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进口押汇业务的风险控制研究

时间:2022-08-06 03:09:53

商业银行进口押汇业务的风险控制研究

进口押汇(Import Bill Advance)是我国银行业为外向型企业提供的一种短期贸易融资服务。整体流程为进口货物到港后,进口商出现资金缺口,进而向银行申请短期融资并对外支付,待提取货物后,以货物的销售收入(但不限于)来归还银行的押汇本息。虽然民商行业设计的这种贸易融资方式,不但保证了整个物流链的正常运转,而且也使得银行和进口商都能得益,实现“双赢”,但在国内开展的却磕磕绊绊,步履维艰,究其原因就是国内现行的法律框架内缺乏对进口押汇的相关规定,使得押汇银行的债权担保措施处于不确定状态。另外,在整个进口押汇流程中,银行也会遇到其他损害银行权益的风险。那么,银行叙做进口押汇业务的风险有哪些?如何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本文从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角度出发,在分析进口押汇风险的成因及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保障押汇银行的债权安全。

进口押汇的法律性质分析

欲研究进口押汇的风险问题,就必须首先厘清进口押汇的法律性质,即押汇银行为进口商融资后对货运单据及货运单据下代表的货物享有什么样的权利?对此,学术界和实务界各执己见,争论了相当长的时间,至今没有权威性的定论。

一、 从相关案例看部分法院的观点

案例一:工商银行福田支行诉三佳公司、深圳市物资公司进口押汇担保纠纷案中[1],原告工商银行福田支行与两被告三佳公司和深圳市物资公司签订《进口押汇协议书》,约定原告为被告三佳公司提供进口押汇额度,被告物资公司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原告对进口押汇信用证项下的货物享有质权。后被告未归还押汇本息诉至法院。深圳法院虽然认定原告和两被告签订的进口押汇协议书合法有效,被告三佳公司未依约向原告还清押汇款,属违约行为,应承担偿还欠款及利息的责任,被告物资公司作为被告三佳公司的担保方,对被告三佳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但是法院又认为押汇行为是一种以货物抵押为特征的融资方式。原、被告签订的押汇协议也约定,原告对信用证项下的货物享有质权,因此,对于押汇款已设立了物的担保关系。由于原告在被告三佳公司申请押汇之后 ,签订押汇协议之前,自愿将抵押物的有关单证交回被告三佳公司处理,签订协议后,又未对该批货物尽到监管义务,致使失去对抵押物的控制,原告对此应承担责任。应视为原告已放弃了物的担保,被告物资公司在原告放弃权利的范围内免除保证责任。

案例二:交通银行北京分行诉北京华联商厦有限公司、海南南光进出口公司信用证项下押汇纠纷案中[2],原告交通银行北京分行为第二被告南光公司对外开立信用证,由第一被告华联商厦提供连带保证。交通银行北京分行依约对外开立信用证并对外支付信用证款项后,因南光公司无力支付全部款项而订立了《进口押汇合同》。合同中约定原告同意为南光公司办理信用证进口押汇;南光公司向原告出具《信托收据》,声明在其偿还本息前,信用证项下的货物所有权归原告所有,南光公司只是受原告的委托代为处理和销售货物等。后因南光公司未如期履行还款义务而诉至法院。法院判决认为“……因交行北京分行为南光公司开立信用证并发生的垫付款而签订进口押汇贷款合同中的各项约定,未有不合法律规定的内容,应当受到法律保护,南光公司理应偿清余款本息并承担延期付款的违约责任;华联商厦为代开信用证及续作的押汇贷款所进行的担保亦属合法有效,应承担相应的担保保证责任。”

从以上二个有代表性的法院判例来看,类似的案件法院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在第一个案例中,法院认为押汇银行在为进口商融资后对货物享有质权。而在第二个案例中,法院认定双方签订《进口押汇合同》内容合法有效,实际上也就是承认银行依据进口商出具的信托收据享有货物的所有权。

