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的功能、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8-09 06:05:37

中职语文教学的功能、问题与对策

一、中职语文教学功能定位

“有作为才能有地位”,在目前中职语文教学的困境中,语文课只有更鲜明地使所有人认识到自己的“作为”,才能确立自己必须存在的地位。

(一)生活之于生存

语文是人文综合学科,重在文化教育、人文教育、言语人格教育。潘新和主编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课程语文教学论》中指出:学习语文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际的需求,学习语文有益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人的业余生活、精神生活的质量,学习语文可以使人拥有一种提高学习效率的工具,学习语文可以使人获得一种基本的工作能力,学习语文将给予人基本的文化修养,促成人的精神发展,学习语文使人具有的言语创造力是人的发展、人类的发展的重要标志。任何一门学科说到底首先都是“工具”,是一个社会的人赖以生存的工具,但是,“生存”只是一个人的起点,“生活”和“发展”才是“生存”之上的追求。而语文学科恰恰是可以让人更好地“生活”、“发展”的学科之一。语文教学的根本作用(任务)并非仅仅让学生学会听说读写,听说读写能力的习得可以让人生存,却不能凭此完全达到“立人”的目标,充其量它只能帮助我们“应付生活”。语文更重要的作用是为每一个人打下了“底子”,打好终生学习的底子与终生精神发展的底子,以保证每一个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①

中职语文教育,虽然姓“职业”,但它依然是语文教育。它要完成的任务是不仅让学生能够“生存”,更要让学生学会“生活”,有精神地生活。

(二)塔基之于塔顶

公共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应该是塔基与塔顶的关系。塔顶的高度是由塔基的宽度与坚实度决定的。我们培养的人才在专业技能上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本身的公共基础课的底蕴决定的。

职业中学要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公共基础课恰恰完成的是这个职业中学培养目标的大定语。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是有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生,而这个能力应当是由学习能力、社会能力、专业技能和职业创新能力等综合构成。现在职业中学的学生,缺少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与技能,学生之所以不肯学或练、学不好或练不好专业技能的原因追究起来与学生文化素养的缺失大有关系。读不懂课本,看不懂图纸,理解不了知识的内涵,即便通过重复的训练习得了一定技能,却也只是一个“技工”,无法创新、创优,可持续发展能力从何谈起?专业技能是习得的,文化素养是涵养的,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习得的只能是低层次的简单技能,只有两手抓、两手都抓好,才能给职业中学的学生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才能培养出真正“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二、中职语文教学之生存现状

2011年8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主办的首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在北京开班,来自全国27个省4个直辖市的百多所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的语文骨干教师约150余名参加了培训,对他们的问卷调查显示,“中职语文教学陷于困境、现状堪忧”并非危言耸听。

(一)被取消的中职语文课

调查显示,目前全国约有4.41%地区的中职学校已取消了语文课,在这类学校办学者的理念中,原来应占总课时1/3的公共基础课并无作用,因为他们把“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要适应企业的标准需要来进行”有意无意地误读成“按照企业的标准需要来培养人”,那么,把中职教育办成某项或某几项技能的培训班也就是“明智”之举。语文等公共基础课在“培训班”自然是没有必要开设的。这种只追求眼前的、短期的“育人”效应的办学方式,且不说违背国家教育方针,单就是否真有育人效果来说,也是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二)已变味的中职语文课

调查显示,目前仍在开设语文课的学校占95.59%,但仔细分析一下,情况仍不容乐观,第一点体现在课时上,在全国超过一半的地区(学校)一周语文课开设在3节及3节以下。第二点体现在授课内容上,超过半数的学校在开设语文课时,安排的教学内容是如“应用文写作教学”一类的更加“实用”的课程,语文老师也纷纷被迫向“一专多能”发展,有49.30%的地区(学校)的语文老师要兼任其他科目课务,如心理学、教学法、职业道德、就业指导、法制史、幼儿卫生、书法、礼仪、演讲与口才、模拟导游、市场营销、秘书基础、茶艺、服务语言艺术等等,其中许多是专业技能课程。语文课已经变味,语文老师也不再是真正的语文老师。

(三)功利化的中职语文课

目前有45.71%的地区(学校)能保证每周开设语文课在4节及以上,并且能基本保证授课内容,但是这些语文课大多是围绕着单招考试的“指挥棒”在转,师生们为了在最后的单招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把学习的时间全部留给了圈好的“知识点”,读、背、默、考,招招不落。同时,部分语文教师在学校强调技能的大背景下对教学采取敷衍态度,或主动或被动地让位于其他专业技能课。

三、中职语文教学脱困之道

(一)转变教师自身观念,不跪着教书

不要跪着教语文,显而易见,若教师低到尘埃,学生又如何爱上语文?教育教学要看学生的实际,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但并不意味着教育教学就要以最低标准来制定标准。

许多中职教师对自己的学生的要求就是:上课不吵、下课不闯祸。至于所谓的教学活动则以自修或者侃大山为主,课本上的经典名篇若用来上课也不过是对牛弹琴,浪费时间。这种思想不仅存在于一线教师心中,甚至某些教育行政领导、专家也是如此想的。

我所在的地区,曾经把特级教师韩军、特级教师邓彤、全国青年教师赛课一等奖获得者宁波效实中学的张悦老师请到中职的校园。开课篇目分别是《大堰河,我的保姆》《守财奴》《将进酒》。这些篇目可谓经典,也可谓“难”,按常理估计,这课肯定是上不下去的,就算上也不过是油浮于水。可这三位教师,一个深情真挚、一个沉稳干练、一个灵动清丽,三堂课三种风格,却都精彩非凡。以张悦老师的课为例,我们的学生在张老师的引领下,细细地读、慢慢地品,竟也能将李白这“杯中酒”所盛载的种种情感一一剖析出来;就是这些学生,在张老师的引领下积极地想、主动地说,竟也能将自己已有的人生体验、知识储备调动起来,去体悟诗歌、欣赏诗歌,并且思辨人生。

上一篇:名著阅读之法浅谈 下一篇:课后“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