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主导产业的定位方法探讨

时间:2022-08-10 09:51:29

区域主导产业的定位方法探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经济主体日趋多元化,尤其是各地的招商引资,更是为经济的发展带来广阔的空间,几乎每个地区都形成了自己的产业布局,有自己的优势产业和基础产业,但在众多的产业中如何为自己的区域经济发展定位,如何选择主导产业来扶持、发展,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对于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文章拟从产业结构的演变、产业化进程、行业选择的方法进行探讨,希望对决策者有所裨益。

一、对国民经济行业的选择定位。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等人的研究成果,工业化往往是产业结构变动最迅速的时期,其演进阶段也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表现出来。在工业化起点,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二产业比重较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一产比重持续下降,二产和三产比重都相应有所提高,且二产比重上升幅度大于三产,一产在产业结构中的优势地位被二产所取代。当一产比重降低到20%以下时,二产比重上升到高于三产,这时候工业化进入了中期阶段;当一产比重再降低到10%左右时,二产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此后二产的比重转为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经历一个由上升到下降的“∩”型变化。以某市为例:(如图1所示)。

从三次产业提供的GDP来看,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符合产业演进的一般规律:工业仍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比重稳步上升。三次产业结构发展变动要求继续突出工业发展。通过一段时期就业结构走势来分析,确定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以选择定位。C.G.克拉克根据威廉・配第的观点,依据不同国家一定时期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转移的统计资料,得出以下结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这就是配第一克拉克定理。该定理通过揭示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的规律,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表明就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仍以某市为例,三次产业构成情况如表1所示。

1990~2004年期间,该市产业结构偏离度经历了一个上升回落又上升的过程,反映出该市近年来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变化与从业人员的比重变化存在着较大反差:第二产业产业比重较高,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较高;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虽持续下降,但仍高于其增加值比重;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虽持续上升,但仍低于其增加值比重。可见,相对于产业结构变动而言就业结构调整较慢,第一产业仍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而最具吸纳劳动力能力的服务业发展不足,就业比重偏低,造成产业结构的整体效益水平较低。同时,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而引发的低收入和低消费,成为制约工业和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的结构性因素。因此针对该市实际情况,加快发展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是大势所趋。综合以上两种方法,以确定选择的行业为工业,同时可以辅助于发达地区的比较,以确定选择的行业是否合适。

二、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方政府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发展本地区经济的决策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地区经济将越来越多地加入到世界市场竞争的舞台之中,尽快理清对主导产业的认识,解决好区域主导产业选择问题已成为我国各地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主导产业的界定

主导产业是由于创新、引进新的生产函数并带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产业,其基本特征:能迅速吸收创新成果、引进新的生产函数,具备低投入高产出的特点;能满足大幅度增长需求而获得持续较高的增长率,其增长率大大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率;关联度大,带动系数高,生产链条长,对其他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广泛的关联扩散效应。按照主导产业的特性,对所有产业进行综合比较、关联分析、技术进步、发展潜力分析,从中筛选出符合主导产业特征的行业作为主导产业。选择用区位商、比较劳动生产率、比较资金利税率、区内增加值比重来表示产业的综合比较优势,用产业影响力系数、产业感应度系数测度产业的关联作用,用技术进步速度、技术进步贡献率测度产业的技术水平,用增长率、需求收入弹性测度产业的市场潜力。

(二)确定主导产业指标的权重

根据主导产业选择定义为目标层A,将各主要选择基准定义为准则层Bi,各基准的具体指标定义为方案层Cj,据此做出主导产业选择的层次分析结构模型,确定方案层Cj的权重。层次分析结构模型中同层次的基准和指标,按其在主导产业选择中的重要性程度进行两两比较打分,从而构建出判断矩阵,为行业间比较、行业评价提供定量依据。判断矩阵每一行元素的积Mi= aij(j=1,2,3,……n),求出Mi的n次方根 i= n=1,2,3,4。将向量(W1,W2,W3,W4)T作归一化处理,即求得各指标矢量Wi,有:W1+W2+W3+W4=1,(W1,W2,W3,W4)T即为所求的特征向量。

