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线实践社区中不同教师群体的反思水平研究

时间:2022-05-11 10:01:24

教师在线实践社区中不同教师群体的反思水平研究

[摘 要] 文章以教师在线实践社区中的40名新手教师、40名成熟教师及40名骨干教师共120名三种教师群体为研究对象,以教师在线实践社区中教师教学反思水平的发展与变化为研究问题,运用内容分析法、视频案例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方法,按照初期、中期和后期三阶段针对一学年中的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了不同教师群体的教学反思水平的发展与变化趋势。研究发现:教师在线实践社区对三种教师群体的教学反思水平都具有持续的促进作用,对新手教师的教学反思水平提升效果显著,教师在线实践社区COP的确能够支持教师的专业学习与专业发展。

[关键词] 反思; 教学反思; 反思水平; 在线实践社区

[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王陆(1963—),女,北京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现代教育技术原理与智能学习支持环境的研究。E-mail:。

一、前 言

在20世纪80年代教师培训中所流行的基本模式是技术原理模式,对教学持有一种过于技术化和过于简单化的观点,认为只要向教师传输一定的教学知识策略,就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然而,教师培训的实践告诉人们,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一些研究者开始意识到,教学是一种复杂活动,教师培训不仅需要由外部向教师传授专业知识,而且也需要教师通过对自己实际的教学经验反思来增进其对教学的理解,提高教学水平。[1][2][3]

教师在线实践社区(Communities Of Practice,简称COP)是由教师、专家及助学者所组成的正式与非正式学习相混合的学习型组织,它通过聚焦教师的专业学习及同侪合作与反思性对话,分享教师的教学改进形式、价值观、工具和职责等,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社会的、规范的、持续不断的学习支持服务。[4]本文作者自2008年起与所领导的师生团队一起创建并主持了教师在线实践社区COP。在COP中我们采用了以教师工作岗位的真实情境与复杂的真实专业活动为基础的情境学习架构,通过为教师提供资源密集型的专业引领及多种专业助学服务,为参与网络研修的教师提供了合作学习与合作实践的机会;其次通过提供专业的教学行为分析工具与搭建学习的脚手架,支持教师的深度反思与深度交谈,同时每个学习周期都对教师的专业学习开展真实性评估。[5]

本文报道作者及其团队在COP中开展一年反思性实践后所取得的实证研究的结果,它聚焦于教师在线实践社区COP中教师教学反思水平的发展变化与特征等研究问题。

二、文献探讨

1. 反思的基本概念

反思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概念,它涉及很多复杂的方法与态度,既可以从哲学角度上进行探讨,也可以从心理学上进行探讨。[6]

从哲学的角度看,反思是一种思维方式。例如,Shulman在《教学推理的模式和行动》一文中将反思定义为“回顾、重建、再现及批判性的分析自己和课堂表现,并给出基于证据的简单解释的过程”。[7]反思性知识是教师实践性知识中的一种。教师反思总是被嵌入进“实践性知识”中,[8]或被嵌入进教师在课堂中所经历的反思性实践中。因此,就像Valli所指出的,当教师把他们的课堂和学校当作进行有意识的研究的场所时,他们才能最好地叙述和理解反思。[9]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反思是一个认识过程。当Tobin 和Jakubowski在研究教师的反思时,他们提出了促使教师改变的六个必要的认知条件的框架:[10](1)对事物的情况感到不安或不舒服;(2)意识到只有改变才能导致进步;(3)采取行动的决心;(4)教学视野;(5)可视化课堂中发生的变化,并对发生的变化进行反思;(6)对教师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并对课堂中自己的行为提出问题,他们不认为这些条件之间存在层级或线性关系,但是它们都是维持持续变化的必要条件。

Day认为反思本身是教师学习的必要条件,然而教师为了使反思变得更加有效,就必须在他们的专业发展中接受挑战与获得支持。[11]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反思是改变教师实践的重要成分,教师反思被看作是教师协调他们的信念与实践之间矛盾的关键。[12][13]Loughran指出,反思及反思性实践对于实践中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潜在作用。[14]一些研究支持了Loughran的结论,他们的研究表明,被鼓励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教师通常能改变他们的实践。[15][16][17]

