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视角下的中英文化差异

时间:2022-08-11 07:31:47

语言视角下的中英文化差异

【摘 要】本文从语言形式的角度阐明了中英两种文化在民俗风情、民族个性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文化;语言;差异性

英语中“culture”源于拉丁文字“cultura”,其最早的基本意义为“耕作、种植、作物。”但随着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化,文化“culture”也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由于产生的条件、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所具有的差异性远胜过其共性。众所周知,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记录着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反映社会文化进步的成果,是记录、传播、交流文化的工具;文化是语言活动的大环境,各种文化因素都必然在语言文字中体现。在语言活动中,处处都有文化的烙印,时时可见文化的踪迹。因此,在不同的语言文字中所包含的各种文化信息的差异,无一不体现着每种文化个体的独特性。中英两种语言所反映的两种文化的显著的差异性,就可作为比较文化的典范加以探讨。

一、两国民俗风情差异在语言中的反映

1.“人名”对比。中英两国在“人名”方面的差异可总的概括为:中国重姓轻名,夫妻各姓;英国重名轻姓,妻随夫姓。汉语中的“人名”的基本构成为“姓”+“名”,其位置关系为“姓”在名之前;而在英语中“fullname”的构成是:教名(Christianname,firstname)+中间名(middlenameorgivenname)+姓(surname,familyname),位置关系与汉语习惯截然相反,姓放置在最后。“姓”“familyname”是一个家族的代号;“名”“firstname+middlename”则是宗教或具有血缘关系的群体,是所有成员的代号。因此,从中英两国“姓名”位置关系的差异,可得出结论:中国的传统文化崇尚共性,宗教至上;英国则强调个性,提倡个人奋斗,尊重个人的独立人格与自我价值,这种差异体现了中英两国家庭中妇女不同的地位与处境:中国家庭中妇女并未因为结婚而受到地位上的认可,新的家庭仍然将其视为一个外姓者;而英国家庭中,妇女婚后能被家庭所接受,已被视为新宗教中的一员。

2.亲属的称谓对比。汉语中,各种亲属称谓可谓纷繁复杂,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使用的讲究上,远非英语能及。a.汉语中亲属称谓讲究辈分,大小分明;英语中只有辈分之分。如英语中“brother”一词就可表示汉语中的“哥哥”“弟弟”;“sister”一词就可表示汉语中的“姐姐”“妹妹”;“uncle”则汉语中的“叔叔”、“伯伯”和“舅舅”。甚至英语中,孩子对父母师长可直呼其名,以示关系亲密无间。在《走遍美国》中“Marilyn”常呼其母为“Ellen”b.汉语中亲属称谓重性别,男女分明;英语中则对这些没有忌讳。汉语中表哥表弟与堂哥堂弟是截然不同的概念,表哥表弟是母系亲属,而堂哥堂弟是父系亲属。但在英语中,所有此类的称呼只一个词:“cousin”,甚至汉语中的表姐表妹及堂姐堂妹也包括在“cousin中了。

3.颜色引申对比。中英两国人民虽对自然本色的认识与感受大体上是一致的,但各种颜色对两国人们心理上引发的联想却不尽相同。如green(绿色)在英语中的引申义为嫉妒眼红,故有greenwithenvy(十分嫉妒),greenasjealousy,在莎翁的悲剧《奥德赛》中有“thegreen-eyedmonster”(青眼怪物,喻指嫉妒);英语中green还可以表示没有经验,缺乏训练,知识浅薄的意思,如greenhorn表示没有经验的人;汉语中的绿色仅能引申为戴绿帽子,即某人的妻子与他人私通。一个曾经经历过皇权社会,另一个仍是君主立宪制国家,中英两国文化中都有其最尊贵的颜色,但由于历史渊源与传统的不同,两国的尊贵颜色也各异。黄色是中国传统观念中的“中央之色”、“帝王之色”,因此,皇帝登基谓之曰:“黄袍加身”;而英国则推崇“purple”(紫色),因此对应汉语“黄袍加身”,英语也有“toraisetothepurple”(升为红衣主教)。“tobeborninthepurple”(生于帝王之家),“tomarryintothepurple”(与皇室联姻)等成语。

