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建筑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之我见

时间:2022-08-07 09:21:54

加强建筑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之我见

[摘 要] 无论从建筑企业自身,还是行业发展;无论是近期生存还是长远发展,建立有效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可有效保护建筑业劳动人员的健康安全,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健康发展。

[关键词] 职业健康安全;建筑企业;经营成本;风险

[中图分类号] F40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6)10-0051-03

一、前言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并列为三大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来源于管理学 “PDCA循环”的概念,企业通过管理体系中的17个要素的实施及自我检查、自我纠正及自我完善机制促进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其基本模式如图1所示。

作为一种管理体制,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大到系统建立、小到危险源识别分析及审核文件的编写已经多次讨论过,理论研究趋于成熟。但在实际操作中,其施行过程却不能尽如人意,特别是在建筑工程领域,工程事故频发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观,如何切实保证在中国劳动群体中占很大比重的建筑工人的人身安全,已成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建筑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现状

对建筑业而言,其自身具有安全事故频发、隐患多、工作队伍流动性大及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参差不齐等特点,为此,有必要通过一套完整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保证员工作业安全,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企业经营中员工的职业健康风险,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

自1999年原国家经贸委率先在企业中积极推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至今,获得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仅数千家,工程事故频发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一方面,在市场的压力下,建筑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更多关注于工期、费用、质量等因素的管理而忽视员工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于是出现了其为实现企业利润“铤而走险”,将员工工作安全置于不顾的情况;另一方面,不少建筑业企业存在体系运行和传统管理相脱节的“两层皮”现象。管理体系文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企业取得体系认证资格的敲门砖,而忽于对员工职业健康安全培训和防护设备的采购和维护。如上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建筑企业中的上述运行状况,是与建筑行业自身专有特点分不开的:(1)经营成果的一次性和惟一性。建筑企业的最终成果为建筑项目,必须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提供他们的产品或服务。(2)客户的专一性。项目针对的服务对象为业主,成果为某一专门的、特定的建筑,具有区别于其他市场产品生产的批量性和客户的广泛性。(3)经营方式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业主通过招标方式选择建筑企业,这就意味着如果建筑企业不能提供符合业主要求并富有竞争力的投标报价,他将失去项目经营机会。(4)安全隐患多,事故损失大。建筑工程企业区别于普通工商企业的另一特点就是经营活动(即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大,安全隐患多。具体表现为地下作业和高空作业多,安全保障措施少,施工过程复杂及危险因素转化快等等。(5)投资额回收缓慢且数额巨大。这一特点决定了建筑企业必须在有限的项目进程内获得收益以保证企业正常运营,能否实现短期利润即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为此,有必要对建筑企业中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根本性分析,以保证这一管理方法的长期有效运行,切实保证员工的从业健康和安全。

三、建筑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存在问题

通过以上对建筑业自身分析不难看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建筑企业中得不到根本性的建立和运行是因为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 立法执行问题。在国家立法和行业规范方面,中国一直致力于加强安全法规和条例的立法工作,但在实际中执行效果都是比较差的。此外,劳动立法一般说来也只适用于比较大的企业,因不遵守安全条例而造成严重的事故甚至死亡,至多罚款了事,既不能震慑管理者,也不能迫使其对员工的安全引起重视。

2. 企业问题。中国经济体制正在逐渐完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建筑市场向全球开放,利润空间逐步缩小,建筑企业也正在逐步由国有制向股份制转化。作为建筑企业,维持自身生存的惟一途径就是顺利实现利润。这一现况的直接后果是企业将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与实现利润直接相关的问题上,而忽视了员工的职业健康安全问题。

3. 管理者问题。作为建筑企业管理者,管理人员很少受过相关的培训,甚至不清楚自己在事故预防方面应该发挥的作用。他们对待安全工作预防措施的态度,充其量只是为了遵守法律条款,而很少是出于其职业道德或者出于对人的尊重。在对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他们关注的只是企业利润和形象,而往往忽视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4. 员工自身问题。中国劳动力人口基数大,单位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给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系统的建立带来很大困难。而且,在建筑工人工资讨还尚有困难的情况下,很难想像建筑企业工作人员能有意识关注自身职业健康安全问题,这也为建筑企业无视员工安全一味追求利润创造了客观条件。同时,这些建筑工人大都出身于农村,未经培训即上岗施工者很多,普遍不了解潜在的危害和危险性,甚至难以理解书面或者口头的指导,极易酿成事故和遭受职业病的危害。他们在农村时的收入很低,尽管进入城市后收入也常常比城市人低,但是毕竟远远高于他们从农业中所能获得的收入。这种高收入常常刺激他们为了挣钱而冒一些不应该冒的险,或者不考虑疲劳因素继续加班加点。

