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我国宪法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时间:2022-08-10 10:08:10

反思我国宪法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摘 要:弱势群体在宪法领域具有特定的涵义,其宪法地位体现在具体的宪法原则和制度中;从历史的角度看,弱势群体的宪法地位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数地区和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国宪法对人权的保护也有了十分突出的进步,人权入宪更是让学界和国民欢呼雀跃。然而现实却并不完全乐观,然而我国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存在诸多的不足。流浪儿、性工作者、上访民众、农民与农民工、残障伤残儿、同性恋和双性恋者、爱滋病患者等,这些社会的弱势群体仍然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考虑到弱势群体在社会中得到保护的迫切性,宪法对其的关怀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也需要集整个社会之力来寻找出路、由政府和企业合作进行,同时NGO组织在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方面也大有可为。再者,宪法诉讼以及在宪法指引下的行政诉讼,均有望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提供帮助。在多方合作和努力之下,相信定能助推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以改善其现状。

关键词:弱势群体;宪法地位;宪法关怀。

一、对弱势群体的定义

弱势群体(英文:Social vulnerable groups),又称弱势社群。关于对弱势群体的界定,有多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弱势群体是一个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弱势社会群体。①第二种观点认为,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在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下,一部分人群(通常是少数)比另一部分人群(通常是多数)在经济、文化、体能、智能、处境等方面处于一种相对不利的地位。②第三种观点认为,弱势群体是指那些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个人及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社会群体。③

以上都属于从社会学角度对弱势群体进行的定义。但如果说社会学中对弱势群体的界定更多的是出于对特定社会现象的一种描述,并通过这种描述来呼吁整个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照顾,那么法学则是从制度设计以及权利义务层面在社会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弱势群体给予一种制度上的人文关怀。胡玉鸿老师认为"弱者源于社会的剥夺,使得某些人处于相对的劣势",从"剥夺"的形成原因上分析,主要有自然方面的、社会方面的、政治上的以及法律上的剥夺几种类型。例如,因罢工权、迁徙自由权等在宪法中未被规定,这些每个人均应享有的、可被视为"天赋的"自然权利从而被剥夺了;又如以往的选举法规定农村人民代表的代表人数四倍于城市人民代表,人为制造不平等,从而剥夺了农民的政治发言权。④从法学角度来理解弱势群体,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权利是法学的基石,可见这是由法学学科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弱势群体权利实践的困境是法学研究弱势群体采用权利视角的主要原因,只有从权利的视角出发才能彰显法学学科的研究特色,关怀权利和捍卫弱者的权利不仅是法律永恒的目标,也是法学研究永恒的主题。法学视野中弱势群体的基本内涵必须以社会公平正义为价值基础,而不能简单的以身份论。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研究弱势群体并关注他们的呼声,不是因为讨厌强者,而是希望在两者之间能够实现权利义务的平衡,从而使弱势群体得到社会应有的保护,不让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在社会上演悲剧。

另外,法学视野中是社会弱势群体还应将其置于特定的具体的法律关系中,切不可泛泛而谈。泛泛的列举弱势群体的范围虽然能让问题不再那么抽象,但对某些具体的法律关系和纠纷而言其实并无多大实际意义。法学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因诸多方面存在缺陷而无法实现自身的基本权利,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帮助和支持。对弱者的法律保护加强了政府对个人私域的干预,国家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以平等权为中心展 ,立法作为权利的初始分配或原始意义上的第一次分配,对于立法者而言,平等权的保护赋予他们区分什么是相同、什么是不同的积极义务,从而可以更好地为弱者实施特殊的法律保护;对于司法者而言,平等权的保护要求法官在适用法律时以宪法解释的方式,将宪法精神通过私法条款点滴渗透入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之中。

二、弱势群体在我国的宪法地位

在中国的近代也产生了多部宪法,不同时期产生的宪法所代表的根本利益是有很大不同的,而真正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第一部宪法当属1954年宪法。1954年宪法是在否定封建等级制度及资产阶级的形式平等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充分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现行1982年宪法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的价值观,在进一步提高弱势群体的宪法地位的同时,从发展的观点来看也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具体情况分述如下:

1.保障人权与平等权原则在宪法中得以确立

我国宪法在公民的基本权利等相关章节,对人权保护以及公民的平等权作了相关规定。例如:《宪法》第33条第3款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第33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第3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第4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该条内容表明,国家保护妇女的正当权利,坚持男女平等的原则。妇女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由来已久,由于封建社会遗留的糟粕思想、家庭分工不同和妇女本身的生理、心理特征,使得妇女在社会竞争中往往不如男子那般有较强的竞争力。近些年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思想的解放,妇女的地位得到了很大改善。考虑到深层原因,正是由于宪法别声明了妇女的地位和权利,才促使了对妇女的保护方面有比较显著的效果。第49条第1款规定:"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保护。"该条第四款规定:"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宪法的此条规定通常被视为是宪法对婚姻家庭的保护。但此处也明确表示对母亲和儿童的保护。母亲和儿童之所以受到宪法特别声明的保护,是因其重要性和易受伤害性决定的。此处强调到了国家对儿童的保护,放在此处更多反映出的则是对家庭中儿童的保护。在家庭中儿童尚需要弱势的保护和关照,更不用提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童。

