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戏曲现状

时间:2022-08-10 02:57:49

少数民族戏曲现状

【摘 要】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世界三大古剧种中唯一一个至今还在演出的剧种,不同于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印度梵剧和古希腊悲剧,中国的戏曲并不是单一的传承,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中国戏曲吸收了各地各民族的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剧种,并在各自的领域都得以发展。特别是少数民族剧种,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喜爱。

【关键词】戏曲;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除汉族以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大多地处边陲或是山野,历史上,多被统治阶级排斥,加上交通不便等原因,造成了少数民族与外界的交流较少,这就形成了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民族习俗、、心理特质乃至语言文字。质朴勤劳的少数民族在生产劳动之中,吸收了一些汉民族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改良,甚至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艺术、音乐、舞蹈、绘画、工艺美术等,其中也包括少数民族戏曲。随着近些年社会文化传播的发展,少数民族戏剧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以及喜爱。

建国前,少数民族戏曲始终处于受摧残或被利用的状态,剧种发展缓慢,停滞不前,有的甚至渐绝响于舞台。建国后至前的十七年,少数民族戏曲有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并在剧种、剧团、剧目建设上形成一定规模,使中国少数民族戏曲生成一个群体,与汉族众多戏曲剧种同生共存,并行于世。中国各少数民族特有的戏剧种类。主要有藏剧、白剧、壮剧、侗剧、傣剧、苗剧、布依戏、毛南戏等。

藏剧。藏族戏曲剧种。流行于,用藏语演唱。过去多在广场演出,有戴面具和化妆两种演法。一般认为产生于14世纪,成熟于17世纪。演出分“顿”、“雄”、“扎西”三部分,连台演出,穿插歌舞。唱时有帮腔,伴奏主要用皮鼓、铜钹等。曲调有20多种,大致可归为达仁、教鲁、达通、当罗四类。舞蹈分顿达、切冷、恰白、格切、德东、波尔钦六种节拍和动作。传统剧目以《文成公主》、《诺桑王子》、《朗萨姑娘》、《卓娃桑姆》等较著名。

侗剧。侗族戏曲剧种。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侗族居住地区。系由侗族民间说唱艺术“嘎锦”和“摆古”于清嘉庆、道光年间逐渐采用舞台演唱形式发展而成。传统剧目取材于侗族、汉族民间故事。曲调有“平调”、 “哭板”、“仙腔”等。主要伴奏乐器有二胡、铃、锣、钹、鼓、琵琶和牛腿琴等。

傣剧,是傣族戏曲剧种。流行于云南德宏、保山、临沧等傣族聚居地区。一般认为形成于清嘉庆、道光年间,渊源于傣族民歌和“双白马”等民间歌舞。腔调基本为徽调式和羽调式。伴奏主要用二胡、象脚鼓、葫芦笙等。主要剧目有《千瓣莲花》、《红莲宝》等。

苗剧,说到苗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形成于湖南西部的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以苗族民歌“高腔”、“平腔”和巫师音乐为主要唱腔。表演采用一些苗族武术、巫师舞蹈及苗族鼓舞的步法。伴奏偶用木叶、笛子或唢呐。剧目有《谎江山》、《团结灭妖》、《龙宫三姐》等。

彝剧是彝族戏曲剧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形成于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大姚县。主要腔调有梅葛调、马莫喏、多西调等,并吸收了彝族民间的生活小调、舞曲和乐曲。伴奏主要用芦笙、笛子、唢呐和月琴。剧目以《半夜羊叫》、《曼嫫与玛若》较有名。

布依戏属于布依族戏曲剧种。流行于贵州兴义布依族居住区。清同治、光绪年间形成。曲调有长调、官扮调、二黄、二六等。乐器有尖子胡琴、朴子胡琴、短箫,兼用大锣、大钹等。剧目多取材于汉族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

毛南戏属于毛南族戏曲剧种。流行于广西境内毛南族居住区。相传有百余年历史。表演时载歌载舞,有简单的行当划分。唱腔分腔、板、调三类,大部分来自民歌。伴奏乐器有蜂鼓、大鼓、小鼓、铜鼓、铙和钹。主要剧目有《鲁班仙》、《莫一大王》、《谭三娘》等。