2. 反思的水平划分

范梅南(Van Manen)提出反思实践者要经历三个认知水平:[18]第一个水平是最低的反思水平,也被称为技术合理性水平,这一水平的反思,是反思者依据个人的经验对事件进行反思,或进行非系统的、非理性的观察,往往看不到目的的存在,是一种经验分析模式;第二个水平为实践行为水平,在这一水平中教师能够对系统和理论进行整合,经常认为教学事件中存在着问题,但往往表现出个人的偏见,因而这是一种现象分析模式;第三个水平,即批判性反思水平,教师能够以开放的意识,将道德和伦理标准整合到关于实践行为的论述中,教师不带个人偏见地关注对学生发展有益的知识和社会环境的价值,这是反思的最高水平,也即批判辩证模式。

Sparks-Langer等人提出了一个教学反思思维框架,共包括七层模型,见表1。

表1所显示出的不同反思水平框架区分了语言和思想,比较容易操作对反思水平的评估。第一层为反思的最低水平,反思者无法用语言描述对教学过程或事件的反思内容及过程;第二层反思者能够用简单的话对教学事件作外行的描述;第三层反思者能够用教育学的术语给事件进行标记;第四层反思者用传统的、具有个人偏好的语言对教学事件作解释;第五层反思者能够用合理的教育原理或原则对教学过程或事件进行解释;第六层反思者在作解释时能考虑到各种背景因素;第七层也是反思的最高水平,其反思已经达到了批判性反思水平,反思者能够考虑道德、伦理、政治等因素对教学过程或事件给予评论和评价。

表1教学反思分析编码框架[19]

3. 在线实践社区

实践社区与通常意义的e-Learning学习环境非常不同,它基于人类学的角度,联结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专门用于支持成人通过每天的社会实践来进行反思性实践式的学习。[20]实践社区通过聚焦教师的专业学习、同侪合作与反思性对话等特征,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社会和规范的支持。已有研究者指出,大的专业发展社区非常有助于教学的改进和学校的改革,他们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起到直接的作用。[21]

实践社区有多种水平和多种类型的实践活动。新手在实践社区中逐渐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就如同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向专家们的学习,是一种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式学习,他们不仅可以在实践社区中学到如何做事,而且还可以学会如何做人。[22]在实践社区中,学习被看作为一种社会协商,学习的实质体现为从边缘性参与实践社区到逐步过渡到核心参与实践社区的这一过程,所有实践社区中的参与,即使是边缘性参与,也被认为是合法的学习。

在线实践社区可以通过技术帮助教师进行彼此的连接,使教师之间及与外部专家之间的协作更容易,[23][24]同时也支持了社区中的劳动分工,这种分工会导致实践社区中的专业熟手对参与且不太熟练的专业新手以专业发展的干预,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实践社区中的资源与知识的流通与再生。[25]

教师在线实践社区环境为新手教师提供了学习和适应的空间,同时也为更多有经验的参与者提供了获得实践各个方面的新观点与自身专业身份的机会。[26]为了取得信息时代新环境中的生存与事业的成功,个人与组织都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的技能与管理知识的新途径,而教师在线实践社区就是摆在教师及教师教育机构与组织面前的一种新的技能与管理知识的新途径。[27]

三、研究设计

1. 数据收集

在教师群体维度上,本研究收集了八所来自四个省的项目学校的教师数据,根据教师的教龄,参照小于五年教龄、大于十年教龄和学校着力培养的教师三个标准区分出新手教师、成熟教师和骨干教师三个不同教师群体,每个群体均抽取40位教师,共计抽取了来自三种不同教师群体的120位教师与反思有关的定性与定量数据。