2.部分弱势群体获得宪法的特别保护

我国《宪法》对妇女、老人、儿童、残疾人以及少数民族、华侨、归侨、侨眷等弱势群体做了特别规定。如《宪法》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国家和社会保障残废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它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我国的立法机关也制定了不少宪法性法律来保障弱势群体的权利。如《残疾人保障法》(1990年)、《未成年人保护法》(1991年)、《妇女权益保障法》(1992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1996年)等人大立法等。

3.公民的社会权利,尤其是社会保障权在宪法中得以广泛确认

例如:《宪法》第42条第2款规定:"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第4款规定:"国家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第44条规定:"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第45条规定:"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国家和社会保障残废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它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

三、反思我国宪法对弱势群体关怀的不足之处

在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弱势群体的保护问题仍旧是我国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形势依然和严峻,像农民工的权利得不到维护,养老问题、教育问题和家庭暴力问题屡见不鲜。其原因概况说来如下:

首先,从数量来看,我国法律对弱势群体基本权利的保护数量较少,在内容上,一般仅仅是针对弱势群体的种种缺陷提供相应的法律保护,但这些规定一般来说相对粗略,对如何具体保护则规定不多,比如在赡养等方面进行设定,而不是根据公民的实际生活情况来进行规定,而且这些法律规定的涵盖面太窄,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比如说,我国在对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规定相对较为完善,但对城镇贫困人群、农民工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状况下所产生的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却未能得到保护,而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我国法律对其保护显得尤其重要。

其次,在社会条件下,许多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虽然有相关的法律对其进行保护,但是由于其弱势群体的具体地位,凭借其本身的能力去实现其权利却十分困难。所以,需要有一套相应的权利保护有效机制,才能更好的保护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这就是所谓的宪法诉讼机制。它是指宪法审判机关充分利用司法或准司法程序解决一定的宪事纠纷制裁违宪行为维护秩序,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一整套程序与制度#从静态角度分析,宪法诉讼是一项宪法制度; 从动态角度分析,它是一项活动; 而从规范层面而言,它是一套宪法性程序和过程,是追究违宪责任的方式#可以说,无诉讼即无; 换言之,有诉讼才有。但是由于我国缺乏相应的宪法诉讼机制,使得弱势群体的权利救济十分困难,有时弱势者一项权利保护不足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他许多权利的实现#比如说近年来经常出现的选举权利的保障纠纷,便是由于缺乏宪法诉讼的有力保护#从根本来说,我国没有宪法诉讼手段来保护弱势群体的权利,有着十分复杂而深层的文化观念和物质原因,此外,宪法确立的体制也存在着巨大缺陷,使弱势群体长期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以上两方面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 一) 权利主体过于狭窄

我国的宪法虽然对特定的群体做了相应的规定,然而适用的范围过于狭窄,使保护工作缺乏普遍性。因为弱势群体具有动态性,定义并非一成不变的,这就导致法律的定义无法随着弱势群体的变化而变化。例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弱势群体的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宪法多规定的弱势群体的范围没有改变,使一部分新生的弱势群体无法享受到,宪法的保护。

( 二) 平等保护原则过于模糊

我国的宪法规定了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赋予每个公民以平等权,但是对于价值没有做明确的解释。这就为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平等现象留下了漏洞,法律的漏洞导致我国对弱势群体进行保护的工作陷入困境,不利于弱势群体权利保护机制的建立。

( 三) 宪法基本权利过于概括

在宪法中,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各项权利的核心内容,是个人法定权利的源泉&因此,宪法中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对弱势群体进行有效保护的最根本的依据和凭证。然而,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更新和发展,而宪法中的某些规定不严密,侧重于公民的个人权利而忽视发展权和生存权的表述,另外,对基本权利的描述也不完善,需要不断的对宪法进行修正。

( 四) 缺乏所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法律体系

宪法是我国的基本法律,就有原则性和概括性,宪法的实施以相关我国弱势群体基本权利宪法保障的种种缺陷的法律制度的制定为前提和基础,虽然我国的宪法规定了每个公民都享有平等的权利,但是相对应的法律制度欠缺,无法有效的支持宪法的实施我国就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的法律法规虽然很多,但是更多的局限在矫正层面上,如禁止他人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等等。另外,宪法和地方的规章制度以及行政性法规缺乏统一和协调,出现脱节和断层的现象。同时,颁布的相关政策就有浓厚的政府政策色彩,缺乏权威性和稳定性,使立法的层次不高,这样就导致了维护弱势群体权利的法律缺乏相应的法律效益和连贯性,对弱势群体权利的保护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 五) 宪法的诉讼机制不健全

