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外资的抱怨(一)

时间:2022-08-06 08:17:30

如何看待外资的抱怨(一)

成本上涨阻碍了外商投资吗

继阿迪达斯、佳顿、卡特彼勒等世界500强企业将在中国的多家代工厂撤出后,零售领域也出现外资流出的新趋势。继3月5日宣布关闭湖南常德门店后,沃尔玛无锡红星路店、深圳园岭店也分别于4月8日、4月20日停业。是不是成本过高导致了近期外资的离开呢?毋庸讳言,成本较低是中国吸引外资的重要原因。一般而言,公司需要考虑的成本包括人力资源成本、原材料成本、土地使用成本、税收负担、水电费用、社会保障成本等。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6%;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2.0%;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上涨3.2%。从历史数据来看,2013年的居民物价指数(CPI)仅比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2001年增长了36.1%,年均通胀率仅为2.6%。根据经济学理论,适当的通胀是经济保持活力的重要条件。在2001~2013年间,CPI最大值是2011年的5.4%,12年间CPI的标准差为2.1%,与均值接近,且只有2002和2009年出现轻微下降。由此可见,中国宏观经济在最终消费品市场领域保持了稳定的低成本。

计算商品市场供给方企业的收益,也可通过价格指数――由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简称“出厂价格指数”)与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简称“购进价格指数”)一起来做分析。从2001年入世为起点,2013年的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增长了60.1%和29.0%,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0%和2.1%,厂商的生产利润水平确实呈现被压缩的现象。不过,以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为起点,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和0.4%。由此可见,危机爆发后,尽管外商在中国市场的利润空间仍被压缩,但压缩的速度要慢于危机之前,身处其中的外资在生产资料方面的成本压力增长放缓。

中国的人力资源成本增长较快。2001~2012年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增长率为14.2%,外资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增长率为11.1%,外资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上升的速度相对较慢。2012年外商投资企业与整体人力资源的工资水平的比值为1.19,远低于2001年的1.62,外商投资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大幅减弱。但是,人民币升值放大了外资需要支付的成本,增加了其发展压力。

按照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外资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力密集型环节、获得更低的成本为目的。随着加工制造地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环境保护的要求愈发强烈,原有的生产环节需要再次通过转移来保持利润。沃尔玛在美国的超市雇佣的人员相对技能水平不高,还可以通过雇佣部分残障人士获得政府的补贴或税收减免,进而调动了其回归的积极性。外资从中国的撤离符合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规律。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势必引起外资流入中国的产业结构发生调整,低端制造业减少的同时可能为高附加值外资的进入腾出发展空间,为满足中国国内消费市场的升级提供更高附加值的商品和服务。

中国本土企业在竞争中更有优势吗

2013年,某在华美国公司表示:“在经济发展缓慢的同时,本地竞争对手正在增强。”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2013年的调查显示,分别有75%和86%的美国公司认为其在华竞争对手分别为中国国有企业和中国私营企业,比上年分别增长了8个和7个百分点;89%的受调查公司认为美资和其他外资企业是其主要竞争对手,比上年降低了4个百分点。可见,尽管中国本土企业在美资的眼中成为日益重要的竞争对手,但其他外资企业依旧是其最主要的对手。

2013年《财富500》榜单上的中国内地公司达到85家(加上香港和台湾共有95家),数量上比第三名的日本(62家)多出不少,与第一名的美国(132家)的差距也在大幅缩小。不过,《财富500》是按照营业收入排名的,排名越靠前说明企业的营业收入越高,但并不代表企业的竞争力越强。整体上,上榜的中国内地企业表现良好。2013年内地上榜企业的销售收益率为5.4%,高于500强均值5.1%;内地上榜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为11.8%,也高于500强公司10.7%的均值。

但是,受去年下半年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放缓影响,上榜的85家内地企业中有10家亏损,其中6家更是进入了《财富500》亏损最大50家企业榜单。2013年,该85家企业中有33家的净利润同比下降,一些钢铁、煤炭等企业亏损严重。与此同时,中国内地企业的国际化程度普遍较低,具有国际品牌影响力的只有华为、联想等极少数企业。《世界投资报告2013》的统计显示,只有12家中国内地企业的国际化水平进入了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跨国公司100强的榜单。目前,多数中国内地企业停留在简单的整合并购阶段,对资源整合、文化整合和有效管理的力度都不足,在全球范围进行布局、打造全球产业链等方面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实际上,外资对来自中国本土公司的竞争担忧,并非出于对其竞争力的担忧,更多的还是认为竞争对手获得了实际优惠,进而形成了不当优势。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的调查中,多数受访美国公司感到中国国有企业享受了外资企业不能享受的优惠待遇。但调查结果也显示,对于国有企业竞争对手是否获得了实际优惠,2%的受访者认为未得到,64%的受访者怀疑但不确定,34%的受访者认为存在并有具体的了解。对于非国有企业是否获得了与国有企业同样的优惠待遇,27%的受访者认为未得到,51%的受访者表示怀疑但不确定,22%的受访者声称存在且有具体的证明。且不论这一调查分析仅代表了受访企业的主观判断,即便按照这一比例,也都有超过半数的受访者不认为或不确定中国本土竞争者享受到了优惠待遇。商业活动中,竞争与合作关系往往并不仅局限于价格考虑,还与合作的历史和信用关系密切相关。本土企业往往与本地市场和环境联系更为密切,也更容易获得信任。与此同时,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逐渐加快,企业拓展全球市场的愿望更为强烈。如此,优势资源向海外输出,也在相当程度上减轻了外资在华受到的竞争。(未完待续)

(作者为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

上一篇:花儿与少年:磨难后的温暖坚毅 下一篇:让中国高铁真正在非洲大陆“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