二、学术界的理论之争

与司法界对进口押汇法律性质理解混乱的状况相比,学术界的理论纷争更是繁杂。纵观近年来关于进口押汇法律性质的不同学术观点,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七种学说:

(一)货物抵押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提单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代表其所记载的货物的所有权,谁合法持有提单,谁就对提单项下的货物享有物权。……提单在托运人手中,是提单项下货物所有权的凭证,在银行手中,它是抵押权的凭证,在买方不支付货款赎回提单时,银行将依法有权将提单项下的货物进行折价或变卖,从而获得补偿”[3]。但此观点有两个问题难以回避,一是设立抵押权,抵押人(进口商)必须对货物拥有所有权或充分的处分权,但在银行为进口商押汇并对外付汇前,进口货物所有权的归属根本就没有确定,何谈进口商以此货物向银行抵押。二是即使银行同意以进口货物抵押,为进口商办理押汇,但依照银行押汇流程之规定,货运单据始终掌握在银行手里。没有货运单据,进口商提货不着,根本无法向银行抵押。更不必说还得根据《物权法》第189条“企业、个体工商户、农业生产经营者以本法第一百八十一条规定的动产抵押的,应当向抵押人住所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抵押权自抵押合同生效时设立;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之规定办理工商登记等手续。

(二)货物所有权说。持此观点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又细分为两派。一派学者坚持“谁占有提单就占有提单代表货物的所有权”[4]。他们认为银行在为进口商叙做进口押汇之后,就占有了提单,进而拥有了货物的所有权。这个观点在学术界和海运界争议很大,因为提单究竟是物权凭证还是债权凭证尚无定论。目前的主流观点是提单非物权凭证,占有提单不代表拥有货物所有权。况且在国际货物运输中,货运方式也不单是海运,空运和铁路运输等也是很常用的运输方式,而空运单和铁路运单从性质上看都不是物权凭证。另一派学者在对信用证业务流程分析之后,得出结论认为“银行对外付款,通过买单行为取得单据的所有权”[5]。该观点实际上是引入了英美法系的对价理论,即由于押汇银行向出口商支付了对价,从而取得了单据及单据所代表货物的所有权。虽然对价理论颇具科学的理性,但按照我国《物权法》的规定:所有权取得的方式是继受、买卖、赠与、继承、遗赠、先占、无主财产等,由于押汇银行不是买卖合同的当事人(银行也无意甚至避免卷入其中),因此银行办理进口押汇并对外付款的行为,并不能出现货物所有权转移至银行的法律后果。从司法角度来看,虽然青岛法院曾在进口押汇纠纷案的判决中采纳了对价理论,但该理论尚没有得到司法界的一致认同。

(三)留置权说。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由于银行在押汇后必须将货运单据交由进口商代为处置,如果此时银行还主张质押权的话,根据《担保法》第28条之规定“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物的担保的,保证人对物的担保以外的债权承担保证责任。债权人放弃物的担保的,保证人在债权人放弃权利的范围内免除保证责任。”,银行难免会陷入人保、物保都不能保的窘境(工商银行福田支行诉三佳公司、深圳市物资公司进口押汇担保纠纷案的法院判决结果就是有力的证明)。这部分学者建议银行为保障自身的权益,应根据我国《担保法》的司法解释第109条“债权人的债权已届清偿期,债权人对动产的占有与其债权发生有牵连关系,债权人可以留置其所占有的动产”之规定,主张留置权为妥[6]。但此观点也有不足之处,一是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主张留置权只能基于法定的原因。《担保法》第84条明确规定“因保管合同、运输合同、加工承揽合同发生的债权,债务人不履行债务的,债权人有留置权。”,而进口押汇合同不在其列。二是押汇银行行使留置权有很大的操作风险,《担保法》第86条规定“留置权人负有妥善保管留置物的义务。因保管不善致使留置物灭失或者毁损的,留置权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对于押汇银行而言,为实现债权而要承担更多的、额外的法律义务,不是最优选择。