随着法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公民的权利保护和权利维护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当基本的权利受到侵犯时,公民可以利用相应的诉讼制度,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但是仅仅依靠普通法律,无法对权利侵犯的行为一一进行法律规定,需要从宪法中寻求司法的保护,这样,公民的权利就无法受到法律的支持,成为没有保障的权利。可见,宪法是司法救济是保护弱势群体权利的最后可以依赖的环节。但是,我国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使我国的宪法在很多方面没有真正的发挥作用,处于空置的状态,无法进行有效的司法实践。由于弱势群体的权利脆弱,法律资源匮乏,就需要借助公力对其进行帮助和救济,这样才能保证弱势群体的权利不被侵害,使其基本权利得到保障。另外,部分弱势群体的法律意识淡薄,对权利侵害的行为不据理力争,不会用法律手段进行权利的维护,使侵害弱势群体权利的现象频发,这也是导致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保护步履维艰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对弱势群体保护进行完善的出路探析

(一)在宪法中明确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1982年宪法至今已颁行近三十二周年,这部宪法能够具有比较长的生命力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与时俱进。从不断的经济政策的修改、人权条款的修改,我国宪法不断适应着国情,为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提供保障。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各种问题也随之层出不穷。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其对事项的原则性规定也表明其不可能对具体内容的详尽规定。宪法所作的通常是原则性的指示,但这对于下位法的影响是及其重要的,如果宪法中不曾规定,则下位法进行制定时不会给予太多重视。考虑到弱势群体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可以考虑在在下一次的宪法修正中把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明确表述,以期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引起更加广泛的重视。

(二)针对不同的弱势群体构建多层次的法律保护体系,明确并落实各部门在救助弱势群体中的责任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因此宪法对公民权利的保障是根本性的、原则性的,具体内容还应由相关的部门来具体化,相关的措施来配套化。虽然目前宪法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不尽明确和全面,但根据现有宪法之规定,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工作仍是大有可为的。例如:我国正在酝酿的艾滋病人及病毒携带者权益、农民工权益、城市乞讨人员和服刑的罪犯等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的立法工作,从立法的角度完善我国整体人权保障制度的发展,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

然而,目前管理中存在各部门协调不顺现象。以流浪儿童的保护为例:根据相关资料,可发现在实际工作中由民政部门负责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的发展规划和对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的监督管理;由公安机关负责将执行职务时发现的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等护送到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接受救助;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流浪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由卫生部门负责流浪未成年人医疗救治工作⑤……表面看上去,对流浪儿童的保护职责还是比较明确,但正是这样的分工却造成了多龙治水的混乱局面,许多部门为了部门利益相互推诿,互不负责。因此在未来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救助工作安排中,要分析之前工作的不足,明确并落实各部门在保护弱势群体工作中的职责,避免悲剧的出现。有报道称日前有关部门考虑到借助各地的计划生育管理部门牵头主要负责对流浪儿童进行救助和保护。借助计划生育管理部门在全国的系统机构设置来完成此项工作是具有一定优势的,此类措施应考虑推进实施落实,尽早使弱势群体即时得到保护救助。

(三)走公私合作的道路,由政府购买服务以促进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和保护

由政府和私营单位进行合作,由私营单位提供服务,政府对其进行帮助和扶持,并购买其服务用以公益需要是一条新兴的且具有发展前途的道路。因为这样既有利于提供即时和有效的服务同时也可以解决部分就业问题,是一个双赢的选择。公私合营并由政府购买服务是逐渐兴起的一条途径,如今正逐渐应用于许多领域,如医疗领域、教育领域等。因此在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中也可以考虑应用此方法,例如对于流浪儿童的救助可以由私营机构进行服务和帮助,同时政府给予政策和财政的支持。

(四)加大鼓励和发展NGO组织

NGO组织在社会公益活动中起到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在教育、环境保护等领域,NGO组织都做出了很大贡献。随着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兴起,微公益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工作是十分复杂的,必将耗费众多的精力和财力。而且涉及此方面的工作是比较繁琐的,需要NGO组织来进行完善同时进行监督。因此在今后要鼓励和发展NGO组织,使他们在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完善我国的违宪审查机制,畅通弱势群体权利救济途径。