在时间维度上,本研究收集了自2010年9月—2011年7月一个学年间三种教师群体的有关反思的定性与定量数据。

在数据来源维度上,本研究收集了教师在线实践社区COP平台上论坛中的帖子、教师们撰写的课后反思文本,以及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所制作的教学反思DST(Digital StoryTelling)视频材料等,并按照表1对这些材料进行内容编码分析,最后得出新手教师、成熟教师和骨干教师三个不同教师群体的教学反思水平评价数据。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简称CA)、视频案例分析法(Video Case Analysis,简称VCA)和统计分析方法(Statistical Analysis,简称SA)共三种研究方法,具体见表2。

3. 信度与效度

本研究中采用历时信度[28]保证信度。即在取研究样本的时间维度中按时间进程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不同的时间段,使用同样方法对数据样本进行数据分析,此研究过程一方面可以获得演变过程的数据,另一方面也可以考察三个不同时期的研究结果之间是否具有相似性,以保证研究的信度。

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混合方法,即QUAN-QUAL方法,[29]保证研究的效度,其基本原则是从多个角度或立场收集有关情况的观察与解释,并对它们进行比较,以帮助研究者消除只依靠任何一种数据收集来源和理论作研究时可能形成的偏见,由此既可以保证研究的效度,也可以比采用单一定量或者定性方法对一种现象认识得更充分。[30]

四、数据分析与讨论

1.三种不同教师群体的反思水平变化趋势分析

我们将2010年9月—2011年7月一个学年按照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分别抽取各阶段两周的论坛帖子、教师们撰写的课后反思文本,以及教师自己制作的教学反思DST视频材料等内容数据,再以表1所示的教学反思分析编码框架为依据赋值并计算得分,可以分别计算出不同阶段的不同教师群体的反思性知识得分, 从而可获得不同教师群体反思水平发展变化的趋势图,如图1所示。

图1 三个教师群体不同阶段的反思性知识发展变化趋势

图1表明:(1)三个教师群体的教学反思水平都有所提高;(2)新手教师的反思水平是三个教师群体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也是增长最显著的;(3)成熟教师是三个教师群体中反思水平最高的;(4)新手教师群体的教学反思水平在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中一直呈上升趋势,成熟教师群体在初期和中期的教学反思水平提升较快,而骨干教师的反思水平则是在中期和后期中教学反思水平提升较快。

2. 三种不同教师群体的反思水平关系分析

根据表1的评判标准,我们将表1中前三层教学反思水平定义为低层教学反思水平,后四层定义为高层教学反思水平,并据此对三个教师群体的反思数据按照两个层次进行相关分析。

我们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作相关分析,其结果显示:(1)在低层教学反思水平上,新手教师与骨干教师、新手教师与成熟教师的教学反思水平都没有出现相关性,而骨干教师与成熟教师的教学反思水平数据在0.05水平上,相关系数为1.000,呈现出正相关特征。(2)在高层教学反思水平上,新手教师与骨干教师的教学反思水平数据在0.01水平上,相关系数为0.996,呈现出显著正相关特征;新手教师与成熟教师的教学反思水平数据在0.01水平上,相关系数为0.993,呈现出显著正相关特征;骨干教师与成熟教师在0.01水平上,相关系数为0.999,呈现出显著正相关特征。

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新手教师、骨干教师和成熟教师三个不同教师群体在高层教学反思中具有很高的密切关系,而且这种密切关系也显著高于三个教师群体在低层教学反思中的密切程度。

作者使用分层聚类分析方法,针对新手教师、骨干教师及成熟教师三个群体的高层教学反思水平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后,可以得到聚类分析的冰挂图,如图2所示。

图2 三个教师群体高层教学反思

水平的分层聚类分析的冰挂图

分层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出,在高层教学反思中,骨干教师与成熟教师的反思特征相似,可以聚为一类,而新手教师则单独为一类;这一结果进而说明,新手教师的反思特征“距离”骨干教师与成熟教师较“远”,而骨干教师与成熟教师的反思特征则更相似。

3. 三种不同教师群体间反思水平的相互影响分析

文献探讨表明,教师在线实践社区COP会对新手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很大影响,为此,我们选择用新手教师的高层教学反思水平为因变量Y,以骨干教师和成熟教师的高层教学反思水平为自变量X1和X2,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即三者之间的因果模型,以研究三者之间的反思水平的相互影响。