(三)计算各项评价指标的原始数值

各项评价指标的原始数值,以某市为例(如表2所示)。

(四)计算各项评价指标的标准数值和综合得分

按照公式xij/=(xij-xjmin)/(xjmax-xjmin)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按照公式Fj= Cjxij/(j=1,2,3……10;i=1,2,3……27),计算各产业的综合得分,对综合得分大于0.5的可以确定为主导产业(如表3所示)。比较综合得分,该市应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为:电子生产、设备制造、矿产开采、旅游业。当然,这仅仅是理论上计算出的需要发展的主导产业,各地还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慎重选择当地的主导产业。

三、各项指标计算办法

(一)区位商

区域主导产业应是具有区位优势的产业,区位商是指专门化产业在区域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与该产业在全国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之比,其计算公式为:Qij=(eij/eit)/(Enj/Ent)。其中:Qij是i地区j部门的区位商,eij是i地区j部门的职工人数(或工业产值),eit是i地区的职工总数(工业总产值),Enj是全国j部门的职工人数(工业产值),Ent是全国职工总人数(工业总产值)。

(二)比较劳动生产率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区域中该产业与各产业平均劳动生产率之比,表明该产业的生产效率。计算公式为:RIIJ=(Gij/Lij)÷(Gi/Li)。其中:RIIJ代表i地区j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Gij代表i地区j产业的劳动生产率;Lij代表i地区j产业的劳动力人数;Gi代表i地区各产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Li代表i地区各产业总的劳动力人数。

(三)比较资金利税率

资金利税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的利润、税金总额与同期资产之比。计算公式为:VIij=Vij/Vi=(LSij/Kij)÷(LSi/Ki)。其中VIij为i地区j产业的比较资金利税率,Vij为i地区j产业的资金利税率,Vi为i地区各产业的平均资金利税率,LSij为i地区j产业的利税总额,Kij为i地区各产业的利税总额,LSi为i地区j产业的资产总额,Ki为i地区各产业的资产总额。

(四)区内增加值比重

主导产业在区内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否则难以起到应有的带动作用。计算公式为:WIij=(Gij/Gi)×100%。其中,WIij为i地区j产业的增加值比重;Gij为i地区j产业的增加值;Gi为i地区的GDP。

(五)产业影响力系数

产业影响力系数是指某产业对各产业总产出的平均影响程度与各产业对各产业总产出影响程度平均值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产业影响力系数=该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值/全部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值的平均。

(六)产业感应度系数

产业感应度系数指其他产业对该产业的平均感应程度与各产业感应程度的平均值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产业感应度系数=该产业横行逆阵系数的平均值/全部产业横行逆阵系数的平均值的平均。

(七)技术进步速度

技术进步速度一般用全要素生产率来测度,全要素生产率即某产业部门产值增量中扣除资金增长和劳动增长后的剩余部分,它反映了城市技术所处的状态。这里我们利用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推导出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公式:A/A=Y/Y-αK/K-βL/L。式中:A/A为全要素生产率,Y/Y为年平均生产增长率,L/L为年平均劳动增长率,K/K为年平均资金增长率,α为资金的产出弹性系数,β为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全要素生产率若小于0,表明技术进步动因不足,反之,表示技术进步势头旺盛。

(八)技术贡献率

技术贡献率公式为:εi=(A/A)/(Y/Y)。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模型技术进步贡献率εi为第i产业部门的产出增长中技术进步因素所占的比重,它反映了综合技术进步因素在第i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九)增长率指标

设Xi0为第i产业部门初始状态的产品需求量,ri为平均增长率,则第i部门产品的需求量为Xit=Xi0(1+ri)t。ri越大,则第i产业增长越快,它在区域经济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重要。

(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

主导产业应是需求前景广阔的产业。需求前景可以用需求收入弹性系数来衡量。设y为国民收入,xi为第i部门产品的需求量,则第i部门的收入需求收入弹性εi为:εi=(y/xi)×(δxi/δy)。

参考文献:

1、张敦富.区域经济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臧旭恒.产业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刘希宋.生产函数与技术进步测定[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1(2).

4、刘克利.主导产业的评价选择模型及其应用[J].系统工程,2003(5).

(作者单位:吴兴华,山东省泰安市公路局;周崎,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论现代服务业业态及其发展 下一篇:我国土地征收补偿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