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导游的文化身份分析

时间:2022-08-09 03:58:41

涉外导游的文化身份分析

摘 要:导游是旅游活动中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之间的介体,担当着主客体之间的媒介作用,游走在跨越自己文化和他国文化的公共领域中。本文通过分析导游工作的性质、旅游跨文化语境中主位文化和客位文化的地位,证明了导游工作主位和客位的辩证性。导游讲解案例分析说明了导游“国际公民”的文化身份,他们在自己和他人、本土和外来文化之间穿越、进行调适,经历文化、解释文化、调解文化。导游的文化身份对目前的导游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关键词:涉外导游;主位文化;客位文化;调适;世界公民

旅游跨文化交际是“面对面、情对情、正式或非正式、目的性明确的跨语言、跨社会、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1]。涉外导游人员和游客之间的交流互动是这种旅游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最典型的。国外旅游业界的一句行话“ Tour guides can make a tour or break a tour ( 成也导游,败也导游)”充分说明了涉外导游在这种交流活动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涉外导游服务过程为基础,分析导游工作的跨文化语境和文化身份的特色。

一.涉外导游——旅游活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介体

旅游,在本质上说,是一种文化活动。旅游者作为旅游活动的起点和中心,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主体文化就是与旅游者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有关的文化。旅游客体是指一切可供旅游者观赏游览的对象,包括各类旅游资源或吸引力因素。旅游客体是旅游地文化的具体、形象、生动的展示。旅游介体处在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之间,担当着主客体之间的媒介作用,势必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主体和客体的状况。他们要把多姿多彩的旅游客体文化真实生动地传播给旅游主体,在传播的过程中不得不考虑旅游主体的文化,例如游客的思维方式、理解能力、情感、心理活动等诸多因素。从导游的定义就可看出导游所扮演的角色。国际旅游经理人协会(IATM)和导游协会欧洲联盟(EFTGA)把导游定义为“用游客选择的语言,以激励的娱乐的方式解释文化、自然遗产和环境的人”。首先,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有权利选择交际用的语言。由于海外游客初次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心理紧张感使他们大多会选择自己熟悉的母语作为交际用语,这就要求导游人员必须用游客熟悉的语言、遵循他们熟悉的语用方式和交际模式。其次,“解释文化”中的文化指的就是旅游客体文化,即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包括自然和人文景观、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等。

生活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导游游走在不同文化的边界中,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工作和生活。他们工作的环境就形成了独特的旅游跨文化语境。在该语境中,一方面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目的、有动机的游客。不同的游客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动机和不同的目的,对旅游目的地有不同的期待、对交往行为有不同的偏好和解释。同时,不同职业的游客、不同个性的游客有自己独特的亚文化,这些都会影响他们和导游之间的互动交往。其次,他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旅游,面临着文化差异带来的陌生感,甚至出现文化休克的现象。他们与接待人员的相遇可能是令人紧张的,不知该对接待人员作何期盼,不知道该如何问候他人,不知道什么是合适的话题等等,许多情景都令他们感到困惑。另一方面,工作生活在自己本土文化环境下的涉外导游要为海外游客提供服务,以服务者的身份在本国文化和他国文化之间穿梭和调适,也表现出了不同于平时的心理特征。总之,由于旅游者和涉外导游的互动交往一般是短暂的、非重复性的、商业性的、不深入的,双方的角色和目标是不均衡的,因而,他们都处于与平常不一样的心理状态,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交往互动环境。

跨文化语境是一个更为开放的语境,它不追求各自封闭的、相互隔绝的文化主题,而是在“你”和“他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公共领域[2]。涉外导游服务交流中的语境就是这样一种开放的跨文化语境。提供接待服务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涉外导游与接受服务和了解中国文化的游客都在这个跨越中国文化和他国文化的公共领域中游走,这种特殊的语境也为导游带来了不同的称呼:信息提供者,知识的来源,中介,文化中间人等[3]。Scherle & Nonnenmann提出了跨文化调解员的概念。他们认为,导游工作常会涉及到在主位文化和客位文化之间进行调解,用文化敏感的方式向游客介绍他们不熟悉的目的地,帮助游客了解异地文化,激起游客对异地文化的认识、建立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导游必须在自己和他人、本土和外来文化之间进行调适[4]。

二.交际中的主位文化和客位文化

何刚(1999)曾对主位文化和客位文化做过如下解释:所谓主位文化,就是在跨文化情景中起支配作用的、被新来者适应的文化;所谓客位文化就是新来者所代表的那种背景文化[5]。文化的选择直接决定了语码的选择,或者说,选择哪一种文化,就要遵循沿用该文化的语用原则和方式。例如,外国人到中国来生活和学习,他们必须适应汉语所代表的汉文化。在这种情况下,汉语文化就是主位文化,而特定外国人所代表的那种文化就是客位文化。相反,如果中国人到美国去,美国英语所代表的文化就是主位文化,是中国人要去适应的文化,这时中国文化则成了客位文化。在旅游跨文化交流活动中,情况则没这么简单。海外游客到中国来旅游的目的是了解多姿多彩的中国文化,在吃、住、行、旅游观光过程中,他们时时刻刻处于中国文化的环境下,而涉外导游人员在交流中,应以介绍、传播和展示中国文化为主要任务。因此,主位文化应指中国文化、客位文化指旅游者所代表的文化。那么,在导游服务过程中,如果选择中国文化作为主位文化,就要选用相应的语码汉语作为交流的语言。这样的结论又与事实不符合、与导游的定义相矛盾。

根据IATM和EFTGA给导游的定义,“用游客选择的语言”已经说明了一切。大部分来中国观光的游客都不是中国通,并且大部分游客都不懂汉语,他们当然不会选择汉语作为交流的语言。因而,他们的母语就是理所当然的第一选择。这样,在旅游跨文化交际中,游客所代表的文化就是主位文化,而中国文化就是客位文化了。这又与一般意义上的跨文化互动完全相反。

上一篇:北京保利春拍将于6月2日举槌 下一篇:仇英《饯行图》真伪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