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对话”教学模式探析

时间:2022-08-07 10:25:12

“互动――对话”教学模式探析

摘 要:在课堂教学呼唤对话精神的大趋势下,本文在学量前沿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引,以“情境”为手段,以“对话”为核心,以“发现”为目的的“互动――对话”教学模式,并结合教学实践案例加以阐释、探析。

关键词:互动 对话 教学模式

一、“互动――对话”教学模式的内容

第一,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具有动态生成性。随着课的具体进行状态,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不断生成新的因素。对教师而言必须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将二者有机结合,在预设的基础上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与主动建构。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教学中,重组课堂教学中闪耀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让课堂教学焕发新的活力。如在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时,在初读课文,质疑交流这一环节,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如:怎么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贝多芬是一个非常冷漠、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人吗?他在音乐方面有哪些成就?……对于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作为教师就要顺着学生质疑问难的思路将这些问题按照思想、内容、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横向归类,可将内容上相通、相近的小问题进行优化组合,使问题更显精练,更有研究价值。同时应适当调整预设教学目标,将这些问题进行纵向归类。适时抓住这些学生提出的带抓手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学习。

第二,课堂教学的呈现形式是多元生成性的。参与课堂教学的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教师不仅是传授者、主导者、评价者,更是学生信息的捕捉者、发现者、接受者、合作者、组织者。学生不仅是接受者、学习者,更是参与者、发现者。这种关系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中,必然表现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与教师发生互动,这种师生双向或多向主动积极的交互作用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创生过程,呈现出动态生成的行进过程。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可就读后感受进行交流。

生:我觉得这个故事有点悲惨。

师:那谈谈你的感受吧!

生:斑羚们被狩猎队逼到悬崖上时,老年斑羚竟用它们自己的生命换得了小斑羚的生命。

生:我觉得有点悲壮,老斑羚的牺牲太壮烈了。

师:很好,一个同学用了悲惨,一个同学用了悲壮,他们以不同的字眼贴切地表达了独特的感受,不错,学习语文就得学会咬文嚼字。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老斑羚的自我牺牲精神。

师:是什么促使他们愿意牺牲自我呢?

生:集体利益,那些老斑羚希望让他们的集体生存下来。

师:对,它们有集体意识,有团队精神,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生:我认为这群斑羚很有智慧,你看它们至少能够懂得奇数与偶数,而且飞渡的时候也组织得井井有条。

师:大家讲得很精彩,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悲壮的场面。(投影“斑羚飞渡”动画,让学生直观感受。)

第三,交互反馈评价的生成及整合。这里的交互反馈评价不再是师生之间一对一的反馈评价,它可以是个体自我的反馈评价(包括教师和学生),它也可以发生在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小组之内,也可以发生在小组之间,而反馈评价也不仅仅是对已发表观点的反馈评价,也可以是对已有反馈评价的反馈评价。这种交互反馈评价能激活各种新资源的生成,而这些新资源又可作为生成性资源为下步的生成作准备。如在教学《智取生辰纲》一文时,为认识杨志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你对杨志“博个封妻荫子”的思想出发点如何看待?

生:他有点“官儿迷心窍”,为了求得一官半职,甚至可以降低人格,于权贵之门打点钱物,为了得到举荐,甘愿为梁中书押送不义之财,他不像是一个英雄。

生:我不同意,功成名就,光宗耀祖,是任何一个时代人所共有的追求,我们赞赏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赞赏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赞赏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为什么就不能理解杨志的“封妻荫子”呢?

……

师:是啊,林冲走上梁山,是逼上梁山的典型,武松人生的转折点在于官府的不作为,解珍、解宝走上梁山,是的典型,而杨志理想的破灭以致走上反抗也是那样被动,这反映了那个时代中下层武士想为朝廷效力,却不被朝廷接纳的现实,揭示出当时社会的黑暗。

这样在质疑评价中进一步认识到社会的黑暗是杨志等人走上梁山的根源。

二、“互动――对话”教学模式结构示意图

制约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此,本研究探索并推行了“互动――对话”动态生成式语文教学模式。(模式结构见下页图)

三、该模式的实施流程

1.预习导学阶段。这一阶段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转化为问题形式激情导入,以此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并在充分估计学情的情况下明确学习目标,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提示学生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记录在问题本上,以备同伴或小组交流解决。

2.互动对话阶段。这一阶段首先教师将学生的问题按思想、句段、语修等方面进行归类,将问题优化组合,并及调整教学目标,组织学生深入学习,深入探究。可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师生互动,解疑、释疑,在对话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问题、提升问题。

3.反馈评价阶段。这一阶段教师对对话内容、对话态度进行归纳、评价,如果在反馈评价时发现学生在交流、探究问题时有遗漏或失误,教师将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再次思索,矫正学生的偏差,以求学生在体验理解中建构新的知识,内化能力,强化探究、创造的欲望,生成新的问题。

4.总结提升阶段。这一阶段在上一阶段对知识归纳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反馈学情,巩固知识,迁移应用,发展思维,提升能力,布置作业。

在上述流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从而发现、提出问题是关键;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基础;师生、生生互动对话是核心;反馈学情,学生建构知识,内化能力是根本;巩固训练,迁移应用,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提升能力是目的。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始末的对话为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氛围,伴随始终的问题为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剂。

注意:上述流程是“互动――对话”式教学模式的一般过程,这并不是一个僵化的过程,在课堂教学实际中,教师可以因情而异,灵活调整采取一些变式,可以删掉某个环节或者也可能增加某个环节,或者同时进行环节的增删。

“互动――对话”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可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实现由老师带着课本走向学生,到老师带着学生走向文本,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老师的转变,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真正实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上一篇:践行课标,把数学教“活” 下一篇:立足文本,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