(四)质押权说。持该学说学者认为押汇银行通过与进口商签订《进口押汇合同》等合同文本,约定了押汇银行对进口货物享有质权,如果进口商无法到期归还押汇本息,押汇银行有权行使质押权,对质物进行处理。然而此观点有两个问题无法回避,一是由于进口押汇业务的特殊性,银行在押汇后不得不将货运单据交由进口商提货并销售,以销售回笼款作为主要还款来源。如此,货物的占有状态就由押汇银行转移至进口商,根据担保法司法解释第87条之规定:“出质人代质权人占有质物的,质押合同不生效;质权人将质物返还于出质人后,以其质权对抗第三人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因此,在约定动产质权的情况下,押汇银行是不可避免的要放弃质押权的。二是即使押汇银行享有质押权,如进口商不归还押汇本息,银行实际上也行使不了质押权,因为此时货物已经被转卖,根本没有质押物供银行处理。

(五)所有权保留说。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目前我国的担保法和信托法中都无法体现进口押汇的独特法律特征,应参照所有权保留之规定来进行规范。该学说进一步提出,押汇银行和进口商应在押汇合同中约定将货运单据及货物所有权转让给银行并附有条件,即如进口商未偿还押汇款项时,所有权发生转让,归银行所有。“所谓保留所有权,指动产买卖契约的当事人约定在买受人全部价金清偿前,买卖标的物虽已交付,出卖人仍保留其所有权”[7]。所有权保留制度作为非典型担保制度形式之一,在德国和日本等大陆法系的担保实务中使用的非常普遍。此理论的前提条件是押汇银行取得了货物所有权,然后转让货物的占有给进口商,从而以所有权担保押汇债权,显然这种担保方式不由《担保法》进行调整。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权保留说比抵押权或质押权说更能保护押汇银行的利益。但此观点有个致命的缺点,即所有权保留存在于买卖合同中,且一般只适用于分期付款买卖和买卖租赁关系。押汇银行与进口商间并不存在以买卖为目的的合同关系,明显不符合所有权保留的法理。

(六)信托关系说。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在进口押汇业务流程中,存在两个先后关联但不同的法律行为。首先是押汇银行的对外付款行为,即“买单”行为,然后是押汇银行的信托行为,也就是银行将货运单据及单据所代表的货物信托给进口商的行为。通过对外付款,押汇银行取得了单据的所有权;通过信托行为,银行将货物转移给进口商,由进口商代为处理货物且受益权属于押汇银行。从保护押汇银行利益的角度来看,该学说的设计是比较科学的。一是提出押汇银行取得货运单据不是基于抵押或质押,而是因为给付对价取得了单据的所有权。如此一来,对于押汇款项的担保便不是货物的抵质押权,而是以货物的物权为保障,从而避免了前面学说所论及的当转移单据给进口商后,出现的“人保”、“物保”与《担保法》冲突的现象。二是银行通过信托收据将单据及单据代表的货物信托给进口商后,进口商对货物进行销售、管理和处分,销售货物的受益权属于押汇行。按照《信托法》的规定,此特定货物独立于受托人(进口商)的其他财产,除法律规定外不得被强制执行;受托人发生解散、撤销和破产等情形时,信托财产不属于清算财产等。三是如果货款不足清偿押汇款项,则可按照押汇合同和信托收据的约定,由进口商用其他资金补足或是担保人承担连带保证责任。但该学说也有几点颇具争议的地方需要在实务中予以完善。一是押汇银行取得货物所有权是否基于“买单”而产生的。笔者认为押汇银行取得货运单据及代表的货物所有权,是基于进口商出具的信托收据,这需要押汇银行在拟定法律文本时,拟定相关条款加以明确。二是由于货物的所有权归押汇银行,进口商仅仅是代为处置,如果市场行情发生了巨变,所得货款不足以归还押汇本息时,银行应如何处理的问题。如果进口商确无还款能力,押汇银行进而向担保人追索,担保人极有可能提出如下抗辩理由,即根据信托收据的约定,货物的所有权归属押汇银行,押汇银行应该承担货物的市场风险,而不应由担保人来承担责任。因此押汇银行在与保证人签订《保证合同》时,应前瞻性的要求保证人明确放弃此类抗辩理由。三是信托收据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如果第三人出于善意且支付正常对价的情况下,押汇银行就无权取回货物,这种情况就需要押汇银行根据《信托法》的规定,加强货物监管的力度。

