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教学的文化内核与教学方法

时间:2022-08-06 08:02:52

双语教学的文化内核与教学方法

摘要: 为使双语教学这一特殊教学形式从根本上达到教学要求和目的,需要改变传统教学被动接受的文化,建立新的教学文化――动力型教学文化,关键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有一定的压力。根据专业课开设双语教学的实践,说明教学法上增加外语授课程度可增强学习动力和课程影响力,提出启发式互动的教学方式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对外语的适应力,时间上应选择学制前、中期的概念型课程开设,并应增加阅读量及主观题和思考题的比例。

Abstract: To radically fulfill teaching requirement and aim of the special instructional mode named bilingual education, we need to alter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culture of passive acceptance mode to the new one of motivity mode, the keys of which are inducting the learning interests and enthusiasm of students and accompanying with pressure to some extent.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e of bilingual education of some professional subject, explain that more foreign language in class can reinforce the study motivity and influence of the course, present the enlightening interaction teaching mode to exercise the ideation, creativity and foreign language adaptability of students. Such courses should be arranged in prophase and metaphase of the whole study period, and reading, subjective questions and deliberating questions should be more.

关键词: 双语教学;教学文化;教学方法

Key words: bilingual education;teaching culture;teach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7-0228-02

0引言

双语教学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推行的重点教学改革项目,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和与世界知识文化交融的迫切需求。目前已经有许多院校在各种学科的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了尝试,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上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如设置前导课程、改编原版教材、加强教师培训、增加互动程度、选择英汉比例、增加鼓励措施、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专题学习讨论组等[1~6],也对教学条件、环境、评价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7,8]。这些措施对双语教学的新生和发展有一定积极作用,但从长远教学效果来看,我们必须掌握这一特殊教学形式所需的文化内核,才能开发相应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从而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从本质上改变“教也费力、学也费力”的状态和感受,而非仅仅“治标”。

1双语教学的文化内核及立足点

我国大学生的学习文化延续了上千年的传统,属于被动接受型,能力培养方面偏重于“懂”、“会”、“用”,而缺乏“疑”、“创”、“否”和“趣”。因此学生学习的目标就是老师讲的东西,老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这样要培养出满足发展需求的、知识渊博的国际型人才,教师的负担可想而知。同时,而那些老师没有讲到的在学生意识里成了无价值的、不用理会的东西,这便导致对已有知识和学生学习能力严重的双重浪费。

双语课程既要求师生的外语能力,也要求掌握专业知识,两者同样重要,偏重任一方面都达不到“用外语学习、交流、应用、发展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的。在上述教学文化背景下,自然使师生双方都觉困难重重。教师习惯了面面俱到,生怕哪一方面因“没讲到”、“没练习”、“没强调”或“没听懂”而影响学生成绩,因为传统教学文化已经将之归咎于教师的责任,从而教师工作量成倍增加,心理压力也增加,很多人提出依靠增加课酬来激励双语课教师,就充分说明教师授课的“痛苦”。另一方面,学生因为语言障碍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或者忙于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如果教师语音不够准确,则容易使课堂上师生完全脱钩,即教师在上面说自己的,学生在下面背自己的,没提问到自己就不去理会。那些潜意识里重理轻文的人更容易退缩或放弃。结果整个学习过程毫无乐趣,仅仅为了应付考试,并未获得实际能力,而考试过后很快就将所学忘记了。这样双语教学就无法真正达到预期效果。

这些都说明传统教学文化严重不合适双语教学,我们必须寻找和培养更合适的教学文化。教学文化是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师生共享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9],具有支配教学方法和形式的作用,直接影响教学结果。目前对教学文化的研究尚不多,大体分为“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两种,双语课的教学文化不能简单归为其中之一,应该探究更具体适用的内容和相应的教学方法。

