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还是“1+”?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路径探索

时间:2022-03-05 10:46:53

“1+1”还是“1+”?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路径探索

摘要: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以“英语+专业”和“专业+英语”为主要代表,被称之为“1+1”模式。本文在评析和质疑这一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1+”模式定位,指出“复合”不是“拼盘”,而要以专业内涵建设为本,突出“本色”,强化“特色”,并从实践层面对培养路径做了探讨。

关键词:“1+1”模式;“1+”模式;培养路径;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148-03

一、引言

自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首次明确提出“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理念至今,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讨始终没有间断。据中国知网检索,仅从培养模式探讨的研究文献多达几十篇,涉及不同侧面。“目前我国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有:外语+专业知识、外语+专业方向、外语+专业、外语+外语、专业+外语和双学位等”[1]。尽管视角不同,做法不一,这些模式大致可划分为两大类:“英语+专业”和“专业+英语”[2,3],被业内形象地称之为“1+1”模式。

多年的探索研究发现,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并非如当初设想的那样,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仍然存在问题,出现了“1+12的效果”。时值今日,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争论已经“逐渐转到了最近对英语学科本质的反思”[5]。甚至早有学者直言“不能把英语专业办成‘四不象’的专业,更不能简单地随大流,随意开设所谓的‘急需课程’”[6]。“复合”似乎成了不能承受之痛。

笔者认为,“英语+专业”和“专业+英语”这两类“1+1”做法本身就含有误导成分,非常容易把“复合”简单化,等同于各类知识的简单叠加。如此就是伪复合,非《大纲》之原意和精神所在,是一种曲解。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这一理念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于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上出现了方向性误读,“复合型的英语人才,不论其知识结构是哪种类型的复合,归根结底他还是英语人才”(陈东风,2001)。基于此,本文有必要对目前主流的这两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做进一步解读,厘清认识上的误区,并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实践探索为例,指明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径,从实践操作层面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参照。

二、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内涵及培养模式探析

关于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有三份可参考的文件。除《大纲》外,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以下简称《介绍》)和即将出台的《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对此都有明确的阐述。

综合《大纲》、《介绍》和《国标》的描述,笔者认为复合型英语人才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显著特征。

1.语言技能与英语专业知识的融合。英语专业人才只有具备“扎实的”、“熟练的”语言基本功后才能有效获取专业知识,二者的融合可以说是英语专业人才的标志性特征之一。“英语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复合专业’,是语言训练和专业训练既有区别又有融合的专业”。

2.具备专业素养。从《大纲》“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介绍》中“厚实的英语语言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到《国标》“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和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都清晰地界定了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架构和专业属性,即:英语专业作为人文学科所应有的人文性。英语专业人才首先要做到在自己核心领域里的“专而博”(厚实),然后向纵深发展,适度地实现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

3.较高的人文素养。三份文件都对人文素养(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使之置身于大学教育目标的总体框架下,体现了复合型人才的高素质。基于现代大学理念的本科人才基本特征是:具有鲜明道德意识、人格健全的社会人;具有持续学习发展能力的学习人;具有宽厚专业背景的技术人。上述的这些基本特征显然是“良好综合素质”的英语专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具体到英语专业人才,“无论是研究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都应体现‘全人’培养的教育理念……融入对学生国际视野、责任意识、思辨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具有更强的拓展性和竞争力”。

基于以上对复合型英语人才内涵的界定,现行的英语专业“1+1”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否适切这些内涵特征呢?

