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地理科学素质,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时间:2022-08-08 11:41:24

培养学生地理科学素质,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会东县和文中学 四川 会东 615200)

【摘 要】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具有一双“地理眼”,树立一种“人地观”,描绘一幅“脑中图”,勤于实践“走四方”等地理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需要兴趣、理解、意志和积累的地理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读图、概括、综合及创新等地理学习能力等四个方面的地理科学素质。

【关键词】兴趣;习惯;方法;能力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科学知识不如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地理学科的特征决定了地理学科的人文性、综合性、广泛性和实践性,为一般学生所畏难。所以培养中学生地理科学素质即主动学习地理的兴趣、习惯、方法、能力等显得尤为重要。

1. 培养地理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稳定的兴趣能使认识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能使观察更加敏锐,记忆得到加强,想象力更加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得到加强,使智力活动的效能大大提高。然而大部分高中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较为淡薄,如何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呢? 地理教师应不断地改革教法,提高课堂艺术,把死课本变成“活”课堂,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情趣,把地理课变成学生喜爱的学科。

(1)产生兴趣。 首先应使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课堂又是地理学习的主要阵地,因此地理教师应注重课堂上新课导言的艺术性,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巧妙地选择地理知识的结合点,用生动的描绘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状态。

如讲海水的盐度时,可这样深情并茂地导入新课:“不知你是否见过浩瀚的大海,是否在海滩上寻觅海贝,尽情玩耍。这时你用手掬起一把海水,仔细品尝海水的味道。你会发觉海水的味道又苦又咸。那么,为什么海水又苦又咸呢?”接着按教材内容往下讲,经过这样的导入,学生兴趣盎然,已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心理准备。

(2)保持兴趣。 学生产生兴趣后,地理教师应设法保持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在课堂中善于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巧借古诗词、民谣、谚语、故事、漫画等内容进行教学,让学生有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感,同时也可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另外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体会地理学习的乐趣,在教学中多设计体验、参与类的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得到很好的保持。如在学完一个专题后,将班级学生分成六个小组,然后采用“幸运五十二”和“开心词典”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进行竞赛。当然也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保持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

(3)发展兴趣。 在保持地理学习兴趣的同时地理教师还应注重发展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如拟问设疑、推理设疑、故事设疑、图象设疑、情景设疑、假设设疑、综合设疑等等深化地理学习兴趣。也可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或寒暑假,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社会调查或实地考查,发展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勤于实践“走四方”的能力。

2. 培养地理学习习惯 要将兴趣持久,就要“习惯成自然”,既能在课堂上主动学习地理,也能在课外主动巩固知识,完成作业,还能在生活中收集,观察、体会中学习地理。

其实要想获得良好的学习结果必须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所谓习惯是个人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化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的倾向,它是在较长时期内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应该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习惯。

(1)培养“地理眼”。 地理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地探寻和感知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将地理理论与地理实际相联系,在生活中能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去发现世界、了解世界。

如讲到“人口的变化”就应教会学生主动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和思考现实生活中的“民工潮”现象,寻找出相关的地理理论知识的支持。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2)树立“人地观”。 地理教师不仅要学生掌握有关环境中的地理知识,而且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用辨证唯物主义的人地关系理论来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的正确观念,自觉地从“人地相关性”的角度关切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了解、评价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密切联系,进而树立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危机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如讲到“农业生产”就要让学生有目的地联系有关自然环境因素,及社会经济因素等,进行综合考虑,做到因地制宜,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各种不同的农业生产类型。

(3)描绘 “脑中图”。 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地图在地理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地图可以把似乎零散的地理事物归结到图中进行综合归纳,条理化,能够清晰地呈现出地理知识的规律性,易于被学生接受掌握。这样,学生学起来感到轻松自如,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地理教师要培养学生习惯于运用地图这种地理语言工具,从读图、用图、画图到进行无图思考,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

(4)实践“走四方”。 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学生不仅要学好基本概念、原理,还应该在教师的引领下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地理教育实践中可将生活实际中有价值的、与地理学科相关的问题,引进地理教学中,关注实事、拓展空间。比如东南亚海啸、亚洲金融危机等都是我们地理教学第一时间的素材。地理教师要有计划的结合地理教学内容,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野外考察,培养学生能将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日常生活相联系,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创新的学习习惯。

3. 培养地理学习方法 (1)兴趣是前提。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无论是什么学科,兴趣是永远排在第一位的。因为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你才会积极思考。兴趣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对地理了解得越多,就越有兴趣。“态度决定一切”。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可以摸索、总结出最适合自己的具体学习方法。

(2)理解是关键。 地理学的知识,即使是地理事实和现象,大多也是可以通过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来记住的。而关键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更需要理解。学习地理跟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也要多问“为什么”。有了起码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才能学好知识。提出问题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有些学生只是问题太多、怕麻烦、怕思考、怕问老师、羞于问同学,而没有深究下去。

(3)意志是保证。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学好地理的保证。也许有些学生在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方面较弱一些,但完全可以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来弥补。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是不可避免的,而“迎难而进”和“畏难而退”对于学习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别人能行的,我也行。”这句话,应该当做一个无条件的信念而深藏在自己心里。要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超过“从前的我” 。

