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微博的传播之道

时间:2022-08-10 12:10:08

政务微博的传播之道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党政机构和官员的政务微博在2011年取得了爆发式发展,但总体上还处于试水期,需要加以重视和改进,以提升政务微博的实际效力。

2011年被称为“中国政务微博元年”。据新浪微博数据显示,2011年11月初在新浪微博开通认证的各级各类政府机构及官员的微博已超过18500个,其中机构微博9960个、官员个人微博8628个,已覆盖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这些政务微博成为公共信息、倾听民意、促进公众参政议政和开展网络问政的新兴渠道。

“上海”(/shanghaicity)是由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于2011年11月28日实名认证开通的政务微博,在腾讯网、新浪网、东方网、新民网四个微博平台同时上线。目前,上海市政府已基本形成以“上海”为龙头,覆盖市、区县、街道各级政府部门、公共服务机构和群众团体在内的政务微博群,总共有400多家单位在上述平台开通了近800个账号,其总粉丝量超过1100万人次。在新浪微博平台,开通仅半年多的“上海”已拥有粉丝数超过140万,在众多政务微博中遥遥领先,有效发挥了政务微博公开政务、沟通民意、回应舆论和解决问题的积极作用,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政府新闻办微博影响力推荐榜上,“上海”高居榜首。

“上海”的成功经验与不足

“上海”在开办之初就在内部凝聚了三点共识,即以权威信息为根基,重视满足“粉丝”的需要,使其成为一个凝聚人心的平台。半年来,其运营实践糅合了政府的权威性和微博的草根性,引领全国政务微博的风采,形成了几点成功经验:

第一,建立专业团队,各司其职。上海市政府高度重视“上海”,为其匹配了专门办公室、建立了专业运营团队。其9名成员分别来自市政府综合处、应急处各1人,媒体单位4人和新闻办3人,他们都有较强的编辑能力,还能自创微博,各自分工把握政策、新闻、研判舆情等。每天,团队要召开编前会,每条帖子前至少需要3名编辑考量通过,重大内容则要9人共同讨论通过。针对突发事件发帖子,则需报市政府秘书长审核且迅速敲定。此外,9人手机全天开机,每天均有人值守到晚上12点,可随时响应传播突发事件信息。

第二,准确定位,突出民生服务。“上海”办公室负责人认为,该微博定位主要是关注衣食住行、与民生相关的重大政策两方面信息,即强调其公共服务性。其主页公布了近50个公共服务电话号码,有关菜价、天气、交通、住房、教育等的服务资讯版块占据全部帖子数量的近四成,而政务信息、互动版块的内容也多半与民生密切相关。例如2011年底,沪郊卷心菜滞销,“上海”发表“周末买点卷心菜”的微博以呼吁市民买些卷心菜,网民不仅大力转发,还多买多吃,创造出十几种卷心菜菜谱,这种全社会的热心帮助有效缓解了菜农们的燃眉之急。

第三,更新频率高,内容丰富生动。作为官方微博,“上海”有掌握广泛权威消息来源的优势,可以精心筛选、及时全市及其周边区县的政务信息。从抽样统计看,该账号日均发帖量19.4条,更新频率在国内政务微博中较高。而且每月发帖量比较有规律、时间相对固定,原创率达95%以上,其内容不局限于政务,而是通过15个小栏目来满足公众多种多样的信息需要。

在文本组织方面,“上海”多采用“【小标题】+#栏目名称#+具体内容”的发帖模式,一目了然,令人迅速掌握最有价值的信息,提升了政务微博的传播效率。在语言风格上,则注重从市民切身感受出发,不见“官气”、没有“官腔”,大多鲜活生动、口吻亲切,还不时地运用网民喜闻乐见的流行语言和网络文体。例如这条提醒大风天气的帖子:“想免费体验多样的发型吗?……逆风秒钟变大背头,顺风秒钟变流川枫,先逆风后顺风,祝贺你变成梅超风。”其幽默风趣、俏皮活泼令人耳目一新,该帖获得转发2700次、评论接近500条。

第四,积极互动,发挥平台效应。“上海”善于利用微博本身的互动性来营造政府与公众互动的平台。一方面,政府和官员通过它问政于民,切实推动责任政府和阳光政府的打造。例如“两会”期问,该微博临时推出“两会声音”、“两会热点”、“两会关注”等,邀请人大代表与网友在线互动,听取民意,反响较为热烈;另方面,用户也通过微博参政议政、反映问题。例如2月27日,市民秦某在网上了详述自己就医难问题的《名癌症晚期病人家属致上海市市委书记俞正声同志的公开信》,29日晚7点09分,“上海”就刊载了俞正声对此的回信,说“你的心痛也是大家的心痛”、“争取在制度上有所前进”,该帖在20小时内转发过万次。