(七)让与担保说。持此学说的学者的观点与所有权保留说类似,也认为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之内,尚无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法律制度来规范进口押汇业务,必须借鉴吸收德国和日本已经成熟的让与担保制度。“所谓让与担保,即以担保为目的,而依信托约款,将标的物所有权让与债权人,而于债务履行时,返还于债务人,如不履行时,则就该标的物受偿”[8]。可见这种所有权的转移只是一种担保方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让与,只有在债务人(进口商)不履行债务时,让与才会真实地发生。与让担保制度是以担保债权为目,在不转移担保标的物占有的情况下,债务人将担保物的所有权转移给债权人,与所有权保留相比让与担保适用范围更广、更灵活,很符合进口押汇这种特殊的业务方式。可惜的是,虽然《物权法草案》第279条增加了让与担保的定义,即“让与担保是指为了担保债权的实现,将债务人或者第三人的财产转让债权人,债务履行后,债权人应当将该财产返还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履行债务的,债权人有权就该财产优先受偿。”,并规定了让与担保的内容,然而最终出台的《物权法》却将此部分内容删除,从而使让与担保成为我国物权法上的空白。

综上所述,在总结和分析法院的判决案例以及各类学说的优缺点基础上,笔者认为押汇银行在为进口商叙做进口押汇业务之后,对于货运单据及其所代表的货物是享有所有权的。而且押汇银行正是通过与进口商签订信托收据的方式,一方面取得了货物的所有权,另一方面又透过信托收据将单据释放给进口商,由其代为押汇银行处理货物,并以销售货款作为主要的还款来源。

进口押汇的风险控制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押汇银行的风险控制措施主要是应在现行法律框架内完善担保机制,根据《担保法》、《物权法》及《信托法》等法律规定,重新设计进口押汇相关法律文件,并在认真分析进口押汇流程风险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风险状态及时触发维权机制,采取相应的法律保障措施。同时银行也应采取措施规避行政处罚、企业信用、业务操作等方面的风险。

一、完善进口押汇流程和相关的法律文本

(一)押汇银行不应与进口商签订质押合同,应该重新设计合同文本,即与进口商签订《进口押汇合同》。合同中应列明押汇银行与进口商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押汇金额和币种、押汇期限、利率和利息、担保条款、法律适用、违约事件、争议解决及司法管辖等内容。押汇银行通过《进口押汇合同》表明,无论是信用证或托收或汇款项下的进口押汇,其与进口商之间都是普通的债权债务关系。虽然在信用证业务中英国的权威判例认定开证行在进口单据上具有默示的质押权(Implied Pledge)[9],但根据我国《担保法》第64条“出质人和质权人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质押合同。”之规定,我国法律是不承认默示质押权的,因此只要押汇银行不与进口商签订书面的质押合同或类似条款,就不会出现如前述案例中,法院判决押汇银行放弃了质押权的情况。

