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习中引导学生有效提问探究

时间:2022-10-29 07:18:10

高中语文学习中引导学生有效提问探究

新时期语文教学理念已发生转变,从传统的老师教授学生聆听的教学模式向学生自主学习、小组探究的模式迈进。高中语文的学习更注重学生立足于文本,通过质疑探究散发思维,提出有效的问题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提升语文素养。本文就如何引导学生有效提问进行深入探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对自身学习内容的质疑与解答中获得。在多年的新课改中,我们一直朝着将“教语文”转变为“学语文”的核心理念迈步。新时期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深入理解文本并能针对文本自主提出有效问题,进行自主学习、探究。

一、何谓“有效“提问

“有效”指的是能实现预期目标,且有效果。新课改已进行多年,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为实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奋斗多年,但成效并不显著。这要归咎于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让众多的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养成了缺乏问题意识的坏习惯:不懂如何去思考、解决问题。因此,学生的问题意识没养成,提问的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缺失,语文素养的提升成为空谈。语文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提问“有效”性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方面一: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1.所提问题能引发其他同学共鸣,激发学生求知兴趣、探索欲望

2.促进其他同学思考,共同提高智力水平

3.自由辩论,培养表达能力

4.积极参与交流,乐于与他人交流和分享

方面二:让语文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1.充分地了解学情,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

2.更好地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

3.促进师生情感交流,达到以“学促教”

4.“以学促教”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

学生能提出有效问题必须是建立在对文本有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教师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在探讨、思辨、解惑中开拓思路,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有效”问题缺失的原因

(一)学生方面的原因

1.学生惰性心理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我们都有深深的体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课堂上积极主动发言的人数越来越少。学生的自我认知感增强,因此在心理上自尊心与好胜心并存,更不愿于群体中表现自我。高中阶段是学生从童年迈向成年的过渡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产生巨大的变化,主要是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与协调不到位造成。此阶段的学生既有反抗性又有依赖性;既勇敢又怯弱;既高傲又自卑,他们愿意向别人展示自我却又非常在乎自身形象在他人眼中的评价。因此,当老师提问或让大家主动发言、提疑时,多数人会担心自己的回答或提疑浅薄而被同学嘲笑,于是渐渐形成一种惰性心理,缺乏主动学习的自觉性。

2.学生知识层面薄弱,智力发展水平不均衡

古语云“见多识广”,我们的学生长期沉浸在拟定的几门学科中学习,再加上课余时间不积极更是无暇涉猎课外知识。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按照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将其分成“现在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现在发展水平”是学生已形成的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最近发展区”是正在形成的智力水平,尽管学生仍未能独立解决问题,但在教师的帮助下或者与同学的合作中通过模仿却能解决。眼下的高中学生对科技手段的依赖比较强,因而导致智力发展不均衡,脱离科技产品,学生知识层面显得过于薄弱,似乎都不懂如何去解决问题。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保障,学生的知识基础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多的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同时也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学生的智力水平高,能力自然变强,教学的效率自然会有所提升。

(二)教师方面原因

教师课堂提问的质量也会影响学生思维发展以及“有效问题”的提出能力。美国教学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将文本探究从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密度上推进,使学生竭力点燃思维火花是关键。

1.教师提问内容较为模式化

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分析,我们现在主要以“布卢姆―特内教学提问模式”为理论基础进行研究认知特点。教学内容提问水平由低至高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然而我们的教师对于课堂提问水平总是停滞不前,固守在前两层水平之中。据调查统计,记忆、理解性水平的问题占教师提问的80%。缺少综合、评价类的高水平问题引导,是不利于全面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能力的。

2.教师提问存在的不良习惯

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的提问中形成了一些较为随意的习惯。如先点名,后提问;没有让学生充足思考便给出结论;或是预设答案让学生机械式地回答“对”或“不对”等磨灭学生的积极性及求知欲;还有教师提出空洞跨度太大的问题,如有教师讲授《陈情表》时,一上课就问学生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连文本内容都还没弄明白,怎么可以回答出来?更有同行将提问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致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三、提高学生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潜能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具备提出有效问题的能力,必须先丰富学生的知识广度与深度。学生除了学习课本的知识外,还要有一定的社会认知度。因此,语文教师可适当增加活动型的课程任务,让学生多了解、接触社会,思考社会。如多阅读报刊、书目。我们学校每周日晚上安排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白岩松的“新闻周刊”节目;在笔者所教学的班级中,学生每天看订阅的《羊城晚报》新闻内容,特别是“大城小议”栏目,激发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思考;学校的每个班级还有阅读角,放置一些学校推荐阅读的书目。通过各类方法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提升智力水平,学生所提的问题会更具思考价值,从而实现问题的有效性。同时,语文教学也可加强跨学科之间的综合知识认识与运用,语文与历史、地理、物理、生物等学科的关联非常大,而且我们的教材中选录的文本内容也与其它学科的专业知识密切相关,因此让学生多阅读、多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也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多给予学生展示的平台与机会

语文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从被动心理向主动展示自我的积极心理发展。给予学生更多的展示平台与机会,能改正学生的惰性心理。通过自我的展示活动,学生能够加强学习的自主性,提升智力水平。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课前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开展“时事开讲”、“国学小知识”、“好书推荐”等活动,学生的参与度极高,而且能够自觉独立地完成与展示。

(三)教师的指导与反馈应及时

教师在课堂中的指导应做到表述清晰、简洁(不能太术语化)。教师需多学习多思考,多用新角度切入引导、反馈,启发学生散发性思维地形成,引导学生围绕文本重、难点思考,提疑探究。我校在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的教与学模式中,以《项脊轩志》一文的教学为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的时候将“异爨”解说为“分家”,马上有同学持反对意见,认为课文“爨”的注释为“起灶做饭”,而“异爨”不是简单的分家。经过这个学生的提疑,授课老师马上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作者家庭的变化,从而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语文教师也应多鼓励学生对教师、文本进行质疑。在讲授唐诗《锦瑟》时,语文老师将诗歌主题定位为怀才不遇,有学生提出本诗的主题应当是爱情题材。无论是何种题材,学生能敢于提出质疑,证明是经过思考然后才提出质疑并能自圆其说,这都是对认知以及思维的一种有效提升。再者,粤教版必修5话剧单元的《雷雨》学习为例,当我在授课分析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自私、冷酷、手段残忍等时,有一位学生提出:周朴园还是一个重感情的人。他认为周朴园能把客厅的摆设保持三十年不变,这是他还念旧情的表现;可也有学生反驳认为:周朴园只是为了弥补内心的愧疚,他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遮掩他的丑恶面目。学生质疑与争论的声音,让人物的性格分析变得丰富,同时思维也活跃起来,更是激发了其他同学的有效思考与质疑。

参考文献:

[1]邹琴.课堂师生互动有效性探究[D].华中科技大学申请硕士学位论文, 2009,(5).

[2]杨明彦.中学课堂师生互动的状况调查[D].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鲁志鲲.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D].高等农业教育,2005.

[4]李志厚.通过有效提问[D].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教育导刊,2004,(9).

(孔玉明 广州市南沙第一中学 511457)

上一篇:儿童文学中死亡主题的存在价值及教育思考 下一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