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感教学点亮学生“文学生命”

时间:2022-06-04 12:50:57

用情感教学点亮学生“文学生命”

老师通过“灌输”的方式教学生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这就是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使得原本应该充满活力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本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变成了某一位老师的讲演了。这样反反复复恶性循环,使得很多的学生厌恶上语文课,更不要谈做什么文学青年了。针对现在教学中存在的类似问题,当代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定下了基本出发点,在《新课标》中强调学生课堂的主体性,教师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目标。由此可见,传统的语文课堂的教学已经不符合时代的需要了,语文课堂必须呼吁情感教学的回归,那么如何充分发挥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确认情感教学在语文课堂的重要地位

情感教学是完整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通过在教育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和学生的情感能力,促使学生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地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目前很多研究者从情感教学的作用反面进行阐述,他们普遍认为:情感教学是语文教育的纽带,具有塑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作用;能直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利于掌握、巩固所学知识技能。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离不开情感教学的。

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 “文章不是无情物”这一理念,每一篇文章的酝酿乃至于创作都饱含了作者深刻的感情,学生们在学习作品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注重知识的被动接受,而应该主动找到与作者感情的共鸣之处。即使有些内容需要学生理解、记忆和运用,那也应该伴随情感的共鸣,要相信只有感之愈深,才能知之愈多,由此可见情感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重要地位。

二、让语文教师成为“情感纽带”

想让学生在学习中感知作者的情感,最重要的是要发挥其学习主动性,语文老师自然成为课堂的“情感纽带”: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中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热烈的情感,他们对自己喜欢的人倍加信赖,对自己厌恶的人避之万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老师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冷淡,导致这类学生不愿上课,就更无从谈起感情的沟通了;另外还有些教师总是觉得自己为人师,不愿与学生多接近,时间长了,自然也就出现了学生和教师之间在情感上不可逾越的鸿沟,这时教师想要充当起“纽带”的角色根本就不可能。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先热爱自己的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接受你在情感方面对他们的引导。其次,从老师自身来说,一定要对教材有着深刻的理解,能够深刻体会作者感情,在教学时才能投入自然的感情,进入角色,从而把文章负载的作者的情感真切地传达给学生,激起他们在感情上的共鸣。比如:教师如果不了解杨绛写老王时的背景及其所处的社会地位,就无法理解文中蕴含的作者对老王的感激和赞美,在教学的时候就更加没法让学生体会“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了,甚至无法理解作者对老王生病后描写的良苦用心了。

三、情感教学一定要学会抓关键点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感情的载体,但是因为年代和经历的不同,很多时候学生无法体会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至于情感共鸣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罢了。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情感教学的时候要能紧扣住教材,尽量选准动情点,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找到与作者感情的契合点。比如,鲁迅的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祥林嫂,由于她生活的年代与同学们相距甚远,所以同学们根本无法了解在那个“吃人”的旧社会,一个在别人眼中会克死丈夫会克死孩子的女人所承受的痛苦,但是这并不影响学生跟作者的感情上的交流,因为文中多次描写了祥林嫂的眼神,从她的眼神的变化体会她的情感变化,可以激发起学生对这样一位悲剧人物的同情,正好与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情感吻合了。而在《最后一课》中的爱国情怀可以选取韩麦尔先生最后因难过而哽咽以及使用全身力量写出“法兰西万岁!”这些语言行为作为动情点;《出师表》也可以抓住诸葛亮所说的“报先帝、忠陛下”的句子。总之,有的借助人物形象,有的借助名言警句,有的借助情怀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

四、情感教学绝不可忽视“设置情境”

学生在情感上找到与作者的共鸣点,这是情感教学的关键,但是如果单纯地强调情感共鸣可能会给学生造成空洞的感觉,此时设置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设置情境并不等于简单地向同学们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而是包含着丰富的内容:首先要从课堂的导入着手,好的导入可以切合课文内容的情境,以达到“感染”的目的。比如在上《云南的歌会》这篇文章时,可用云南民歌导入,配上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把学生带入情境,感受云南歌会的热闹和魅力,从而激发起他们想要进一步了解云南歌会的欲望,;其次在“读”的方面,要求教师在范读时要融之以情,根据教材所蕴含的情感,设置一定的语言情境感染学生;再次就是“讲”,用多样语言丰富的表现力来达到使课文语言如出我口,如出我心的效果,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最后是“演”,这包括教师的演和学生的演,教师的演就是随着课文内容的变化表现出来的多样的表情,学生的演相比之下更为丰富,即可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参与,把课文的内容和情感展现出来,从而强化感染,产生情感共鸣。如讲《社戏》时,为了让学生们能真切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童年时快乐生活的回忆,可让同学们在课前就文章看戏途中偷豆吃豆的内容写一个剧本,设计好人物的语言,在课堂中表演出来,使同学们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掌握相应的知识。

总之,语文教学不仅是认识活动也是情感活动,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推动师生双边活动的强大动力,只有让学生们在情感上感受到文本的魅力,才能实现教与学的目的,彻底做到对于文化的传承,对于文学、文化素养的提高,进而点亮每一位学生的“文学生命”。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01).

[2]孙博.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探索[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12).

[3]屈志凌.浅谈如何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读与写杂志2007,(01).

(李芙蓉 南京市浦口区第三中学 211800 )

上一篇:浅谈在高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表达与交流... 下一篇:做一个有“灵魂”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