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7-23 11:43:58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文章在分析目前我国软件人才的需求矛盾及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策略,并介绍了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多层面、多角度校企合作方式与成果,为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开展校企合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软件技术 高职 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张治斌(1977- ),女,辽宁抚顺人,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式为软件测试和软件开发。(北京 10001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177-02

软件技术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北京市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并具有全球化发展潜力的重要产业。目前,我国软件人才大多来自正规本科院校,集中在软件工程师层面,高级管理者和基础编程人员仍然匮乏,特别是基础程序员的紧缺较为明显,人才结构呈现橄榄形,基础编程和测试等软件应用型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大力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一、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企业用人岗位目标分析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一方面学校力争培养编码与测试的基础技术人员,另一方面毕业生无法胜任专业技术对接工作。二是学生理论基础较差、自主学习能力欠缺,缺少足够的实践机会,无法深入软件开发流程,很难适应企业的软件开发模式和管理方式。三是教师缺少工厂化实践软件编程和测试经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缺乏考虑软件技术的学习规律,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教师遵照教材、指导书内容开发教学案例,没有脱离教学环境约束,闭门造车。

要改善教学实践现状、为企业有效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必须做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无缝对接”。通过校企多层次、多角度合作,吸引企业主动参与教学建设,弥补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脱离企业需求的不足;发挥学校在专业办学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和企业在产品设计开发方面的长处,做到学校专业教育与企业用人的完美合作;充分利用企业专家、项目资源,合作开发项目教学案例,联手指导实训、实践课程,共同完成软件人才培养,将企业标准高效引入教学实践中,以企业需求为依据实行开放式教学;通过校企合作强化学生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专业素养的训练,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和实战能力,完成真实项目到教学案例的转化,使教学内容和方向紧跟行业需求。校企双方作为构成利益的共同体,以“学生培养”为第一要义,最终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品质和职业技能。通过合作,学校获得企业项目的开发经验、软件产品生产的规范、流程,企业能从合作中获得经济利益,只有符合双方互惠互利的原则,合作才能顺利开展。而目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通常是“学校一厢情愿,企业无意参与”,学院与企业的合作多流于形式,不能从实质上解决教学现状。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应突出合作形式实用化、合作方式多样化、合作层面深入化。

二、院校企合作开展方式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于2006年被确立为国家首批示范专业,2008年成立北信软件园,吸引了北京神州数码、蓝波今朝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优秀的IT公司入驻软件园。2010年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和多家知名企业共同成立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共同探索产学结合的有效途径。从学院层面推进工作,建立了高层对话机制,提高了校企合作的响应速度和成功率,学院提供专项经费,紧密联系企业资源和市场需求,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和工学实质结合。

1.吸纳企业精华,共同开发课程。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技能人才,专业建设要体现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时,通过聘请企业专家参与软件专业建设实践专家研讨会,提取企业用人需求,教师与专家共同完成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专业能力解析表;按照企业人才需求完成课程设置,制订教学计划,获取并提炼企业项目资源,在项目人员指导下进行项目分解,教师参与完成将企业真实项目分解为可以在教学中实现的小项目,所有专业课程的开发与内容设置均围绕这些项目中设计的能力目标确定,形成“项目迭代式”课程体系,依据企业软件产品生产过程,展开教学和实践实训。

2.界定合作规模,吸引中小企业。服务区域经济办学,以“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作为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北京各类IT企业资源丰富,但重点高校云集,众多大型软件企业对生源学历要求较高;校企合作偏向本科重点院校;合作成本高。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在与大型软件企业合作时,从技术实力、企业用人需求以及合作成效上都很难达到投入与产出的平衡。而中小企业用人机制灵活、注重生源实践技能、有大量的中小型项目支持,适合高职学生在企业和教师指导下参与开发;企业的利益点不高,校企双方在利益追求和合作目的上很容易达成一致,能够有效挖掘互补资源,满足双方效益预期。

通过大型软件企业与中小型软件企业合作的可行性对比分析(见178页表),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要以吸引中小企业入校为突破口,突出合作实效和深度,达到利益双赢。一些企业希望通过合作提升品牌形象,产生广告效应;一些企业希望学校提供宽阔的场地和基础设备等支持,以缓解资金短缺问题;一些企业希望利用项目空档期参与学校教学与实训,为后期项目发现和培养后备力量。根据不同企业的特性和需求来规划实施合作方案,充分尊重企业需求,形成长效机制,体现“互利共赢”。

