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创设有效课堂

时间:2022-08-12 12:25:09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创设有效课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学生没有问题本身就是大问题。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己,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如何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成了每个教师思考的命题。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传统的教学总是着眼于让学生接受和认同某种结论和原则,使显示的思维停留在既有的科学文明水平水准,并不注意让学生通过了解这些科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培养他们的怀疑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做出新的创造。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由单纯的问题提出者转变为学生提出问题的发动者,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中大胆质疑,为学生创造敢于提出问题的氛围。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要冲破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树立民主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消除师生之间的紧张气氛,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中积极思维,充分发挥他们好学、喜探究的天性,大胆探索发现,且敢问、乐问。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心理,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平时聊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寻找师生之间的共同语言,应尽量避免动辄问学习,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学生因为亲其师而产生强烈的学科学习欲望,这必然会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恰当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会闪现出奇思妙想,作为教师就要练就一双慧眼,及时捕捉学生智慧的闪光点,要善于巧妙运用真诚的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多么离奇古怪甚至幼稚可笑,我们都不可批评、取笑,而要对他们提出问题的勇气给予表扬,再加以适当的引导,保护他们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越来越善于提出问题,越来越会提出问题。

要学会欣赏学生的问题。当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时,虽然你认为不能称其为问题,但也不应该加以否定甚至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应鼓励学生“你读书多认真呀,相信你一定会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即使你认为“傻”的问题,也不要嘲笑孩子,因为傻问题中往往闪烁着孩子的智慧。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问题,一定要做孩子的“知音”,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棒、觉得自己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三、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在探索中产生问题

我们都知道牛顿由“苹果落地”引发思考,最后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学说”。如果牛顿没有强烈的好奇心,就不可能产生“为什么苹果自己会掉到地上”的疑问,也就不可能发现“万有引力”了。其实许多看似偶然的发现都隐含着一种必然:发现者必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缺乏好奇心,必然对外界的信息反应迟钝,对诸多有意义的现象熟视无睹,对问题无动于衷,更枉论创造与发明。因此,我们也要加强对学生好奇心的培养,提倡“打破沙锅问到底”,让学生做到“每事问”,总是在头脑中形成一个个“为什么”。问题自然而然地产生,不是为提问题而问问题。

四、交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 学生有了质疑的愿望、兴趣,开始提出的问题较多,且比较肤浅,大多数是某字怎么读,某词怎样理解,某句什么意思等一些直觉型的问题。如何使学生提出较有份量,较有深度的思辨型、探究型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示范,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规律、方法。所有这些必须在教师深钻教材、学生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下进行。为使这些转变为学生可操作的实际能力,教师在课堂上一定得细心引导,保证有时间给学生主动提问。教师教会了学生质疑问难,就是教会了学生最好的读书方法,将使他们一生受用无穷。

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上,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教学的模式:“四环节”教学法。

1.做足预习功夫

通过提前预习感知教材,既为教学做铺垫,做准备,又培养了学生的思考、感悟能力。这是发现问题的阶段。在这个过程的实施中,一定要舍得花时间,一篇新的课文,除了布置课外预习外,课堂上更要把时间还给学生。一般第一课时,应充分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自行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以及作者和写作背景,初步扫除障碍。并且要求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要勾画,注明、圈画、旁批,感知课文,发现问题,为下一环节做准备。

2.筛选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把这些预习中所提出的问题带进课堂中来,老师引导学生把这些零散、琐屑的问题经过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筛选、合并、整理,形成几个问题,并按照一定的关系排序。以后的学习讨论就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然后逐步放手,让孩子自己总结出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深层次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构建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地盘”。讨论辨析是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或辩论,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教学过程。

4.集体评价

(1)课后集中评价

评价,就是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从知识、学习方法、人生道理等角度,谈自己学了本文以后的看法、收获、体会等均可。每堂语文课后,老师和孩子一起评选出最会预习的孩子、最会动脑筋的孩子,让孩子们体会到思考问题带来的荣誉和好处,有了这种内在的驱动力,才有更大的动力去做好预习这件事,更积极地思考并解决问题。

(2)课中随机评价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鼓励,让孩子获得赏识的激励,体会成功的喜悦。如教学“集思广益”这个词时,很多孩子不知道它的意思,其中一个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理解。老师询问他是怎么知道的,他说是课前预习,这时候马上吧这种办法推广,既让孩子体会到被尊重的的自我实现的意识,又很好的向其他学生推广了课前预习这种好方法。

上一篇:中国企业绿色营销面临的困境及其摆脱对策探析 下一篇:师路漫漫 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