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化教学在语文课堂的运用

时间:2022-08-08 05:46:26

生命化教学在语文课堂的运用

“生命・实践”的理论是叶澜教授基于打破传统课堂的沉疴,激活课堂教学的生命力而提出的。生命化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生命发展为基础,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人格提升、个性张扬,同时使教师的职业生命活力得以焕发,师生生命在交往互动、共同经历中不断生成的过程。在此,笔者主要结合语文学科谈谈对生命化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生命化教学要真实自然

叶澜教授在《什么样的课算好课》一文中强调,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是: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性、常态性、有待完善性。这几大标准为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起了一定程度的引导作用。但我认为叶教授的五大标准有交叉,可以浓缩为三大标准,即有意义、有效率、有待完善性。笔者之所以把生成性与常态性的标准都囊括在有意义的标准之中,是因为非常态性、非动态生成性的教学是毫无意义的。叶澜教授反对过度准备及带有表演性质的公开课,笔者非常赞同叶教授的观点。教师要时刻谨记授课的对象是学生,而非同行或领导。否则,非常态的课堂只会与公开课的初衷背道而驰。

后现代课程观提倡创设混沌的自组织话题,给学生造成干扰,从而形成刺激。笔者认为这对创设真实自然的课堂大有裨益。师生、生生在思维交锋中形成对文本的感受合力,这有助于丰富文本意蕴。如教师讲授《鸿门宴》时,创设这样的自组织话题――刘邦得以脱险,最应该感谢谁?学生若要找出立论根据,必定会自发挖掘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在探究中,学生的思维自然会相互碰撞。当然创设自组织话题只是打破课堂的沉闷与虚假活跃的突破口之一。教师要全面调动课堂,需在实践中探究。

二、生命化教学要尊重学生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常存在忽视忽略学生情感的现象,如碰到爱情篇章就绕道而行的行为便是与生命化教学相背离的。许多教师对《关雎》的解读止步于君子追求爱情的故事,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关雎》是教学的尴尬,面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不便于讲,因而有不少语文老师对这篇课文采取规避态度。笔者认为教师的尴尬源于其本人未深入走近文本。该诗是教人如何树立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认识到怎样的人值得去爱,怎样去获取恋爱的资格。孔子认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李华平老师从《关雎》中挖掘出了淑女与君子的标准:“淑女”――文静美好、热爱劳动、情趣高雅、对待爱情理智慎重。“君子”――爱的执着、爱得尊重、为爱改变自己、为爱提高自己。李华平老师的解读是尊重文本内蕴、尊重学生情感的表现。如此,古人“风天下”的愿望,才真正落到了实处。笔者认为当下学校语文教育中不仅不必回避“爱情”,反而可以借助“爱情”篇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爱情观。

三、生命化教学要关注生命意识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选文都渗透出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如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直面挫折、活出自我等,这体现出对生命的终极关怀。然而,令人人痛心疾首的是当下存在着学生不珍爱自己与他人生命的现象。“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蒙台梭利),作为有良心的教育者有必要对学生的精神层面进行介入,使其关注生命的价值。充分利用选文并挖掘出文本中的生命意识,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师自身对生命、对人生的感悟,更能感染学生,使其对生命和生活由衷地热爱。

语文教材中有诸多选文渗透了生命意识,如:朱自清的《春》描绘出了春天万物蓬勃而旺盛的生命力;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阐发了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高尔基的《海燕》以海燕在暴风雨来临前仍展翅飞翔,赞美了海燕的勇敢与对自由的追寻;刘成章的《安塞腰鼓》,通过描写西北汉子擂鼓的场面,歌颂了激荡的生命与磅礴的力量;宗璞的《紫藤萝瀑布》阐发了花与人的不幸时有发生,每个人都应如紫藤萝上盛开的花朵,以无限饱满的生命力和执着的精神遨游于生命的长河。语文教师应适时激发学生相关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对生命的理解。

生命化教学落脚点是师生互动生成、共同成长。以上主要从三个方面粗浅而谈――生命化教学在课堂的呈现状态及文本解读应关注学生情感、激发生命体验。生命化教学任重而道远,每位教师应自觉践行。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09).

[2]叶澜.什么样的课算好课[J].校长阅刊,2006(12).

[3]李华平.古代”君子””淑女”的标准――《诗经・关雎》的教学解读[J].中学语文教学,2014(11).

[4](美)多尔(Doll,W.E.Jr.).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储茂华,教育硕士,现居武汉。

上一篇:“一课三改”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下一篇:The Evaluation of English text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