四、解决建筑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从建筑业行业发展角度出发,为规范市场行为,保护建筑员工劳动安全,有必要通过系统化、标准化的规范和管理体系对全行业内建筑企业实行有效约束,保证建筑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从建筑业企业自身发展角度,有必要通过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来减小经营风险,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切实保障员工的职业健康和安全。为此,可通过以下途径保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持续运行。

1. 加强安全法规执行力度,建立约束机制保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实施。通过约束机制的建立,可以规范建筑行业行为,使企业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作为经营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不是作为一种附加的或选择。通过这一机制,可有效避免因体系建立投入而导致各建筑企业经营成本不易之的情况,使各企业参与竞争必须以切实保障员工从业安全为先决条件。同时,根据风险投资分析理论,当风险付出值较低时,决策者趋向于风险偏好型,作为企业的管理者,通常只关注企业利润而不顾工程事故的发生。通过约束机制的建立,风险付出值加大,管理者趋向于风险规避型,必然使其加强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否则企业无法实现利润,甚至影响到自身生存;这样,要求企业通过经营活动的科学化,标准化和法律化来实现利润,而不是一味地压缩生产成本。

2. 加强健康安全管理过程中的持续评审。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是为生产经营单位建立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以持续改进的思想指导生产经营单位系统地实现其既定目标。PDCA思想的实施关键即是持续评审与持续改进的过程。这时,就需要依靠政府制定专门的业务规范来辅导项目目标的实现。这里所说的规范与诸如《建筑法》、《安全生产法》的区别在于安全管理措施的具体化及实施过程中的持续评审。例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中第21条规定:“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条件所需资金的投入,对所承担的建设工程进行定期和专项安全检查,并做好安全检查记录”。

这里要说明的是,法规中只是以限定的方式,如“有效的”、“恰当的”等,并且,法定的健康安全管理为最低要求,而不是最好的水平。所以,各地方政府应设有专门的建设工程安全职能部门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重大安全隐患及时检查并督促整改,坚持项目进程中的持续评审制度,特别是在施工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

3. 规范建筑企业行为,严格市场管理。强化业主工程总包单位的安全管理责任。一是业主在招标时即应对所有投标人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面统一要求,承包商必须按照业主要求建立合格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才能获得投标资格;二是严格工程分包管理,杜绝无资质的施工单位承包工程,禁止上述无资质的“三流”施工单位进场施工;三是工程发包单位直接向业主负责,必须对承包方履行安全监管职责。对分包、转包施工工程的外来施工公司、施工队出现人身伤害事故的,要追究发包单位责任,同时对合同价款在施工安全方面实行浮动制,对安全完成项目施工的承包商予以奖励,对发生工程事故的承包商以罚金形式在工程款中酌情扣除。

4. 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劳动过程中的自我保护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定期举行安全培训:可于每月、每周定期举行安全培训,培训内容视工种而定。通过向各个工种的员工传达从事该项工作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使员工对可能发生的危害人身安全的问题格外注意,并掌握发生事故时的自救方法。(2)实行工作许可证制度。对于风险等级较高的作业,如高空作业、进入密闭空间作业及焊接作业等,应事前取得施工许可证并要求项目强制执行。(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即对于特定时间内无安全问题的项目部、施工单位予以物质奖励,强化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但要注意这一方法可能引发的隐瞒安全事故的问题。

综上所述,无论从建筑企业自身,还是行业发展;无论是近期生存还是长远发展,建立有效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都是必要的、可行的。通过这一体系的建立,可有效地保护建筑业劳动人员的健康安全,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柴建设,等.安全生产法规与安全生产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张西民.如何提高施工企业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有效性[J].石油化工建设,2006,(1).

[3]龚震.建筑领域“挂靠”黑洞.经济观察报[N].2006-07-10.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完善会计师事务所职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下一篇:税费改革对农村公共品融资制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