要在总结前期校企合作经验的基础上,大力吸引北京地区中小型企业入驻软件园,为入园企业无偿提供场地、水电、网络服务保障和专项项目经费支持,并保障相应设备的正常实施;企业按照要求对学生进行实训指导并提供真实的工作岗位,且提交所有项目相关技术支持和文档,支持教学完成项目到教学资源的转换,变以专业学科体系为重心到以实践教学环节为重心。共同依托校内实训基地的教学设备资源和教师技术资源,依照企业规范和行业标准要求,完成项目开发和对学生的管理。比较典型的是吸引北京汉盟科技公司入驻北信软件园,将中石化天津分公司生产工艺管理系统开发项目引入学校。公司派遣2名专职项目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职前动员,通过入职面试接收20名大三学生参与项目开发,并与学生签订录用协议,学生严格遵守公司的管理规定,公司按照考勤和考核制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模拟项目开发中不同角色完成相应的开发和测试任务,提高了团队合作意识和工作责任心,有效缩短了学校职业教育与企业用人需求的差距。公司根据学生在项目开发中的表现与个人性格特征,确定最终录入的学生与职务分配,并根据职责分配规划人才培养方向,大大缩短了企业新员工培训周期。公司利用暑期为学生提供免费技术岗前培训,学生在企业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模块的开发和测试。为了能够将项目的前沿技术和项目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与参与实际项目开发的真实体验,公司负责接收2名教师,共同分析项目需求,制订解决方案,参与项目开发,并向教师提供所有项目文档,为后期的教学提供支持。实现了教师下企锻炼、学生顶岗实习、项目资源向教学资源转换。

3.利用企业项目资产,扩建双师队伍。充分将企业的项目有形资产转化为教育资源,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构建双师队伍。教师采用挂职锻炼的方式,每年有6~7名教师利用半年的时间融入企业环境,接受企业培训,参与企业项目的开发与实施。校企双方共同签署教师锻炼培养协议,从制度上保证合作的有效性,双方分别组建监督小组,完成对合作过程进行全程监控,从管理上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合作结束后由企业完成教师实践鉴定。在实践中,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生产性项目,承担开发任务的形式,熟悉企业所使用的开发工具、测试技术及工作流程,并将项目开发信息进行梳理、提炼,转化为教学设计资源。聘请有一定教学经验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发挥技术专长,针对高年级学生进行专业课程讲授与学生综合实训的指导。

4.借鉴经验,互通有无。借鉴国内一些软件培训公司的模式,与北京地区软件培训公司通力合作。优点是已经开发了贴近真实环境的软件教学案例;培训教师教学与实践经验丰富;由于具备与企业长期合作的背景,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适用性的人才。缺点是重技能轻基础;重视技能培养忽略就业导向;培训价格昂贵而缺少生源。职业院校由于有充足的生源和基础技术教育而吸引众多培训公司与职业院校开展业务。2007年以来,学院先后与中软国际、北京旋信科技、TEST8848和北京京盛世纪等公司联手,共建软件开发实训室和软件测试实训室,由公司提供教学案例、生产性实训项目和实训平台和设备支持,指派企业技术人员跟踪生产性实训,担任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专项技术训练。学生在完成基础课程学习后,可通过考核直接参与公司的软件开发或测试工作,完成顶岗实习培养计划。

三、校企合作实践的启示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校企合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校企合作持续深入开展,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学校共同努力。地方政府应加强鼓励和引导,充分调动学校和企业积极性,引导行业组织发挥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独特作用,发挥行业资源、技术、信息等优势,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评估、职业技能鉴定及相关鼓励工作。学校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生源情况以及市场的需求,发挥职业院校的基础作用,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不断总结经验和调整思路,在探寻与完善中摸索有效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方式,总结合作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提炼成功合作案例的精髓,形成系统、完整的合作模式。同时,仍需进一步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平衡学校、企业、教师的各方利益,平衡教学与项目实践所可能引起的矛盾,以培养出满足市场需要、适用的、具有创新、实践和独立学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晓倩.从软件人才培养现状看高职软件专业发展方向[J].消费导刊,2010(1).

[2]万国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3).

上一篇:论高校精品课程长效管理机制的建构 下一篇:推进高职平面设计专业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