动的学生仅占41%。教学的导向仍然是围绕考试这个“指挥棒”,素质教育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国务院提出青少年每天保证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倡议在实际中很难落实。体育课常常被其他课程挤占;许多孩子被作业压得没空锻炼,青少年运动时间、运动次数普遍不足。

2.重智轻体传统观念影响。现阶段由于教育体制上主体还是应试教育,特别是中学阶段对体育重视程度较低,导致学生们包括一些家长对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要求很低,只要不得病,学习成绩好就行。尽管很多地方有了中考加试体育45分,但收效甚微。放了学,孩子除了作业,就是弹琴、画画、练书法,又有几个孩子有时间踢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最得不到家长、学校、社会重视的就是提高身体素质。

3.生活太宅,户外活动减少。长时间浏览互联网、玩电脑游戏、看电视成为学生健康隐形杀手。网络变成另类“精神鸦片”,暑期学生体能退步更加明显。青少年更喜欢上网这种静态的、相对比较懒的生活方式,不以擅长体育运动为荣。

4.运动场所少,指导组织不够。很多场馆、塑胶场地、学校操场都不对外开放。现有体育设施匮乏,设备老化,锻炼场地不足,师资和器械落后。

5.独生子女,怕出点问题。体育锻炼给安全让道。由于体育活动的危险系数高,本着安全第一、严防意外伤害的思想,学校只能把带有一定的危险体育设施进行拆除。学生由于体质较差,在运动过程中出现身体不适如头晕呕吐、心跳加速、手脚冰凉等现象有所增加,学校对学生训练不敢提过高的要求,有些学校甚至连运动会都不敢召开。

二、中学生体质下降的危害

医学研究表明,青春期是发育敏感期,这一时期的体质如何决定了一生的身体状况。如果女孩在10岁至13岁、男孩在12岁至16岁有一个好的身体,就将给一生的身体健康打下坚实基础。人体的各项体能指标通常会在20岁左右达到高峰,以后即呈现下降趋势。如果学生在成长期没能打下坚实的体质基础,各项体能没有得到持续强化,成人后体能将过早下降。到一定年龄后,衰老速度将会加快,甚至出现“过劳死”的严重后果。

学生体质下降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对疾病的抵抗力减弱,不仅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容易发病,而且易发生各种感染性疾病,同时机体恢复能力下降、病程延长。

另外,生理体质的欠缺还将影响到个体心理承受能力、精神状态的自我调节能力等诸多方面。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学生自杀事件,暴露出当前学生群体心理脆弱已不是个别现象。这一方面反映了当前重视学校心理卫生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已有许多科学家研究表明:体育活动可以转移情绪、是宣泄情感的有效途径,而这一途径还没有得到学校、家长及学生的重视。

三、控制中学生体质下降趋势的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体育健身意识。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对于学生来讲,除了参加学校体育活动之外,家庭体育也是促进体质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但还需进一步加强组织、宣传、管理力度、提高认识,使家庭体育被越来越多的居民所接受。树立“健康第一、终身锻炼”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把运动场当做人际交往的平台。在身体练习过程中承受一定的负荷,经过一定超越自我的磨练,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效果。

2.增加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安排。开齐、上足体育相关课程,保证学生每天在校一小时的活动时间,配足专业体育教师和保证学生的活动面积。增加体育活动项目,丰富体育活动内容。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如拓展项目、小组竞赛、体能游戏等内容,增加体育课的趣味性。将更多的学生吸引到运动场,使他们有机会投身于体育锻炼和竞赛中,从而产生体育锻炼的欲望,形成自觉的行为。

3.建立学校体育协会、俱乐部。引进多元化的体育教育思路,建立体育协会、俱乐部,加强体育教育中各环节的联系,增加学生兴趣,挖掘学生体育才能和潜力,有利于体育教学、训练、群体和竞赛一体化,也有利于大众体育的开展。

4.加大对体育教育的资金投入。政府与教育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更新体育基础设施,另外,可以启用部分体彩基金建设一定数量的公共运动场。一些单位、学校运动场馆要逐步向社会开放。

5.建立多元、立体的师资继续教育基地。建立“省、市、县、乡(镇)、校”五级师资继续教育基地,规范体育教育内容,开展多样化的培训模式,促使体育教师系统地掌握现代体育教育学科中的精髓,形成学校教育、专业训练与健康课程相适应的新的体育教育行为。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西市一中北校)

上一篇:创建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大厦 下一篇:农村孩子口语交际训练的困惑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