此外,在新疆地区有用维吾尔语言演唱的歌剧和穿插民族歌舞的话剧。

在内蒙古地区有用蒙古语演唱的“二人台”、话剧、歌剧以及蒙古族舞剧。在东北地区有以满族“八角鼓”为基础演唱的小戏。

近年来,我国民族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在传承和发展中遇到了不少困难。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大多居住在边疆地区,那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多数群众尚处在解决温饱的阶段,还没有形成文化消费的经济能力和习惯。因此不少少数民族戏剧团体在大中城市得不到演出场地,到基层也只能靠微薄补贴进行公益性演出。如此一来,就陷入了经费拮据、剧团减少、人才流失的困境。另外,随着近些年“景点文化”的兴起,许多少数民族戏剧中独特的内容、形式和美学特征有沦为大导演“人如潮,歌如海,声如雷,舞如操”的节目中的“背景”和点缀式的“花边”的趋势,致使少数民族戏剧逐渐丧失本色。开发景观文化产业绝不应该以牺牲少数民族戏剧为代价,保护和发展我国的少数民族戏剧的工作,应该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认真关注的事情。

为解决少数民族戏剧面临的诸多发展困境问题,国家相关部门把少数民族戏剧发展建设工作列入文化部“十二五”规划之中,拨专项经费,指定专门机构或学会负责。少数民族戏剧团体应该享受等同于部级文化事业单位的待遇,由财政全额拨款,在一段时间内暂不实行转为企业化管理的改革。还可由国家民委、文化部和全国政协京昆室组成考察调研组进行少数民族戏剧现状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制订适合于少数民族戏剧生存发展实际情况的政策。应积极组织出版“少数民族经典戏剧集”,拍摄少数民族代表性剧目的数字电影。中央和地方媒体更要加大对少数民族戏剧的宣传报道,并制订少数民族戏剧发展、人才培养的战略规划,建立部级和省级重点艺术团体对口支援和帮扶少数民族戏剧的制度。

与此同时,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非常期待走出国门。专家指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以及不同风格的艺术超出地域限制而遍及全世界,正为更多的人感受与体验。少数民族戏剧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遗产,如果走出去,不仅能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文化,而且还能重新塑造当地文化。据傣剧《南西拉》的编剧杨树忠介绍,《南西拉》以东南亚的文化为依托,取材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融合了傣族歌舞,该剧在缅甸演出时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针对当前部分少数民族戏剧受到现代化及其他强势剧种冲击的现状,专家认为,发展少数民族戏剧不能“抱着金饭碗讨饭吃”,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发展需保持“个性”。

目前,中国已有藏族、蒙古族、侗族、白族、傣族等十几个民族在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戏曲剧种。从广义上讲,少数民族戏剧分为两类:一类是建立在各少数民族语言基础上的声腔体系,一类是表现少数民族题材的汉民族戏剧。

专家建议,要进一步开掘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宝藏,注重各民族艺术的原生态,根据需要改进和丰富原生态,进一步丰富少数民族戏剧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要适当吸取汉族戏曲的艺术营养,如戏剧观念、创作方法、表现手段等,从而不断丰富、提高艺术水平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的艺术价值。我们只有在保护少数民族戏剧的基础下,才能畅谈它的发展以及变化,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来保护我们国家少数民族戏剧,尊重理解少数民族戏剧,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艺术魅力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悦.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十七年[EB/OL].中国民俗学网,2012-4-18.

http://.cn/web/index.php?NewsID=10029

[2]李悦.试论中国少数民族戏曲的艺术特征与风格[J].戏曲研究,2007(2).

[3]刘文峰.少数民族戏曲:多元化发展及其保护[J].艺术评论,2007(12).

[4]张健年.谈少数民族戏剧的走向[J].民族艺术,1991(3).

上一篇:汉英称谓语反映的文化差异 下一篇:新形势下农村违法犯罪情况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