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中死亡主题的存在价值及教育思考

时间:2022-08-07 11:24:35

儿童文学中死亡主题的存在价值及教育思考

死亡是万物最终的宿命,并且死亡本身存在了许多神秘的气息。虽然儿童是人类中远离死亡的一个群体,但不可否认的是儿童对死亡依旧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当前,死亡主题在儿童文学中的存在越来越普遍,更多作家倾向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加入对死亡意象的叙述。儿童文学中死亡这一独特视角,让儿童正确直面死亡、促进儿童获得积极的“生命教育”,以及促进儿童精神生命的成长。对于儿童文学中死亡主题的存在,教师需要发掘出其背后的成长教育、生命教育以及儿童对其的思考能力等。儿童文学中死亡主题的趋于普遍性,也将让儿童更健康健全的认识死亡,使其茁壮成长。教师合理地利用儿童文学的死亡主题内容,可以更好地让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体验生命的价值。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此“儿童是与成人完全不同的人”,儿童文学也是专门为儿童设计、创作的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的总称。所以,“儿童是特殊文化的拥有者,儿童与成人在感觉、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方面存在着许多根本的区别。”[1]所以,儿童文学与在很大程度上有很多不同之处。

一、儿童文学中死亡主题的存在

儿童文学一直被认为应该是欢快、活泼、单纯、幸福的文学形式,似乎在儿童文学中只有歌声、笑声、开心,而那些苦痛、遗憾,甚至死亡都是不常出现的。每一个儿童文学作家都似乎认为描写死亡会给儿童带来消极的影响,从而影响儿童的一生。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死亡离儿童并不遥远。无论是家人的死亡,还是小动物、植物的死亡,这些都会真实的出现在儿童的现实生活中,并且无论是何种死亡现象,都会给儿童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所以,死亡是无法排除的,尽管儿童无法像成人一样理性的思考,但是儿童依旧是需要面对死亡的。

二、死亡主题在儿童文学中的存在价值

儿童文学的存在本身就具有闪光的、不同于的价值,所以对于儿童死亡主题来说,也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

(一)促进儿童获得积极的“生命教育”

儿童文学中死亡主题的叙事,让儿童接近死亡,让其可以通过对死亡的领悟来认识生的内容与价值。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曾说,“一个人如果正确的了解到终止生存并没有什么可怕,对于他而言,活着也就没什么可怕的。”所以,儿童文学中的死亡意象可以展示真善美与假丑恶,并且可以促进儿童获得积极的“生命教育”。用爱、勇气和希望让儿童正确的面对死亡,从而不再对死亡产生恐惧。儿童文学作家在创作其含有死亡主题的作品时,无不使用希望、善良等来完成作品,让儿童可以在成长中充满爱,充满对生活的渴望,让儿童在文学作品中更好的接受生命的洗礼,接受积极的“生命教育”,更好的让儿童体会到人性以及生命的美好。

(二)促进儿童精神生命的成长

儿童文学中的死亡意象带领儿童走进一个未知的世界,脱离肉体的世界――精神世界。这一系列的死亡意象可以从不同程度上给儿童一个正确的生死观,从而使儿童拥有一个更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无论是超人体事物的死亡,还是自然物的死亡,都可以让儿童从作品中死亡背后的意义获得洗礼,都可以促使儿童心理的成长。如《一片叶子落下来》,描写的是从一片树叶的视角,讲述一棵、树上树叶的一生。[2]这篇作品的生命魅力带领儿童进入真正的精神生命世界,体会不同的生命内涵与生命价值,更好地让儿童精神生命获得成长。

三、儿童文学中死亡主题的教育思考

儿童文学中死亡主题的大量存在有其自身的价值所在,因为生命由出生、成熟、衰弱、死亡的过程组成,正确的生命观就是对于自出生到死亡这一过程的理解与态度。[3]在儿童文学中,死亡主题的描写往往都是隐晦的,并不像中表现地如此清晰、刻画地如此细致。死亡在儿童的世界里更多的是需要他们拥有一个想象的空间来接受这个事实,而不能将死亡刻画成让儿童十足害怕的东西,这不是正确的生命教育方式。正因儿童文学中越来越多死亡主题的出现,所以对于其出现必须进行一些教育思考,如何在教学中合理地利用儿童文学中死亡主题的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儿童生命教育呢?

