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08-07 03:32:40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摘要: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突出问题:心理问题,学习问题,生活问题,社会关爱不足问题等。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要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层面着手,共同关注和解决儿童的问题,让农村的教育发展起来。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思考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状况

留守儿童主要产生在广大的农村,而农村的特殊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由此引发的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

1.家庭教育残缺,监护情况堪忧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就是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监护方式在广大农村采用的比较的多。但是这样的监护制度弊端很多。由于照顾儿童的祖辈们大多年龄偏高,身体不好,有些还需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加之他们与孙辈们代沟沿重,无法交流好思想情况。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教育方式不适应孩子们的成长。有些照顾留守儿童的祖辈,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不能很好的教育孩子。二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这种监护方式也属于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上代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情况,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给亲戚后,没多久因亲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转托给另一个亲戚,几经托付的小孩几乎无所适从,不能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下学习。

2.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重需要重视,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20世纪世界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她说:“母亲必须喂养子女,当她出门时不应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结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

首先,留守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受物质的影响,缺乏正确的教育及指导。由于父母长期在外,与子女的交流不多,他们经常用金钱来弥补与子女的情感交流,造成一些小孩把钱看得比较重,淡漠了与父母的感情。当他们有困难和烦恼时,不能与自己的父母交流,在学校不愿跟老师说,因此常常自暴自弃,悲观消极,缺乏信任感,安全感从而也会有孤单感。

其次,“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

3.农村学校教育不能有效的监督好,教育好留守儿童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缺一不可。在农村,学校对于小孩来说就是另一个家庭。学校需要与家庭相互合作,才能把孩子教育好。但是,小孩的父母不在家,祖辈又不能与老师有效的交流,所以孩子的学习便存有很大的障碍。由于乡村教育质量较差,学校在很多方面都有欠。而且由于农村师资力量的缺乏,很难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导和教育,造成对学生的教育程度不够,不利于对留守子女进行很好的教育,导致许多孩子会觉得,父母不好好读书也可以赚钱养活整个家庭,读书既耗钱又无聊,还不如早点辍学去打工,早点为贫困的家减轻一些负担,所以,一代代传承下来,教育的根本观念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质的解决。他们只知道钱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不知道要彻底的改变还是要靠教育。农村学校教育已经不能很好的教好留守儿童了,必须要改进和加大资金投资。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社会问题了,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涌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中途辍学的现象也日趋严重,它将直接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家长、学校、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

首先,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身体,经济,道德状况。

其次,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与孩子,老师,监护人多沟通经常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状况,给与孩子必要的,正确的教育指导。

最后,如果有条件的话,尽量让把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不要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让孩子能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功能,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首先,各农村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

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其次,建立示范家长学校 。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3. 社会应该更加关注“留守儿童”,要发挥有关社会组织的协调作用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的支持。

首先要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在大中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要增加城市教育设施投入,对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要降低标准,降低农村儿童的就学门槛,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逐步建立社会监管体制,打破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城市应该为农村流动人口提供一个好的后台环境,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其次要从社会职能上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尤其网络媒体的作用。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重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让在家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总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是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它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关系,关系到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要充分协调和发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我们的社会和谐发展。

上一篇:小学英语情景教学 下一篇:药对研究(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