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具成为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帮手

时间:2022-08-07 04:40:24

如何让学具成为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帮手

数学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而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具体形象思维仍占优势,学习新知识在很大程度上还要靠具体形象或表象、动作进行思维。因此,注定了低年级数学课堂需要更多的使用学具,用学具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但是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堂上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易分散,再加上现在班额大,由于学生好奇的特点,经常会出现学生自己玩学具,课堂乱哄哄,而对老师的话和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充耳不闻,如果在课堂上对这些学生一味的责备、批评,就又捆住了学生的手脚,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我们也不能因为怕课堂纪律乱,操作时纪律不好组织就不让学生操作。我们通过探索,得到了一套有效使用学具的方法,有效地组织、管理和调控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一 课堂调控做到动而不乱,动而有序

在学生使用学具的过程中,老师最头痛的是,课堂上学生把这些学具当成玩具,不停地玩,严重影响了知识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操作过程进行全面有效的调控,使学生思维有目标、操作有方向,准确全面地认识和掌握新知。

第一,平时要让学生树立学具能更好地帮助自己学数学的意识,养成随时带学具的习惯,让他们在玩学具中不但体验了学习的快乐,还积累了一些经验和表象,大大降低了对学具的新鲜度,这样上课使用学具时就不会整节课都被学具所吸引。

第二,课前利用课间十分钟让学生拿出上课所需的学具,再让他们提前摸一摸,玩一玩,减少上课时对学具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上课时让学生把学具摆放在指定的位置,如课桌的左上角;双手或抱臂、或背后、或放在腿上。学具使用完毕后,赶紧收到书包里,离开学生的视野,使学具不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的学习。

第三,在学具操作前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克服学生盲目操作和漫无边际的思考,让学生听清要领后再动手操作,这样学生操作就会有条不紊。例如:教学第二册“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用三角形与圆片比多少。操作时,先要求学生第一行摆三角形,摆10个,每个三角形之间空开一点,待学生摆完后,再提出第二个要求:第二行摆圆片,从左往右摆6个,上行的三角形和下行的圆片要一个一个地对齐……经过这样的规范,学生操作有序,过程清晰,目的明确,可以避免操作时出现乱摆放的现象。操作图形的整齐美观,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为学生清晰地抽象概括出“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数量关系。

第四,教师要大胆及时的肯定学生正确的操作行为,积极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对按要求操作的学生提出表扬,按要求操作比较好的上台展示,并给予奖励。

第五,学具使用完毕以后,除了收起来外,老师还要及时的设计一些有趣的、吸引人的环节,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学具上转移到接下来的学习之中。如把接下来的练习融入故事、游戏、有趣的课件中,学生就不会把注意力持续保持在学具上,从而达到有效的调控效果,保证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二 把握好操作学具的最佳时机

在教学中,当学生遇到新问题,欲思而不通,欲达而不能时,学生对学具就真正有了需要,这时借助学具操作,能使学具真正为数学思考服务,而不仅仅只是走过场,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具操作最重要的是过程,它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化解难点,在这一过程中,能体现出数量间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学会计算方法,掌握运算法则,实现质的飞跃。

课堂教学中,注意首先要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提前预设操作的时机与策略,确定操作的步骤与规则,设计操作时学生要观察思考的问题;其次,课堂中适时地引入学生动手操作,灵活地引导学生处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操作活动有针对性、目的性,讲究实效,避免流于形式。如“倍的认识”是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教学时我设计了以下操作练习:让学生在第一行摆两根小棒(强调两根是一份,要两根一起拿出来,摆成一堆),第二行也是两根一份,摆这样的三份(强调两根一份,摆出三堆)。学生摆完后,我问:“第一行的两根是几份?第二行两根一份,摆了这样的几份?”学生回答后,我又强调:“第二行有这样的三份,那么第二行就是第一行的3倍,也就是说第二行是3个2。”在这一操作过程中,我重点让学生感知了什么是“一份”,什么是“几份”,使其很清楚地理解了“倍”的含义,接着又让他们用实物卡片进行对应练习,巩固了对“倍”的认识。

三 学具操作延伸至课外

学具的操作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还可以延伸到学生的课外生活中。如在学生学习“认识钟表”时,为了加强学生对时刻的认识,需要反复地拨一拨、认一认,所以除了课堂上操作外,我把它当做家庭作业来布置,让学生回家和家长相互拨时刻认时刻或说时刻拨时刻,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慢慢感悟体验。

在学习测量时,让学生用发的软尺回家和父母一起测量家中一些物品的长度和家人的身高等,不仅让学生巩固了测量的方法,还增强了学生对这些物品长度的感知,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 表述操作方法

完成操作过程,总结操作方法,是学具操作的最终目的。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表达手段,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表述动手操作学具的过程。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结合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学生通过操作学具,可以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有条理地说明操作学具的过程,可以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培养其思维能力,提升学习的效率,更有效地达到学习的目的。

上一篇:狠抓语文素养,方能提升语文成绩 下一篇:关于中职生顶岗实习管理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