中国有句古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虽然教师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学习的主体还是学生,我们不应忽视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和学习能力,而应该充分挖掘和发挥,尤其在高校中面对的并不是需要以约束为主、尚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中小学生。根据笔者在《航运英语函电》中的教学经验和感受,双语教学的文化内核应是“动力”,即动力型教学文化,包括教师追求自我完善和更高的专业能力、学生追求个体自我发展、优越感和整体互助共赢,从而在教学整体上形成一个积极奋斗、良性互动的有序系统。建立此类型教学文化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只有学生发自内心地想要学会、多学,并积极行动,不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双语课“摆空架子”的状态,这也是双语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立足点。

从另一角度讲,双语课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学生的适应过程决定了课堂内容和训练相对有限,很多学生在课上没有机会参与,课下又无法被监督练习,这就容易使教与学渐渐脱节,或学生的掌握程度差别较大。要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就必须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要让学生自己多下功夫去记忆、理解、应用。

如何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呢?必须让学生感受到外语的语言魅力和重要性。所以双语课的动力型教学文化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除了精通专业知识理论、实际应用与学科发展,需要有相当水平的外语交流能力,能够比较自如地讲解、翻译、问答、阐述等,并能将相关外语内容经常应用于日常交流,要给学生很“专业”的感觉,引起学生与老师、学生之间多用外语交流的兴趣和渴望,并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学生内心产生追求进步和优秀的动力。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毕业后的工作情况十分关注和感兴趣,所以可在讲授时多联系相关工作事例,并可通过反面事例使学生产生一定危机感,因为动力的另一来源是压力。

2双语课程的教学方法

2.1 外语授课为研究双语课的教学方法,对同一班级(60人左右,交通运输专业四年级)同一学期两门分别用不同方法授课的双语课进行比较,经过教师的课内外体验、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结果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提高外语授课的程度比用中文授课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实际上双语教学的概念和方式一直是教学工作讨论的热点,有人提出双语即为“50%外语、50%汉语”,也有人提出“汉语授课、外语板书、外语考题、汉语答题”的方式,但我认为不应去抠双语教学的字眼儿,如果一句话分开来一半汉语一半外语,或者上一句汉语下一句外语,会使听者不易接受而且很滑稽。而较完整的外语授课不仅能达到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个国际化学习的感性认识和锻炼,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能够自动自觉地去学习和延续学习。这其实是从根本上减轻了教师负担,也为培养持续发展型人才做了应有的铺垫。

2.2 选择学制前、中期的概念型课程双语课程既要求学生的外语能力,也要求掌握专业知识,因此需要学生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此类课多在大学三、四年级的课程中开设,学生在这段时间往往开始分散精力,如找工作、实习、考研、考公务员等等,再加上语言障碍,开课效果不尽如人意。如果在大学一、二年级对部分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开设双语课程更容易获得较好的效果,此时学生学习劲头相对较足,而且各种外语基础课或必修课能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趁热打铁可事半功倍。另外,这一阶段开设双语课尽量选择概念型课程,避免学生因语言障碍而无法理解较深奥和重要的原理,并对后续其它专业课更多相关外语材料的学习起基础作用,而且也可在相关专业课的学习中得到持续巩固。但考虑到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功能存在差别,所以还需进行具体分析。

2.3 启发式互动的授课方式互动无疑是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的一种有效方式,双语教学中尤其要增加互动的程度,如果只有教师在前面不停地讲,而且用的是一种不是十分熟悉的语言,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很容易产生疲劳,因此必须对双语教学使用合适的互动方式。

课堂上通常的互动方式是结论式和考察式互动,即对老师讲过的内容和知识进行提问和回答,这也是传统教学理念――在学生的思想和意识中,老师提问的都应该是讲过、教过的东西,对老师提问没讲过、没教过的东西会产生一定抵触。这样的文化会禁锢和僵化学生的思维,也不易使学生发生兴趣,非常不利于发展新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如果学生不注意听课或理解能力不够,结果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于是双语课的学习变成了死记硬背,专业理论和逻辑性成了盲区。