二、中英两国民族个性差异的语言中的反映

1.中国人含蓄,英国人直率。a.这种差异在感情上体现得较明显。中国人讲面子顾形象,因此总是控制自己,避免感情外露。汉语中,也很少有男女双方表达爱慕之意的称谓。仅有的几种如“亲爱的”也被中国人慎之又慎的使用;而英语中,此类词语可谓数目繁多,“sweetheart”,“dear”,“darling”,“honey”等不胜枚举,并且使用频繁。b.此种差异也能体现中英两国的人对金钱的不同态度上。中国人(特别是知识水平较高,社会地位较高)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儒学思想及古典文学的影响,还包括汉民族个性的缘由,对于金钱持有一种复杂的态度:内心对金钱并不排斥,甚至是渴望,而又要在公开场合表现出不屑一顾,以示清高;而英国人就无此禁忌,他们对“money”,有一种毫不掩饰的态度,很现实:“moneyisnoteverything,butsomething”,并且与金钱相对应的单词只有“money”,远没有汉语丰富。

2.中国人安分守己,除元朝外。中国人从古至今从未发动过对外扩张战争,因此在汉语很难找到有扩张战争,民族矛盾的影响(当然也有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影响而出现的“日本鬼子”“美国鬼子”的称呼)。但与此相比,英国的历史就完全是一部侵略与被侵略的历史,从公元前一世纪的罗马人入侵(Romanconquest)开始,英国历经的几次战争都在语言上有所反映,并且这些语言无一不是在对外族责贬嘲讽(罗马人人侵是在英国形成统一的封建国家之前,且“theRomansbroughtotherthingswiththembesidestheirswordsintoEngland”,故英语中对罗马人责贬之词还不算明显)。a.关于罗马人人侵:(romanconquest);“Romewasnotbuiltinaday”;“wheninRomedoastheRomansdo”;“AllroadsleadtoRome”.b.关于英国与西班牙争夺海上霸权的战争:“Spanishcoin(虚假的奉承话或恭维话)”;“WalkSpanish”(鬼头鬼脑或是提心吊胆地走),“Spanishathlete(吹牛者)”;“Spanishcatarrh(流行感冒)”。c.关于英法战争:excusemyFrench(请恕我失礼);“Frenchking(喝醉了)”;“Frenchmolt(鸟类秃女症)”;.d.关于英荷海上霸权争夺战:“Dutchact(自杀)”;“Dutchauction(开价很高,然后逐步减价的拍卖)”等等。

3.中国人善于交际,英国人处世保守。无论是在何地,与陌生人搭讪的第一句话“lovelyweather,isn'tit?”已成为英国人的保留节目,当然这其中确有英国天气很糟,难得享受一次阳光的缘故,但这也恰恰以另一侧面反映了英国人保守、不善交际,他们忌讳自己及自己家庭隐私的话题。而中国人则善于找任何借口与人交谈,好天气、国际国内新闻等,即使一句老生常谈的“你吃了吗”也会拉近距离。

三、中英两国思维方式不同在语言中的差异

1.中国人侧重具像思维,英国人则善长抽象思维。从语言大方面而言:汉语属于表意体系的语言,由象形文字演化而来;英语是印欧语系的西日尔曼语族的语支(thewestGermaniclineoftheIndo-Europeanfamily),属于表音体系的语言。这些归属体系及演化过程的差异就体现了中国人的具像思维与英国人的抽象思维。此外,英语常有由抽象名词指代有共概念的一类人或现象的用法。“blind”(盲人),“news(新闻)”还有“wisdompreparesfortheworst,butfollyleavestheworstforthedayitcomes”句中的“wisdom”,“folly”分别指“聪明人”、“愚蠢人”,“loversquarrelsaresoonmended”中的“lovers”指“夫妻”,也都体现了这种差异。

2.中国人侧重顺向思维,英国人侧重逆向思维。不同的民族观察事物时所采取的角度与维方向是不同的,在语言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中国人出于礼貌,请人先于自己时说“你先请!”而英国人这些类似说法则为“afteryou”;汉语中“前”用于时间概念上的指过去,“后”指将来,有诗为证:“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而英语中“back”在时间上指过去,“forward”,才指将来,如“thatwasafewyearsback”,“backinthemiddleages”,“fromthistimeforward”等。

总之,中英在民俗风情、民族个性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可以从其语言中可见。从语言中了解中英两国的文化差异,有助于两国文化交流沟通,避免不必要的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误会。

参考文献:

[1]王喜绒,李新彬.比较文化概论[M].甘肃: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

[2]文兵.现代礼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李信.中西方礼仪文化比较概论[M].北京:航空工业发展出片社,2002.

上一篇:广东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分析及建议 下一篇:房地产项目成本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