(4)积累是成功。 平时勤看地图,对著名的高原、山脉、丘陵、平原、盆地,河流、湖泊、海洋、岛屿、海峡、城市、矿藏资源、交通线(铁路、航道等)、气候类型、陆地自然带等等地理事物的分布要熟悉,慢慢形成所谓的“脑中图”。 遵循学习和记忆的基本规律,学习必须靠平时心平气和地坚持,不能靠一时冲动而虎头蛇尾、断断续续,否则前功尽弃。有平时的积累就一定能成功。

4. 培养地理学习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提高学生的能力。物理学家LAUE有句名言:“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已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这里“所剩下来的东西”也就是我们所指的科学素质中的学习能力。“人们在细节被淡忘之后仍然应该有记忆的知识、洞察力和技巧”。这种主动学习的求知能力才是我们老师孜孜以求的让学生受用一辈子的东西。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能力,地理学习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能力:

(1)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的“语言”,是地理教材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看图、学会用图。鉴此,教师在教学时重视教材中的每一幅地图,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收集、展示于教学相关的地图,从不同角度、方位去挖掘,培养学生看图、析图的能力。

如对“地球公转图”的教学时,教师通过转换公转方向、地轴方向、“二分日”与“近远日点”的位置区分等角度帮助学生读图和理解公转的相关内容。

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十分注重图文结合与图文转化。指导学生做到“左书右图”,将课本的文字系统内容与图像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地理图像构建空间概念,把握地理规律,理解地理概念和原理。

如在进行高一“城市化”教学内容时,要求学生将教材内容绘制成图表、将图象转化成表格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城市化知识、概括城市化特征。

(2)概括能力。 在日常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感到地理知识涉及面广,内容庞杂,有时虽然能知道或记住一些地理知识,但对其知识体系缺乏了解或把握不住。比如关于农作物有的学生只能罗列一些蔬菜、水果的名字,不知道农作物的含义,也不能进行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类。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以下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①“先见森林,后见树木”,要求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应重视绪论课或开篇的教学,给学生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包括地理学习的内容构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位置和联系研究,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和途径等。此外,当学习到某一专题时,教师也应注意首先从整体上让学生进行把握。

如学习区域地理时让学生明确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区域特征:何地、何物、何种状况、方向如何。

②帮助学生处理“地 理”,提高概括道理原理的能力。 这是指帮助学生处理好将众多的地理事实材料(如地名、分布状况等)总结归纳,上升到地理基本原理(如地理概念、分布规律等)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帮助学生认识某一地区的地理事实材料,掌握地理事物的演变和分布状况,以形成具体的地理表象,对地理事物及其空间分布等获得感性认识。其次,在学生有了丰富的地理表象的基础上,进一步用运地图、借助模型等通过具体分析、比较帮助学生探究和发现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规律。通过“地 理”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形成一定程度的地理概括能力。

③“画图总结”,加强地理示意图、模式图等地图教学。凡是思维都需要载体,在地理教学中,形象思维的物质载体主要是图象语言(地图)。我们在学习掌握地理知识时,一般是一个要素接着一个要素进行的,这样就有必要在一定时候进行、归纳和概括,从整体上把握地理知识。这时利用示意图、模式图等地理联系图表的教学就可以收到较好效果。

(3)综合能力。 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黄秉维教授指出:“地理学传统上是联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长期以来,地理科学既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成分,也要研究非自然成分的人文现象,同时研究自然与人文关系。这是地理学区别于其它科学的显著特点,也是其优势所在。这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兼容并蓄的特性,决定了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显得重要。

例如:在讲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中的某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时可以播放东北林区的影片,请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位置,并分析讨论森林的变化会导致环境整体性变化的因果关系,得出森林破坏――地表蓄水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增加――土壤冲刷加剧――水土流失――肥力下降的结论,在分析讨论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4)创新能力。 如果把知识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考察,它是“流动的”,而不是静止的,而且都是在人类经验的基础上被创造出来和被理解的,是人们在某一阶段的认识成果。知识需要得到不断的检验、发展和更新,我们教学所传授的前人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也需要不断地发展与创新。由此可知,教学价值不在于给学生现成的东西,而在于给学生不断创新的起点,使所教知识由静态、封闭的框架体系转向动态、开放的结构,由注重知识的积累转向更多地关注知识的质的提升,让创造赋予它新的生命。

同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依据原有知识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通过探究、实践、推理归纳、重组等方式,实现学习的迁移,构建和创造出新观点、新理念,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例如在讨论人类如何保护全球生态平衡时,有个别学生就“人类一定要保护生态平衡”这一观点提出质疑,认为破坏生态不一定都是坏事,对有些原始的不利于人类与环境良性发展的就应该破坏它,如打破荒漠的生态平衡而建立防护林绿色的生态平衡,打破珠江三角洲原有的沼泽生态平衡而建立生态农业――基塘生产的生态平衡。这些都是经过学习迁移而产生的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的问题。又如有的学生用板块构造学的基本原理,来解释青藏高原的隆起,日本多地震,印度尼西亚多火山,冰岛、新西兰多地热资源等一系列问题。这无疑也是经学习迁移而建构出新观点的创新结果。

上一篇:为初中学生学好数学“把脉” 下一篇:提高小学识字教学的几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