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缺失一流大师

时间:2022-08-10 11:02:08

中国为何缺失一流大师

中国为什么不能够有一流的学者、大师?我今天提出自己的看法,那就是中国没有真正鼓励民营大学的发展。

前一段时间,我提出中国应当实行教育第一、科教优先的战略,后来在翻译一些书籍的时候,发现在1960年代就提出了“教育第一”这个战略。

“没有民营化,就没有法治化”

如何实施教育第一、科教优先的战略?我认为首先要明晰产权,从产权改革入手。如何改变中国的大学行政化的现状?也只有大学民营化这样一条途径,否则所谓的大学废除行政级别、大学自主招生、教授治校,其实都是空谈,不可能做得到――只有将大学民营化,加上政府的法治化,才能解决政校不分、大学官场化、学术不独立不自由等这样一些状况。有人经常跟我争论,认为最主要的是政府要法治化,而不在乎民营化。但是,如果没有氏营化的话,实际上就没有法治化,在一个“国有单位”林立的地方,肯定是没有法治的地方。

比如,有的人说即使土地归农民所有,也不可能遏制征地带来的负面状况――因为地方政府的政绩冲动和“无法无天”不可能改变。但是,如果没有土地财富民间化,怎么可能有一个法治社会?只有财产归民间所有、个人所有,才可能形成“风能进,而能进,国王不能进”的法治环境。

惟有将国内主要的大学变成民办,才能够提高教育和科研的质量,而且也只有将主要的大学交给社会来办,才能够保证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否则我们主要的经费都用于办大学了,义务教育经费是捉襟见肘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在全社会形成捐资助学的风尚。在国外,捐资助学主要是捐资办大学,而不是像中国的“希望工程”去办小学,因为办小学义务教育那是政府的责任,而不是捐资助学。

公立大学的“垃圾产品”

目前,中国对官办大学与民办大学采取的是亲疏有别、宠爱前者、歧视民办大学的差异化政策,凡是宫办大学在招生、就业、教师评奖、户口、评优、申请经费以及学生申请贷款等各方面都给予优先,而民办大学一般来说只能招收淘汰的高考生(少数民办大学除外),而且在办学条件、政策、教师与学生待遇等各个方面都受到很大的阻力,所以民办大学能够坚持办下来的不多,很多都被人为地打压,生存都困难。因此,民办大学没办法“淘汰”学生,而学校本身报名的人很少,收的费用也很低,因此就想方设法挽留学生,为此不惜降低教学质量,所以形成“差学生、差学校、差待遇”的恶性循环。

我认为,公立大学垄断了一流的资源和生源,同时生产了比较多的“垃圾产品”,比如论文的数量全球第二,恐怕99%都是垃圾论文。博士生数量、硕士生数量全球第一,但是就像刚才朋友们所指出的,很多都是权钱交易的产物。各个大学都在以论文数量、科研经费的数量论英雄,但是有近60%的经费可能没有用到科研上。

山东省2006年的省级报告公布,高校科研经费能够用在科研费用上的仅占40.5%,大部分科研经费没有用在科研,即使用在了科研,可能许多也是被浪费掉了。

一部分科研人员年复一年在申请课题,经费到手以后基本上由博士生、硕士生去做,想尽办法花掉这些费用――花钱买版面、出论文,或者申请专利,因为很多课题要求有专利,就能够结项了――这样就形成很多专利实际上是“垃圾专利”的局面,比如说国家专利局做统计,只有19.9%的专利属于发明专利,中国绝大多数专利都是外形包装和商标专利,发明专利不到20%,而发达国家超过80%。

即使在发明专利中,我们国家的发明专利大部分都是小打小闹的个人发明和重复性的发明。属于职务发明、单位发明、群体攻关发明的是相当少的,发明的质量是非常成问题的。

很多大学有了课题就召开一个科研成果的鉴定会,邀请一帮朋友们相互捧场,说达到国内的一流、国际先进的水平,然后就结题,往往一天半天的鏊定会,谁也没有时间看研究的数据是否真实,也没有必要核实。

很多人心照不宣,今天我给你捧场,明天你给我捧场,反正最后申请的是国家的经费,这就是官办大学的弊端――由官员分配研究经费、支配研究经费,而经费的使用缺乏应有的监督。同时,由官员评判学术,所谓的大师、院士应当说都是官方喜欢的人。

像黄万里那样的人,批评三门峡工程,又批评三峡工程,即使他是大家公认数一数二的大学者,但也当不上院士,而且水利科学著作都不允许发表,这就是中国的大学。

北大清华的“民办化”猜想

用政绩标准催生教育产业化、教育,不关心教育质量、学生质量的滑坡,国有大学、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是一样的问题。

由于产权不清,治理结构的不科学,某些大学领导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也不在乎糟蹋学校的名声,所以北大、清华挂靠了多如牛毛的盈利单位,也都无所谓,反正不是私立的,不是我个人的大学。

凤凰卫视高级策划王鲁湘说,目前的中国只有官学没有真正的大学。只有将主要的大学民营化,废除对于民办大学种种的歧视,在平等的条件下竞争,才能逐渐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质量,才谈得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否则建设一流大学只是一厢情愿。将主要的大学私立化,由企业家组成学校的董事会,由教师代表、学生家长代表组成学校的理事会,只有组成这样合理的治理结构,才能加强对大学的监督。

主要的大学民营化之后,财政拨款应主要用于搞义务教育,这样才能够保证农村的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的钱从哪里来?答案是从慈善捐款和大学科研对外服务中来。美国的大学主要是私立的,但是经费一点也不缺,异常宽裕,像“哈佛大学教育基金”都是民间捐赠的,有500多亿。

据报道,2007年全美大学捐赠基金在股市投资就超过5400亿美元,而且美国各种各样的捐款六七千亿。由于慈善制度比较完善,特别是校友都回到学校捐款,大学主要靠校友捐款等,所以形成了一种公益慈善之风,中国也应当改革慈善体制,应当允许慈善捐赠抵个人所得税或者是免税,而且只有让大学民办,方能按照市场的需求为学生设计课程,调整专业,增强创新方面的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国有大学肯定就如同国有企业一样,不重视产品的质量,大学生的质量就没办法提高――如果民办了,逐渐竞争,民营大学的质量提高了,学生的质量也会相应提高,大学生毕业以后,才会有那种对母校感恩戴德的心理回报学校,中国也会形成像美国那样的校友回校捐赠母校的慈善之风,由此也形成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所以,作为大学民办的试点,我建议北大、清华办成民办大学,如果这样的话,张颐武他肯定不高兴,因为到那时他将变成民办大学的教授,但到那时民办大学的教授可能是最光荣的。

谢谢大家!

上一篇:公共事件频发年遭遇改革难关 下一篇:“华北”变“北方”难道更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