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1)骨干教师教学反思水平与成熟教师教学反思水平两个自变量X1与X2中,只有骨干教师教学反思水平变量X1被引入回归方程中,成熟教师教学反思水平变量X2被剔除;(2)F检验统计量的观察值为257.992,相应的概率p值为0.004,小于0.05,故可以认为变量Y与X1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即新手教师的高层教学反思水平与骨干教师的高层教学反思水平之间存在线性关系;(3)回归系数检验的t统计量的观察值概率p(Sig.)为0.001,按给定的显著水平0.10的情形下,具有显著意义;(4)根据回归系数结果,可以得到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如公式1所示:

Y=0.362+0.801X1(公式1)

公式1表明了新手教师的高层教学反思水平与骨干教师的高层教学反思水平之间的因果关系模型,说明新手教师的高层教学反思水平受骨干教师的高层教学反思水平的正向影响。

五、研究结论

根据上述数据分析结果,作者认为本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教师在线实践社区COP对新手教师、成熟教师和骨干教师三种不同教师群体的教学反思均能产生持续的促进作用,正如Mason所指出的:教师在线实践社区不同于其他技术对教师学习的影响,教师实践社区的影响和它的扩展速度对于其成员来说,是提高在线学习过程中的深入反思性实践。[31]

第二,教师在线实践社区COP对新手教师的教学反思水平提升效果显著,且新手教师的高层教学反思水平受骨干教师的高层教学反思水平影响显著,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骨干教师的反思水平对新手教师的反思水平具有显著影响。使用以技术为支撑的教师在线实践社区能够为新手教师提供支持,并给他们提供一个合作与反思的媒介,新手教师通常认为发现引导性反思和讨论是很有价值且有必要的,他们乐于倾听其他教师的观点,并认为其他教师知识渊博,而这样的讨论也会引起新手教师自身的自我反思,有时会使得参与的教师重新考虑自己的实践理念与实践视角,[32]从而减少他们与其他教师的隔阂。[33]

第三,尽管反思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但是杜威先生曾明确指出:[34]反思也包括问题解决方案的实施, 反思伴随于行动过程中, 行动者会通过反思来调整、修订个体的行为,这种基于反思的行动被称为反思性行动。因此,教师在线实践社区COP的确能够支持教师的专业学习与专业发展。

第四,本研究带给作者的反思是:教师知识是社会地、广泛地和暂时地存在于教师实践中的,[35][36]为了在总体上了解教师的知识和教学实践,未来我们还必须在产生它们[37]的复杂环境中研究它们,因为教学知识是依赖于特定的课堂的独特环境而存在的。[38]

[参考文献]

[1] Schon, D.A..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M].New York: Basic Books,1983.

[2] Schon, D. A.. 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oner: Toward A New Desing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Professions[M].San Francisco: Jossey-Bass,1987.

[3] 张建伟.反思——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新思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56~62.

[4] 王陆.教师在线实践社区的研究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11,(9):30~42.

[5] 王陆,杨卉.基于真实性评估的教师专业学习与培训[J].电化教育研究,2010,(10):107~111,115.

[6] Mcentee,G., Appleby, J., Dowd, J., Grant, Hole, S. & Silva, P. . At the Heart of Teaching: A Guide to Reflective Practice[M].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2003.

[7] Shulman, L.S. .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Reform[J].HarvardEducationalReview,1987,57(1):1~32.

[8] Cochran-Smith, M. & Lytle, S. L..Relationship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Teacher Learning in Communities[A].A. Iran-Nejad & P. D. Pearson (Eds)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C].Washington, DC: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1999:249~305,

[9] Valli, L. . Listening to Other Voices: A Description of Teacher Reflection in the US[J].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1997,72(1):67~88.

[10] Tobin, K. & Jakubowski, E. . The Cognitive Requisites for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Elementary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Teaching[A].E. W. Ross, J. W. Cornett & G. McCutcheon (Eds) Teacher Personal Theorizing: Connecting Curriculum Practice, Theory, and Research[C].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2.

