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常用取穴规律研究

时间:2022-08-07 01:45:41

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常用取穴规律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肠易激综合征(IBS)常用针灸的特定穴与归经。方法:以“肠易激综合征”为主题词,系统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近15年来所有相关临床文献,选择治疗取穴部分,录入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其中13个常用穴位的归经、特定穴再次进行统计处理。结果:115例肠易激综合征(IBS)用以健脾和胃的穴位为主,疏肝理气的穴位为辅,13个常用取穴中以天枢(93.1%)、足三里(87.8%)和上巨虚(83.5%)出现次数为多,所属经脉以胃经和肝经穴位为主。结论:以足阳明胃经的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为治疗IBS的首选取穴;选用肝经具有能祛风除湿,理气和胃的太冲、章门、期门穴是IBS治疗的重要补充。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特定穴;取穴规律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2-220-02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肠道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近年来认为内脏敏感性增高是IBS的病理生理特征,是IBS患者症状产生的重要基础和症状多样化的原因,甚至被学者视为IBS患者的生物学标志[1],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大便习惯和性状改变,实验室常规、细菌学及生化检查多无异常发现。而针灸治疗内脏性疾患具有确切的疗效,也有文献报道了针刺治疗IBS有明确疗效[2],为明确针灸取穴对其治疗的规律,笔者对近15年来的相关临床文献报道进行了统计学处理,对常用取穴和归经等进行了分析。

1资料与方法

资料选择 以“肠易激综合征”为主题词,系统检索近15年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数字化期刊中所有相关文献,所有单纯采用针灸治疗的医案均录入数据,医案报道中凡有配合中药内服或采取其他治疗手段者一律不予录入,共录入115个医案。

统计学方法 所有入选病例,按照取穴、归经的顺序,分类录入Excel表格,进行相关统计学处理。然后选取出现频次较多的13个腧穴,依照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中对这些腧穴的特点进行统计分析,分析IBS的取穴规律。

2结果

取穴频次、频率研究,见表1在115例病例中,以足阳明胃经为最多,足厥阴肝经次之。主要穴位为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中脘、太冲、章门、期门等。其中天枢穴使用次数最多,115个病例中出现107次,占93.1%,其次是足三里穴,出现101次,占87.8%,上巨虚穴,出现96次,占83.5%,再其次为中脘穴,出现85次,占73.9%。

具有祛风除湿的太冲穴,出现91次,占79.1%,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的脾俞穴出现72次,占62.6%,此外还有理气降逆,调和脾胃的大肠俞穴,出现69次,占60%,调和肠胃,通经活络的章门穴,出现78次,占67.8%,健脾疏肝,理气活血的期门穴,出现63次,占54.8%。

3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本病属于中医“腹痛”、“便秘”和“泄泻”等范畴。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以肝郁脾虚型最为多见,其病机与情绪失调、饮食不节、体虚劳倦、感受外邪等因素有关,尤其与情志失调关系密切。在临床上IBS主要症状表现为腹痛、腹泻、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而针刺治疗IBS及内脏性疾患具有确切的疗效[3]。在针刺治疗IBS的研究中,主要以足阳明胃经穴为首选取穴,足厥阴肝经为配穴。115篇病例分析亦表明,治疗IBS的穴位以健脾和胃,配合疏肝理气为最多,其中以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三穴,居所取穴次数之首。天枢穴为足阳明胃经腧穴,是大肠精气汇聚于腹部之募穴,是治疗大肠功能失常,腑气不通之要穴。有关文献记录天枢具有疏通肠腑、消食导滞、化湿和胃、理气通便之功,对各种胃肠病及胃肠相关病证有突出疗效。现代研究表明,针灸脾虚泄泻大鼠天枢穴可使CD4+细胞含量增加,SIgA分泌增加,CD4+/CD8+比值趋向正常,增强肠道局部细胞免疫功能[4]。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五腧穴的合穴,胃的下合穴,诸多文献记载足三里具有调和脾胃、宽肠导滞、清热除秽、降逆顺气、善治一切脘腹疾病的作用。正如《四总穴歌》中提到“肚腹三里留”充分地概括了“合治内腑”的含义。《针灸大成》曰:“主脏气不足,……,大肠冷,食不化,飧泄,劳瘵,夹脐腹两胁痛,肠中切痛雷鸣”。经现代研究表明电针对慢性应激刺激所致内脏高敏性大鼠上巨虚穴可降低其结肠中SP含量,显著增加结肠中的VIP含量,提示电针上巨虚穴可能通过降低胃肠道局部的SP来抑制胃肠壁内神经元的兴奋性,并加强VIP对胃肠道的抑制作用,降低胃肠运动,减轻肠道高敏状态和动力功能紊乱,达到减轻内脏痛敏作用[5]。从取穴频次分析可看出,太冲出现的次数仅次于首选三穴,占79.1%,而章门、期门出现的次数也均占50%以上。这提示,选用肝经腧穴在IBS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待广大医疗工作者的继续探讨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Mertz H, Naliboff B, Munakata J, etal Altered rectal perception is a biological marker of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 Gastroenterology,1995, 109(1):40-52.

[2]逄紫千.针灸天枢穴对脾虚泄泻大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江苏中医药,2005,26(4):27-28.

[3]王威.针刺天枢、上巨虚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6):6335.

[4]孙丹丹参苓白术散并痛泻要方配合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57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9,6(3),36-37

[5]袁霞.电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1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2):108.

上一篇:卵巢支持间质细胞瘤合并妊娠患者的术后护理 下一篇:牙周炎与低体重早产儿关系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