首先分析“专业+英语”的“1+1”模式(“专业+英语”的双专业或双学位设置另当别论)。此模式“目的在于培养能够运用英语从事本专业领域相关工作的人才”[2],课程重心放在了专业上,英语变成了服务第一个学科的工具,复合型人才培养可以做到,但是否是复合型英语人才呢?限于总学时和第一个“1”(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英语课程设置上更多的是语言技能类,导致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不足,无法完全体现英语专业特质。归根结底,英语是作为工具,只是陪衬,成为其他学科的“附庸”。没有足够英语专业核心课程支持,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只能是奢谈。笔者认为,如果把英语专业建设置于这种“专业+英语”的“1+1”模式上,英语专业将被异化,被“复合”,会削弱英语专业的学科发展基础和空间。“英语+专业”的“1+1”模式要复杂得多,可能涉及几类情况。第一种是双专业或双学位架构,即英语与另一个专业“联姻”,打通部分核心课程,但又保持各自专业培养方案的总学分要求,如:“英语+法学”,两个“1”既独立又融合。此类情况下,“英语+专业”和“专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格是趋同的,可以跨两个学科;两个学科存在局部融合的课程设置,又未改变两个学科的本质属性,可以说是共荣共兴,和谐发展。学生的知识架构是复合的,两个专业均获得发展的空间,且在一定程度上互相依赖,交叉融合。但需要在管理模式、培养机制、培养周期(通常5年制)等方面作好协调保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实施。国内山东大学的外国语学院与相关学院“联姻”培养的“外语+X”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便是成功的案例。笔者认为这是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一条路径。这儿的“1+1”是指借力不同学科的交叉培养,达到壮大各自学科的目的,是一种“双赢”模式。另一种是“英语+辅修专业(如石油工程)”模式,严格意义称不上是“1+1”模式,因为第二个“1”达不到获取专业学位所需的学分。这种模式以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架构为核心,辅以专业以外的相关专业知识,修读到一定学分,达到该专业的辅修要求,学生的知识架构可以做到复合。但由于辅修通常不会列入英语专业培养计划,修读什么,怎么修,大多是学生个人行为,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这种复合模式对英语专业建设的推动作用有限,英语专业的“1”还是“1”,甚至会折射出英语专业发展的滞后(否则学生不会选择辅修),专业发展存在着“

三、“1+”模式下“六位一体”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实践

“六位”是指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六个要素,“一体”就是这些要素要达成的与之适切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六位一体”人才培养路径图见图1。

1.目标定位是关键。各高校英语专业背景、师资、生源、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等不同,专业发展目标和定位自然不同。只有确立了专业发展的目标定位(“1”)才能确立需要复合(“+”)的内容。以我校为例。我们把应用翻译(如石油科技翻译)和区域跨文化研究(如世界主要产油国文化研究等)作为专业发展方向(“1”),依托校本优势,强化这两个方向模块培养方案的设置(“+”),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2.专业课程模块是载体。围绕目标定位,优化专业技能课程配置,突出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以保障专业内涵“1”),确立与方向模块相关联的课程群和促成复合能力养成的专业实践课(必要的复合“+”,即强化内涵建设,从知识和能力培养两个维度达成“1”)。参见图2。

3.研究性教学是抓手。“1+”突出了英语专业内涵的显化特征,必须通过有效课堂教学“固化”其特质。我们的实践表明,推进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基于案例的讨论式等研究性教学方法是一剂良方。“实施研究性教学模式,教师则更加需要注重促进学生获取、运用新知识能力的提高……开展对英语语言的研究和对语言学习的研究,发现新的语言学知识和语言规律”。

4.教师转型发展是保障。专业发展的目标定位(“1”)决定着师资队伍综合知识结构的走向,决定着教师职业发展的趋向。我们的目标定位和课程配置引领教师向“应用翻译”和“世界主要产油国跨文化研究”转型或拓展。“教师发展的过程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反思、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充分调动内驱力,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教师课程意识的觉醒是教师教学观念发生变革的表征。它不但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变化,而且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5.专业实训是纽带。专业实训以专业实践课程群的形式开展,课程引领,实践驱动,是连接专业课程群、课堂教学及师生和社会的纽带,是能力养成的“孵化器”。我们构建了循序渐进、内在衔接、四年不断线的“主题式”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语言综合技能、专业应用能力、素质拓展”三大板块。我们还拓宽了毕业设计种类,引入除论文以外的多元形式满足多元智能发展需要。

6.综合应用能力评价是导向。“1+”模式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协作能力、科研意识、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作为考核评价的内容和对象。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评价成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导向性指标,需要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比如,我们大幅减少了复制性知识考查比例,增大实践动手能力,特别是双语转换能力的考查;加大了学期、学年小论文、大作业等的权重等。

四、结语

“‘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受热捧”的报道几乎年年都有,这说明社会一直在呼唤这样的英语人才。但复合绝非拼盘式叠加,“1+1”的做法有值得商榷之处。只有定位准确了,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走得更加自信,才能迎来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春天。基于“1+”模式“六位一体”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增强了专业发展的信心和学科发展活力,我们深知“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做事”更重要。

参考文献:

[1]罗世平.也谈21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J].外语界,2000,(3):8-10.

[2]彭平.对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英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2,(7):18-21.

[3]蒋洪新.关于《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订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5):456-462.

[4]石云龙.多维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江苏高教,2003,(5):106-107.

[5]陆莺.从对立到融合: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多元转型[J].外语界,2008,(6):33-40.

[6]陈东风.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2):118-119.

上一篇:运筹学公选课的教学研究 下一篇:儿童文学中死亡主题的存在价值及教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