宪法是人权保障书,而我国当前的违宪审查制度的问题在于法定的审查机构从未启动过违宪事后审查权。宪法规定的内容不能得到贯彻实施就不可能树立宪法的权威,对公民权利的保护也成为一纸空文。因此,近来我国从中央高层到社会层面都非常关注宪法实施的制度安排, 在刚刚过去的法治宣传日的发言中上曾义正言辞的说到:"宪法的生命和权威在于实施。"⑥期待中国违宪审查大步前行,切实保障弱势群体的宪法权益。

(六)实施法律援助制度

保障弱势群体能否获得相应的援助,和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权利主体的自身情况有巨大关联。总体上看,公民权利的实现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1) 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 (2) 受教育程度;( 3) 经济情况; (4) 所处环境和背景。对于弱势群体来说,由于其在教育方面、法律知识方面有着十分明显的劣势,这也使得弱势群体法定人权的实现缺乏必要的保障。由此可见,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的无差别实际上是有差别的这种有差别正是由于出身和天生的不平等所导致的,所以,根据补偿原则,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同等的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关注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只有如此他们才能得到与其他人相同的生存和发展机会。⑦

(七)完善宪法过程的同时完善现行行政诉讼机制

行政诉讼制度的发展程度,直接反映了公民权利受到保障的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行政诉讼是的试金石,是法治的检测器,是民主政治的晴雨表,是公民权利的守护神,是社会稳定的减压阀。行政诉讼也是保障弱势群体基本权利的重要路径,行政诉讼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宪法有关弱势群体控告权的规定得到贯彻落实,使弱势群体在宪法上的实体性基本权利开始得到普遍的重视和切实的保障。因此,我们在完善宪法过程中必须完善现行行政诉讼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某些地方法院已在积极探索保障弱势群体基本权利的新路径,法官们积极应用宪法,在判决说理部分依照宪法来理解和解释法律,探索出保障基本权利的新路子,即通过"依宪解释"的方式在普通诉讼中间接适用宪法,从而保障弱势群体基本权利的实现。

结语

弱势群体问题实质上就是一个社会公平的问题,弱势群体的存在使各学科有了新的调整对象和调整范围,文章围绕法学意义上的弱者展开论述,站在宪法的高度,对中外弱势群体权益宪法保护进行了比较研究,对我国弱势群体权益保护问题所折射出的宪法机制的不完善提出了几点不成熟的建议,目的是抛砖引玉吸引社会更多的人来关注弱势群体权益的宪法保护问题,使宪法得以更好的实施。2012年是现行宪法三十而立的日子,在宪法30岁的生日里,说:"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我们期待宪法长出牙齿,早日落地,只有兑现,坚守权利,人人才能心如日月流光溢彩;弱势群体权益才能得到更加有效的保障。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正在不断发展进步,尤其是对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正朝着人性化、专业化、规范化方向推进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了更好的推动弱势群体的救助保护工作,在宪法中应尽早加入对弱势群体的强调性保护,国家也应尽快制定弱势群体的救助保护条例,以法律的形式将社会工作的重要价值理念与伦理原则固定下来,提高救助政策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并为弱势群体救助中的社会工作发展和制度建设提供法律基础。⑧宪法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将推动对弱势群体保护工作的进展。当然,在对弱势群体的保护这项艰巨的事业中,政府、社会、家庭应当联合起来并各自做出应有贡献。

注释:

①陈成文.社会弱者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5.

②李林.法治社会与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J].前线,2001,(5).

③郑杭生.走上更公正的社会[J].cn.

④胡玉鸿:《"剥夺"与法律上的"弱者"》,《学习论坛》2009年第6期,第72-77页。

⑤"送流浪儿童回家"需更多细节,法制日报,2012-12-16

⑥《:宪法的生命和权威在于实施》,财经网微社区,2012-12-4

⑦徐沛亮:《浅谈宪法对弱势群体基本权利的具体保障》,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12月。

⑧《"送流浪儿童回家"需更多细节》,法制日报,2012-12-16

参考文献:

【1】胡玉鸿:《"剥夺"与法律上的"弱者"》,《学习论坛》2009年第6期,第72-77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现行宪法)

【3】谢方皓,《弱势弱势群体人权保护的思考》,法制与经济,第297期。

【4】潘从武,王艳萍.新疆大学92名乙肝病毒携带新生被迫休学遭质疑[N].法制日报,2005-11-23.

【5】陈成文.社会弱者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5.

【6】李林.法治社会与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J].前线,2001,(5).

【7】郑杭生.走上更公正的社会[J].cn.

【8】"'送流浪儿童回家'需更多细节",法制日报,2012-12-16

【9】 ":宪法的生命和权威在于实施"财经网微社,2012-12-4

【10】徐沛亮:《浅谈宪法对弱势群体基本权利的具体保障》,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12月。

作者简介:张星阁,女,中国政法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计算机时代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素养需求 下一篇:小商贩合法化之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