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两个转化”

时间:2022-08-11 01:13:06

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两个转化”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仅是学习者对现成信息的接受和贮存,而应是学习主体对信息的主动加工而有所创新的过程。我们培养的是21世纪的建设人才,他们应该具备准确、迅速地接收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教育目的,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实现“两个转化”。

1. 由感知型向思维型转化

人类的认识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感性认识阶段,一个是理性认识阶段。感性认识阶段包括感觉、感知、表象等各种形式,是认识的初始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加工改造,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的过程。这种理性阶段的认识活动就是思维,思维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科能力的培养,那么就必须重视学生思维培养和训练。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性的工具学科,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判断推理的思维方法和准确、周密、敏捷、灵活的思维品质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但是,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实却很难令人满意。大部分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仍停留在感知阶段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少,或者说思维量不够。在教学方法上,“启发式”庸俗化,形式主义泛滥,由过去的“满堂灌”而变为“满堂问”,经常是出现一个问题老师还没有说完,学生就已经把答案说出来了。有的问题虽然也带有一定的思维性,但学生大都是根据自己手中的材料照本宣科地回答,虽然表面上看学生的思维训练很活跃,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很高,但是起不到思维训练的作用。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只能是高分低能,不会学习,不会思考问题。

思维和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思维必须和语言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思维活动。要提高学生的课言能力,必须发展学生的思维。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思维训练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它们结合的范围也很广泛,可以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在听说读写的各个方面。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读和思结合起来,启发学生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发散、概括,让学生的大脑经常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使他们在分析、联想、概括的基础上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在这种训练中,如果让学生学会了系统思维,他们就能够由点到面地去分析问题;如果学会了逆向思维,他们就掌握了反面分析问题的学习方法;如果学会了辩证思维,他们就能够一分为二地去分析问题;如果学会了发散思维,他们就掌握了全方位立体性地分析问题的学习方法。语文老师设计问题,一定要从能否训练学生的思维出发,把握好角度、坡度、难度,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扎扎实实地搞好学生的思维训练,教给学生思维方法,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2. 由动口向动手转化

语文教学提倡讲、练结合。“讲”是基础,“讲”是指导;“练”是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上的能力转化手段。语文能力的培养着重在“练”。因此,语文教学中“练”的层次、“练”的方式、“练”的水平,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质量。我认为,语文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尤其是动好手,是最主要的训练形式。动脑、动口、动手,三个层次,两次飞跃。动得了脑,不一定动得了口,动得了口,不一定动得了手;只有能动好手,才算有了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和较高水平的语文能力,才有助于学生动脑动口。因此,在语文训练中,一定要在指导学生动手方面下功夫,尤其是写作训练,应该从小加强,并和“读”很好地结合起来。

当前,一些学校语文教学中的“练”是存在一些问题的。首先是“练”得浅易,无效劳动多。课堂上,老师一般“讲”过之后,利用小黑板或投影片写上几道练习题,诸如源于课文内容的选词填空,或者关于课文内容理解的选择题等,操作时往往不待老师读完题学生就能回答出来了。其次,“练”的层次低,学生动手少。学生上黑板只不过与几个生字、词语,或者给几个加点字注音,一般都停留在让学生口头回答几个问题上,语文训练轻“写”的现象是很普遍的。再者,以“讲”挤“练”,“练”得不到时间上的保证。不少老师认为,课堂就是留给老师讲的,似乎课堂上安排一点“练”就冷场了。更有甚者,课堂45分钟基本上都被“讲”挤占了,我想,这种重“讲”轻“练”、重“说”轻“写”的做法,应该是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语文教学中的“动手”主要指“写”。引导学生练好“写”的基本功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引导学生由动口向动手转化呢?我的感觉,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把“写”引进每一课书和每课时的教学中去,做到课课有写作,堂堂有动手。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实,学生动手的过程就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把“写”引进课堂,让学生很好地动起手来,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个根本点。语文教学轻写、轻动手的现象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了。

这里,我所说的“写”是广义上的写,既指书写训练,也指写话、作文。课堂教学中的写应该和读结合起来,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把写和读结合起来,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课堂上,根据“读”的不同而安排形式不一的写,一般十几分钟为宜,侧重写理解、写体会、写感情、写场面、写景物、写人物、写片断,或改写,或扩写,或缩写,或迁移性地写,用“写”来直接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增强直观性,便于指导、矫正,耳听面谕,感受深,记忆牢,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形成,避免抄袭现象的发生。再者,学生练好了片断写作,掌握了各种文章的部件写作技巧,那么连缀成文的能力也就上来了。

总之,事实将证明,语文课堂教学实现了这样的两个转化,必定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参与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语文基本功。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这两个转化,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创造语文教学的新天地,以适应21世纪语文教学发展的新需要。

收稿日期:2013-02-23

上一篇:对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再认识 下一篇:对交际法的认识、实践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