死亡主题背后的成长教育。

儿童文学中的死亡主题其实反映的是一种成长的状态,这种成长从死亡主题的角度刻画出一种心理方面的成长,这也弥补了一直以来仅对儿童进行身体体征、生理方面的成长教育的空缺。一般的儿童文学结局是十分美好的,儿童读到这种作品的结尾往往非常开心,似乎达到了他们内心想要的结局。而当儿童读到死亡主题带来的“另类”结局后,没有达到他们想要的结果,他们会如何考虑这种“另类”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阅读指导时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对死亡主题的描绘。

成长教育的教学方式有很多,当将其与死亡主题放置在一起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中进行不同的教学,让他们明白死亡在整个生命中的不可或缺,让他们体会到成长中必经的死亡阶段不是遥不可及的,亦不是迈不过去的“坎儿”,让他们在儿童文学的死亡主题中感受到成长仍然绵延不断。[4]

(二)死亡主题带来的生命教育

儿童文学中死亡主题的刻画往往是善良的、积极的,儿童文学作家对其的选材、语言都是在儿童可接受范围内开展的,这种积极向上的死亡描写放在儿童文学中让整个生命散发出阳光的味道。凭借这种“阳光的味道”对儿童进行生命教育,从生命的源头到生命的结束再到生命的不断延续,需要儿童细细感知。儿童文学有越来越多的死亡主题,教师要利用好此资源,从生命与语文的角度将两者更好地结合在一起,让死亡主题不再是冰冷的、让人害怕的,而是充满着美好、温暖甚至感动的。生命教育在死亡主题中的存在也是对其本身的一种敬畏,儿童似乎在没有接触此类主题之前,是无法深深体会到这种敬畏之感的。教师在处理一篇带有死亡主题的儿童文学作品时,可以试着引导学生进入一种对生命敬畏、敬仰的氛围中,让儿童越来越相信这个世界的美好,体会生与死之间并不是遥远的鸿沟,从而让他们更珍惜生命、爱护自己。

(三)死亡主题映射的儿童思考能力

死亡主题在儿童文学中的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醒教师要注意死亡主题映射的关于儿童思考能力的显现。儿童独立思考能力的完善离不开教师与家长的全力引导,但是这种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也要让其自身在不同的事情以及不同的环境中得到体会。如何让儿童具备相应的思考能力?儿童文学中的死亡主题或许可以在此问题中给出答案。

死亡的遥远与可怕似乎一直是不被过多放入儿童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儿童文学家特意换用想象的方式、优美的语言、美好的氛围来置换死亡的冰冷与可怕。教师在此层面上即可做出引导,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教师在处理此篇文章时,要注意现实中的死亡与童话中死亡的不同处理,既要讲求科学的道理,又要不失儿童文学中的美好。卖火柴的小女孩冻死在街头,但却被安徒生描绘成飞去了最温暖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在美好与现实中引导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虽然要让其避开死亡的冰冷,但是这种美好是要在不违背科学的情况下而存在的。所以,儿童独立思考能力在儿童文学的死亡主题中是得以映射的。

越来越多的儿童文学作家将死亡意象拉入其儿童文学作品之中,死亡意象的增多也增加了读者对这一独特视角的关注。儿童在一定程度上对“死亡”这一既定现象产生了正确的认知感,并且这种认知感会引领儿童树立更健康健全的生命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得儿童茁壮成长。正如著名儿童文学家、北京大学儿童文学博士生导师曹文轩说:“儿童文学已成文小学语文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材料,只有小学语文教师合理地进行选择,方能达到最优的效果。”所以,对于儿童文学中出现的死亡主题,小学语文教师对其合理地使用与讲解,可以让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体验生命的价值,获得对生命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朱自强著.儿童文学的本质[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

[2][美]巴斯卡利亚著,任溶溶译.一片叶子落下来[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9.

[3]郑利萍.儿童文学对于生死命题的诗意表达[J].昆明学院学报,2011,8.

[4]戴月.中国儿童文学中的死亡主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5.

(赵楠楠 蓝海正教授 广西师范学院 530023)

上一篇:“1+1”还是“1+”?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 下一篇:高中语文学习中引导学生有效提问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