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精品课程长效管理机制的建构

时间:2022-08-08 12:33:08

论高校精品课程长效管理机制的建构

[摘要]文章从深化高校课程改革、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强化精品课程发展三个角度探讨了精品课程长效管理机制的意义,从建构精品课程理论基础、加强精品课程师资建设、保障精品课程良好发展、调动教师积极参与、实现优质网络资源共享等方面阐释了精品课程长效管理机制的建构策略。

[关键词]高校 精品课程 管理机制

[作者简介]张红梅(1971- ),女,四川郫县人,乐山师范学院教务处考试管理科科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刘佳龙(1983- ),男,吉林通榆人,乐山师范学院教务处,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李朝晖(1968- ),男,湖南泠水江人,乐山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四川 乐山 614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立项课题“TPLC视角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课题编号:TER2012-031 )、2011年度乐山师范学院教改研究项目“地方本科院校‘质量工程’项目管理机制研究——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课题编号:JG11-YB3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114-02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信息化进程中,为了改变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扩展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07年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被纳入到“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经过八年时间,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止到2011年,全国已经批准的部级精品课程有3832门,省级精品课程8285门,其中本科院校部级精品课程2582门,省级精品课程5648门。2011年《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指出:要明确高等学校和教师建设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挥专家组织的作用,保证课程质量,建立健全动态监测与监管机制。

一、探索精品课程长效管理机制的意义

(一)探索精品课程长效管理机制,深化高校课程改革

课程是制约大学教育质量的首要因素,加强课程及其管理的研究,是落实学校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但在我国,“对于课程管理,迄今仍未能引起重视,其研究基本上属于空白。”①精品课程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一部分,不仅是一种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也是高校课程改革发展的排头兵。精品课程较普通课程具有数量相对少、教学团队实力雄厚、经费支持充裕等优势,所以对精品课程管理改革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可行性。进行有效管理是精品课程后期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加强对精品课程管理改革的探索,总结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经验,建立长效课程管理机制,不仅可以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精品”示范作用,而且可以为高校课程深化改革提供重要参考。

(二)探索精品课程长效管理机制,提升课程建设质量

精品课程作为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自实施以来在全国高校产生了广泛影响。扩展教学资源,保障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准和教学质量,成为高校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与课题。②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为了满足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满足社会发展、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多元要求。通过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可以提升精品课程的内涵,促进精品课程的应用和推广,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引领作用。

(三)探索精品课程长效管理机制,强化精品课程发展

精品课程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能够规范精品课程的要素,保障教学团队工作的积极性,强化精品课程发展的内驱力。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包括了教学团队、评价激励机制、网络平台等建设。教学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融洽与否,评价激励机制的合理与否,网络平台能否保障信息的有效传递与及时更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精品课程建设水平的高低。通过建立长效精品课程管理机制,协调和完善精品课程的各个要素,明确教学团队成员之间的责任与权利,制定能够保障教师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的相关制度,建立奖惩分明的评价机制,解决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中的问题。通过全面建设网络平台,加快网络技术和应用软件的更新,提升精品课程的发展内驱力。精品课程的建设与管理离不开课程实施者和应用者的努力,也离不开各种配套措施的支持和保障。建立精品课程长效管理机制,是强化精品课程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精品课程长效管理机制的建构策略

(一)运用相关理论,建构精品课程理论基础

学校管理的实践一再证明,如果没有理论作为基础和依据,管理工作就会陷入盲目与混乱。课程管理现代化,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的课程管理理论的指导。③

1.运用项目管理理论的可行性。就一般情况而言,精品课程作为项目申报以后,采用经验的方法进行后期建设管理,即中期检查和周期验收。这种缺乏系统规划、没有严格奖惩界定的经验管理方法基本上都流于形式,很难达到有效管理的要求。项目管理理论适用于管理具有明确目的、起点与终点并需要结合各种相关活动的工作,将项目管理理论应用于精品课程管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通过对精品课程项目进行全面的评估,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规划,实施适合本校精品课程的管理策略,以达到全程管理的目的。

2.运用绩效管理理论的必要性。教学团队的工作效率和努力程度,对精品课程的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现实生活中,当精品课程评审成功后,教学团队的成员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合作。课程项目负责人掌管经费,其他成员得不到应有的激励,导致工作热情不高。绩效管理理论主要应用于企业管理,对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可以将这一理论应用于精品课程的教学团队管理,明确团队目标和个人目标,在既定绩效考核标准的要求下,通过激励约束机制发挥整体和个体的最大潜能,从而实现对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的优化管理。