此外,“上海”在运营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其一,本来最体现互动性、最易产生积极效果的“你问我答”栏目内容过少,“直击会”栏目在三个月采样中无内容;二是在文本组织上还可以改进。根据本文统计,在全部样本中含图片的帖子最多(68.2%)、纯文字的次之(28.4%),而含视频、音频链接的仅占不足5%。因此,可以更加丰富帖子中信息的含量,以提升用户交流体验;三是运行不够饱满。尽管团队中有人值守晚间,但“上海”发帖时段仍然局限在工作八小时之内,其他时段除“灯下夜读”栏目每天22:30有固定外,其他栏目则极少更新和互动。而相关研究发现,晚上21 24时是用户每天使用微博的高峰之一,且如今移动终端用户越来越多,他们登录微博的高峰期在晚上22点。或许,这在定程度上会制约“上海”的传播面和影响力。

提升政务微博效力之道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党政机构和官员的政务微博在2011年取得了爆发式发展,但总体上还处于试水期,在运营管理实践中存在些不规范或不足之处,需要加以重视和改进,以提升政务微博的实际效力。

首先,明确定位,形成差异化特征。

纵观全国政务微博现状,各地各部门开通的数量越来越多,有盲目跟风、做秀之嫌,且存在定位不清、缺乏个性等问题。不同的政府部门在其职能属性、传播方向、目标受众等方面差异很大,比如有的部门面对的公众其实与网民群体并不重合,甚至差异很大。所以,开通政务微博不在数量多,而在针对性和实效。在内容上,要根据部门性质与职能,明确传播内容与对象的定位,发挥特长、精心策划、系统经营,逐渐建立自身差异化特征。比如民生类、公安司法类的政务微博风格自然应有所不同,如此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其应有作用。

其次,建立全天候运行机制,实施规范管理。

目前,不少政务微博流于形式和摆设,在运营管理上也远未形成统规范,严重制约了政务微博的实效。因为管理员个人素养或操作不当等原因导致了不良帖子、误发帖子的情形时有耳闻,这些都无益于政府形象,甚至极易损害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因此,必须适应互联网24小时全天候传播,打造一支人员结构合理、懂网络技术与传播规律的有力的运营队伍,明确划分职责范围,加强系统的技能培训,提升团队的媒介素养,并探索建立种科学、完善、高效和有序的运行机制和日常工作制度。可以联结或打通其他政务渠道,比如政府的网站、新闻发言人、投诉、甚至官方媒体等机构机制,使政务微博运行更加及时、有效。同时,对运行时间做出调整,加强在晚间上网高峰时段的传播,并对日常的内容与形式、重点与特色、与粉丝的互动、公众关系维护等进行统一的规范和管理,维护好政府和政务微博双重形象。

再次,切实履行信息公开,强化传受互动。

基于微博传播快速、交互性强等优势,政务微博可以成为政府机构及时公开信息、与公众互动的最佳平台。然而,切实做好这两点的还比较少。形式化、内容少、互动性差是政务微博的通病,甚至被批评为“僵尸微博”。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期间,政务微博的传播反应速度与效果尤其需要提升。政务微博运营者应该真正改变传统思维和习惯,尊重网络传播规律,善于利用网络传播技巧。一方面,要按照2008年施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信息,均做到日常及时更新,促进政务公开透明,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另方面,在突发事件、公共危机等紧急时期不仅不能“噤声失语”,还要及时、实时权威准确的信息,做好舆情的应急和善后,防止谣言的滋生扩散。

特别是要懂得,让公众参与传播正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接受传播,所以不能打“官腔”、搞“独白”,而要积极主动地与目标公众互动。除了通常的发帖、互相回复和评论等交流,还可以发起参与互动型活动,并打通网上和网下,进一步扩散传播效果。只有努力实现从单向、权威的官方话语体系向双向、平等的交流体系转变,才能有利于公众舆论的沟通和引导。

最后,运用各类意见领袖,强化传播张力。

从“上海”看,其所关注的全部800多个微博账号以本地区其他政务微博为主,而很少关注在网络舆论中有“意见领袖”影响力的个人账号,也缺乏互动交流。这点,青岛市政务微博“青岛”有过成功案例。今年4月,该账号在新浪微博上通过与“@作业本”等多位网络意见领袖和广大市民的双向交流与良性互动,最终有效平息了场有关“40亿元植树增绿行动”的舆情风暴。所以,政务微博不能“自己玩自己的”,相反还要充分利用包括草根、名人在内的各类意见领袖,不仅可以避免信息在传递和理解过程中的“不对称”,还能强化和扩散传播的张力,最终更好地发挥其传递政府声音、提供服务资讯和回应社会关切的作用。

值得指出的是,政务微博的效力与互联网在各地区不同的普及率有关,上网少、上网困难地区的人群难以享受信息与沟通的便利。而且,政务微博只是政务信息和民意渠道之一而绝非全部,把传统或现有的沟通渠道做足做好才是目前问题的关键所在。

上一篇:三网融合如何破局 下一篇:网络访谈的成功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