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产业的青岛成都比较

时间:2022-08-08 01:47:10

文创产业的青岛成都比较

2013年青岛的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已占地区生产总值的8.6%。某种程度,文化产业已逐渐成为青岛经济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2009年7月22日,我国第一部针对文化产业的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这是继钢铁、汽车、纺织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又一个重要的产业振兴规划,意味着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的神秘面纱已经被缓缓揭开,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根据过去的经验不难发现,一个重要的政策支持,往往可以催生出新一轮的产业消费变革,成为市场中新的宠儿。钢铁、建筑、纺织等传统工业已经走向夕阳,劳动力密集地投入也无法抓住时代产业进步的脉搏,而作为新兴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则依靠思想碰撞产生的火花,通过展现创新性与个性化在市场上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不禁让人想到上世纪80年代对外开放后的青岛。1984年,青岛成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的一员,依靠其独有的地缘环境优势,开辟出了一条以对外贸易为导向的经济增长道路。然而,2008年底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了包括青岛在内的中国诸多城市以警示,单纯依靠“三驾马车”的路径终将难以为继,而在大转型的时代,包括文化创意在内的城市多元化发展之路尤其值得关注,而有些城市的先期探索,也是一种普遍的借鉴。

同样是青岛,2013年青岛的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已占地区生产总值的8.6%。某种程度,文化产业已逐渐成为青岛经济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当然,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一些发展中的问题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尤其与发展多年的外贸市场相比,青岛的文化市场开放程度并不是很高,缺少有效的政策保障扶持,在文化产业准入制度等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市场经济有一只重要的“无形的手”,那就是主体市场的导向作用,如果“无形的手”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就会很容易造成文化产业之间的发展失衡;目前青岛的文化产品虽然形态多样,涵盖了新闻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用品等等,可谓是完成了产品类型的“高大全”,但多数的文化资源仍然属于初级生产要素,不可替代性并不明显,国内其他的城市同样也可以进行开发利用,所以从长远来看,无论是文化创意本身,还是其下的文化衍生品,都必须要经过由初级向高级的过渡。

与青岛相比,地处西南的成都,倒显得蓬蓬勃勃。这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给人的印象往往是休闲、安逸的代名词,但是成都近几年产业发展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自身城市特色的推广运营模式对其他城市发展都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成都于2004年就提出了“文化强市”的战略计划,近几年文化产业已经呈现出逐步繁荣的趋势,其发展速度也已经远远高于成都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根据成都2012年公布的“部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方案,成都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十二五”计划期间预期每年平均增长23%以上。对于一个城市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经济成就。

要说成都市文化产业的兴起,那就不得不提到“蓉城”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悠久的历史往往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也赋予这座城市以兼容并包的心态面对前进的道路。这里有代表中国悠久城市发展的金沙遗址,有诸葛亮、杜甫、巴金等历史文化名人遗迹,有闻名中外的酒文化代表水井坊,有代表休闲文化的功夫茶和麻将等等,这些资源都无一例外地成为了成都对外传播的文化符号。

以成都的锦里为例,在对外品牌宣传时,就紧紧把握住了人们对于成都版“清明上河图”的普遍价值认同,依托以武侯祠为代表的三国文化,集中体现和宣传古代巴蜀民风风俗和三国蜀汉文化,让人们仿佛置身古代巴蜀,领略当时人们的一笑一颦,由此形成闻名全国的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魅力街区。

再反观青岛,这里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例如海洋资源和地缘优势等等,同时还拥有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和较强的综合实力,发达的工业基础也使得文化产业的生产潜力巨大,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要人们也就会不断追求更高层次,也就是休闲消费范围的扩大。从如今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来看,应该还有很多的领域可以进一步开发,而如何避免同质化过于激烈竞争,寻找核心竞争力和塑造经典品牌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了。

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过“文化资本”有三种存在方式:一是体制状态,以一种客观化的形式存在,即文化体制;二是具体状态,以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的形式存在,即文化能力;三是客观的状态,以文化商品的形式存在,即文化产品。

青岛在繁荣文化市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时候更应该注重可持续的发展,其中打磨关键环节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在创意策划、产品生产、输出运营和内容反馈增值做到环环相扣才是目前打破发展瓶颈的关键所在。

品牌建设最重要的目的是将产品可持续性地传播推广给大众,一个品牌是否成功也就是是否能够获得消费者的广泛欢迎,从这一个角度来讲,与社会中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共同建设品牌是不二法门。当今是“自媒体”和“微通讯”的时代,利用大众消费文化和消费群体的思维模式,通过各种手段,包括市场调研、短信、广告,尤其是利用网络手段进行双向沟通,这样不仅可以精确品牌的市场定位,同时还确保了企业文化的生产周期。

从企业集群的发展规律来看,一个新兴领域首先要有领头羊,和“先富带动后富”的道理一样,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往往能带动整个文化产业链的推进和文化市场的扩散。目前青岛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大多数还是小微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命力较为薄弱,所以说形成产业集聚化,走集约化规模发展的道路迫在眉睫。

文化产品和传统工业产品的一点不同在于,文化产品是可以通过增加产品附加值来获得持续发展,消费者购买文化产品的实质其实就是购买所代表的价值符号。文化创意产品生产出来之后,将产品推向市场,形成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认知和认同就成为了产品转化为利润的关键环节,其中必不可少的是传播媒介的力量,当代的品牌宣传已经从单向变为双向了,无论是品牌宣传还是品牌塑造,媒体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或者产品的宣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自身传播媒介的推广。

文化创意产业的大门已经缓缓开启,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形成合理的文化产业结构,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是顺应时代的潮流,如何发展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的文化产业强市,应是青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

上一篇:他们眼中的双桃 下一篇:如何为南科大的改革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