(二)重视用人机制,加强精品课程师资建设

教师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体,构建优质的教学团队是保障精品课程建设和管理有效实施的关键。精品课程的建设和管理不仅仅依靠课程负责人,还需要一支教学质量高、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的配合。因此,构建精品课程长效管理机制的关键就是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

1.落实聘任制和责任制。采用聘任制选拔精品课程的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本着统一发展目标、良好合作精神、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原则,严格把关教学团队的质量,并明确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责任和权利,做到责任到人、权利均衡的和谐状态。在聘期内,按照学院制订的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对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进行年度考核,根据绩效分析和考核结果来决定聘任者的续聘和解聘。

2.加强教学团队的培训力度。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成员是课程建设的主要践行者,他们的知识储备、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精品课程建设和管理的质量。学校应制订主讲教师的培训计划,鼓励和支持教师通过进修、参加相关学术会议等形式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三)开发相关制度,保障精品课程良好发展

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健全对保障正常的教学秩序、规范教学行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④同样,完善精品课程的管理制度,对精品课程的全面监督与管理、保障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学生自主学习意义重大。对精品课程的有效管理,离不开相关的管理制度作保障。教师和学生是课程教学的践行者,他们对课程的认识决定了精品课程的使用率和效果。自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启动以来,精品课程的发展数以万计,但很多并未在实际中得到运用,而是处于申报立项时的状态,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学校应该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目的,制定精品课程使用制度,增强教师和学生在精品课程建设和管理中的参与度。学校通过应用保障制度的建立,鼓励教师应用精品课程教学资源,以此来丰富和充实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体验到现代化教学的魅力。

(四)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积极参与

精品课程的建设、管理和更新完善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保障教师对精品课程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应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目前,很多学校只重视精品课程的前期申报立项,忽视后期的建设与管理,尤其是对精品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缺乏政策和资金的保障和激励。

1.政策倾斜,保障教师利益。学校应对精品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工作量予以肯定,并上浮一定额度的工作津贴,鼓励教师致力于精品课程的建设和管理、推广和应用。对参与精品课程建设和管理的教师进行绩效考核,并将考评结果作为其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的重要指标。

2.实施奖励,提供经费支持。学校应加大对精品课程建设和管理的经费支持,对于建设效果好、成绩突出的精品课程给予相应的奖励。其中要注意保障精品课程教学团队中各个成员的利益,做到多劳多得、不劳不得。

(五)规划网络平台,实现优质网络资源共享

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要坚持系统性、全面性、标准化、实用性、可持续性等原则。⑤精品课程是基于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的现代化课程,它的推广和应用离不开畅通的网络和先进的软件技术保障。信息管理中心应保障网络平台的稳定和畅通,对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进行经常性的维护和检查。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应定期参加有关网络应用技术的培训,了解各种软件的使用方法,实现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的网络化,保证精品课程建设和管理的与时俱进。

(六)合理统筹规划,协调两个方面的关系

1.协调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精品课程管理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的工程。它既包括对全校所有各级各类精品课程项目的整体管理,也包括对精品课程每个要素和每个环节的局部管理。首先,对全校精品课程管理进行规划。制定管理规划时应对本校精品课程工程建设的现状进行考察,运用态势分析法对本校精品课程整体建设进行深入分析,制订符合校情的精品课程战略管理方案。其次,在精品课程整体管理方案的指导下,对精品课程工程的各个要素进行调查分析,逐一制定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

2.协调责任与权力的关系。责任与权力是管理过程中两个十分关键的要素,能否处理好他们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精品课程管理的效果。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实施与管理是一个“自上而下”的人为过程,而非“自下而上”的自然生成过程。⑥这种自上而下的行政赋权的管理,很难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提升。对于精品课程的管理,要明确各级机构、各个成员的职责,在单个课程中也要明确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责任和权利,并将其纳入到相关的管理条例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注释]

①唐德海.大学课程管理引论[J].现代大学教育,2001(4):82.

②陆海棠.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质量[J].教学研究,2011(2):41.

③李枭鹰,唐世纲.大学课程管理:问题与对策[J].教学研究,2004(3):230.

④王向东.大学教师教学管理制度的反思与完善——基于教学行为与制度关系的视角[J].现代大学教育,2011(3):98.

⑤张建政,翟玉建,武艳艳.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模式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2):131.

⑥周海银.学校课程管理:问题与走向[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68.

上一篇:对完善我国陶瓷艺术教育与学生职业发展的思考 下一篇: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