[11] Day, C. . Reflection: A Necessary but not Sufficient Condition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J].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993,19(1),83~93.

[12] Breyfogle, M. L. . Reflective States Associated with Creating Inquiry-based Mathematical Discourse[J].Teachers and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 2005,11(2):151~167.

[13] Thompson, A. G. . The Relationship of Teachers’ Conceptions of Mathematics and Mathematics Teaching to Instructional Practice[J].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1984(15):105~127.

[14] Loughran, J. J..Effective Reflective Practice: in Search of Meaning in Learning about Teaching[J].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02, 53(1), 33~43.

[15] Shaw, K. L. & Jakubowski, E. H. . Teachers Changing for Changing Times[J].Focus on Learning Problems in Mathematics, 1991, 13(4), 13~20.

[16] Hart, L. C., Schultz, K., Najee-ullah, D. & Nash, L. . The Role of Reflection in Teaching[J].Arithmetic Teacher,1992,40(1):40~42.

[17] Cobb, P., Boufi, A., McClain, K. & Whitenack, J. . Reflective Discourse and Collective Reflection[J].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1997, 28(3), 258~277.

[18] 范梅南,M. .教育敏感性和教师行动中的实践性知识[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6(1):2~21.

[19] Sparks-Langer, G. M. et al. . Reflective Pedagogical Thinking: How Can We Promote It and Measure It?[J].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1990,(4):23~32.

[20] [22] [26] Gray, B. . Informal Learning in an Online Community of Practice[J].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2004,19(1):20~35.

[21] Little, J. W., Gearhart, M., Curry, M., & Kafka, J. . Looking at Student Work for Teacher Learning, Teacher Community, and School Reform[D].Phi Delta Kappan,2003,85(3):184~192.

[23] Dexter, S., Seashore, K. R., & Anderson, R. E.. Contributions of Professional Community to Exemplary Use of ICT[J].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002,18(4):489~497.

[24] Sherer, P. D., Shea, T. P., & Kristensen, E. . Online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a Catalyst for Faculty Development[J].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2003,27(3):183~194.

[25] Schlager,M. S. & Fusco,J..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chnology, and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Are We Putting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A].Barab, Kling, and Gray. Designing for Virtual Communities in the Service of Learning[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203~220.

[27] Coleman, R.&Laplace, L. E-Learning Implementation[DB/OL].www. rgsinc. com/publications/ pdf/white_papers/elearning. Pdf,2002.

[28] 张伟远. 远程教育研究中质的和量的研究设计之探讨(六)[J].远程教育杂志,2003,(12):54~59.

[29] [30] Gay, L. R., Mill, G. E., & Airasian, P. .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M].Upper Saddle River, NJ: Person/Merrill/Prentice Hall,2006.

[31] Mason, R. .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DB/OL].www.europarl.europa.eu/stoa/publications/studies/stoa106_en.pdf,2002.

[32] Chalmers, L., & Keown, P. .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2006,25(2):139~156.

[33] Klecka, C. L., Clift, R. T., & Cheng, Y.-M. . Are Electronic Conferences a Solution in Search of an Urban Problem?[J].Urban Education, 2005,40 (4):412~429.

[34] Dewey, J. . How We Think[M].Boston, D.C.:Heath &Co,1939.

[35] Feldman, A..Varieties of Wisdom in the Practice of Teachers[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997,13(7):757~773.

[36] Gudmundsdottir, S. . Narrative Research on School Practice[A].V.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C].Washington, DC: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2001.

[37] Connelly, F. M., Clandinin, D. J. & He, M. F..Teachers' Personal Practical Knowledge on the Professional Landscape[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997,13(7):665~674.

[38] Munby, H., Russell, T. & Martin, A. K. . Teachers' Knowledge and How It Develops[A].V.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C].Washington, DC: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 2001.

上一篇:教育网站信息无障碍设计现状调查与分析 下一篇: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建议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