因此这里提出使用启发式的互动方式,这种互动不集中于每节课的开头和结尾,可以贯穿始终,以提问――思考――疑问或再提问――回答――补充――讨论的方式逐步深入,达到传授新知识的目的。这一过程要求全体学生参与思考及提出疑问,并对其它同学回答进行补充和讨论。老师主要负责提出问题、疑问、引导思考、引导疑问、启发思路和总结的作用,但应尽量避免提问教材中明确表达的内容,多用书本外的具体事例进行启发,因为长期教学中发现,大多数本科生在课堂互动时非常依赖课本,甚至在没搞清楚问题时就先乱翻一通,这是在以前的教学中形成的习惯,来源于结论式和考察式互动。这种互动模式尤其使双语课无法实现真正传授专业能力和思维的效果。应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和参与。

这种互动的另一作用在于“强迫”学生去适应另一种语言。掌握语言是离不开锻炼的,我国本科生长久以来的特点就是“追求低调”,即便有自己的见解或答案,课堂上也很少积极主动地回应老师,一定要等老师点名才开口。启发式互动能使学生自己动脑按照思维去组织语言,学生发觉表达不好便会自我激励、努力学习,这样使语言和专业知识都得到锻炼,而不是仅仅会读课本。

2.4 增加阅读量我们的双语课程通常仍沿用教材+笔记的书面学习方式。人们印象中一本全外文的教材已经足够,然而双语课由于两种语言的重复讲解和需要互动,课堂内容会比普通课程少而精,为了弥补相关的内容和加强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必须增加一定的课外阅读量。课外阅读还有利于解除学生由于语言障碍产生的误解和迷惑,增加对知识、理论具体应用的了解。同时,能起锻炼学生自学和团队讨论能力的作用,还可对缺乏主动学习的学生起引导、督促和适当加压的作用。

2.5 增加主观题及思考题的比例我国高等教育考试中学生普遍依赖客观题,而外语的学习和考察更是完全客观性的,为使学生以一定的外语程度真正理解专业知识并对专业内容有自我思考能力和见解,避免双语课得到一个学生只会背的结果,试题中应该适当增加主观题、尤其是思考题的比例。这一教学方式与启发式互动模式和增加阅读量的做法是相辅相成的。增加主观题必然要求师生平时多训练理解和思考,启发式互动的作用和学生的阅读作业也需要主观题来肯定。主观题答案可以主要大方向为基础适当放宽,旨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判断、分析、推断和用外语表达的能力,这样能同时对学习起激励和鼓励的作用。

3结论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探索,双语教学这种新型教学形式若要顺利实现其教学目标和效果,需要改变传统被动型教学文化,建立动力型的文化内核,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且教师应为学生树立优秀、的榜样。在教学方法方面,应尽量选择学制前、中期的概念型课程,提高外语授课程度可获得更好的效果,采用启发式互动的授课方式可以使学生同时锻炼专业思维能力和外语组织能力,增加阅读量和考试中的主观题比例能起开阔视野和培养自学能力的作用。这些都使双语教学从“令人沮丧”变为“功勋卓越”。

参考文献:

[1]张鹰,赖健,王琴.高等农业院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J].广西轻工业.2010.1,No.134,115~116.

[2]王世元,段书凯,王丽丹.关于本科生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0.2,Vol.8 No.1,192~195.

[3]张滢.关于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系统设计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Vol.29 No.1,152~155.

[4]章帆,郭福,刘建萍.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路径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Vol.10 No.1,76~79.

[5]于敏捷.多维互动式双语教学实践初探[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 No.1,51~5.

[6]Hu Huijuan,Li Gang.Workshop teaching for innovative pedagogy in Bilingual Education[C].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ptics,Photonics and Energy Engineering,v 2,p 453-456.

[7]Bourguet Marie-Luce.Introducing strong forms of bilingual education in the mainstream classroom:A case for technology[C].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Learning Technologies,ICALT 2006,v 2006,p 642-646.

[8]Li Yiqun,Wang Yaqin.Study on evaluation system of E-commerce course under bilingual education[C].ICCSE 2010-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Education,Final Program and Book of Abstracts,p 1564-1567.

[9]晋银峰.论课程改革的教学文化适应性[J].现代教育管理.2009.11,81~84.

上一篇:混凝土配合比与施工控制 下一篇:对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