(二)押汇银行应要求进口商出具信托收据。信托收据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根据《信托法》的规定信托收据应载明信托目的;委托人、受托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住所;受益人或者受益人范围;信托财产的范围、种类及状况;受益人取得信托利益的形式、方法;信托期限;信托财产的管理方法;信托终止事由等事项。二是对以下内容进行约定:表明进口商将单据及货物的所有权连同有关的保险权益归押汇银行享有,并且不因此而减少、免除或抵消进口商对押汇银行所承担的债务;作为押汇银行的受托人代押汇银行保管和处理进口货物,同时还应保证以押汇银行名义代办货物存仓或处理;以押汇银行的名义购买保险;在债务清偿完毕之日前,在押汇银行要求下立即退回有关文件;以押汇银行名义进行货物加工并在加工后重新存仓;承担货物管理期间产生的所有处理费用(包括但不限于代购保险、存仓、保管、运输及销售费用等);进口商无权向其他任何人抵押或质押该货物及货款,或使该货物受到任何留置权的约束,或无偿/低于市场价处理货物,或将货物用于抵偿进口商其他债务;押汇银行对进口货物的数量,重量、价值的短缺、减少、灭失及质量的伪劣等概不负责;接受押汇银行工作人员的贷后调查;安排出售货物,并立即或在规定期限内用销售收入归还全部押汇银行融资款;在融资债务清偿完毕前,若进口商发生破产清算,以该信托收据提取的货物及其销贷款不属于破产财产;信托收据作为从押汇银行取得有关单据的收据和明确银行权利的书面证据,是进口押汇合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三)如果进口商在押汇银行没有综合授信额度的话,押汇银行应要求进口商提供担保人并与之签订《保证合同》,当然押汇银行也可以让进口商提供另外的抵质押物品,并签订《抵质押合同》。上述合同中明确约定被保证的主债权种类及数额、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期限、连带责任保证的方式、保证担保的范围等。

二、防止进口货物被留置的措施

留置权的发生基本上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进口商故意使留置权发生,如进口商与仓储公司、加工企业等恶意串通,以表面形式合法的合同行为,实质上侵害押汇银行的利益。押汇银行应针对上述不法行为采取相应的限制措施,如将货物送往银行指定的仓库存储或将货物交由经银行审查同意的企业加工等。二是在采取上述措施基础上,押汇银行还应该防止善意第三人行使留置权。银行应该在整个货物境内流转过程中加强对货物的监控,对于必须的合同行为应以相关的法律文书来进行控制,根据担保法司法解释第107条:“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排除留置权,债务履行期届满,债权人行使留置权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之规定,押汇银行可在每个物流环节文件中明确表明进口货物的信托财产的属性,并要求相应第三人出具放弃留置权的书面承诺。对于境外运费的问题,押汇银行可在事先建议进口商采取运费预付的价格条款,或是事后在押汇融资前,要求进口商以自有资金偿付运输公司的运费,避免境外运输阶段留置权的发生。

三、防止进口货物被善意取得的措施

押汇银行应根据我国《信托法》第10条:“设立信托,对于信托财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登记手续的,应当依法办理信托登记。未依照前款规定办理信托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手续;不补办的,该信托不产生效力。”之规定进行信托登记,由此产生了信托公示的法律效力,向社会公众公开表示押汇银行与进口商之间的行为是信托行为,其所涉及的财产是信托财产,从而使买受人在与进口商交易时,必须尽到调查义务。当然,在目前尚未有相关部门负责信托登记的情况下,押汇银行可采取打刻、粘贴标签的方式进行公示,而且这个做法是有法律依据的,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中第八条就明确规定“查封、扣押动产的,人民法院可以直接控制该项财产。人民法院将查封、扣押的动产交付其他人控制的,应当在该动产上加贴封条或者采取其他足以公示查封、扣押的适当方式。”

另外,为避免进口商与买受人恶意串通,假借买受人的“善意第三人”的法律权利侵害押汇银行的权益,押汇银行除了采取措施,严格监控进口商销售货款的去向,还可以在进口商的销售合同中加列相应条款,表明银行的信托利益、定义货物的合理价格,最好还需明确规定买受人应将货款汇入押汇银行指定的账户中。如果进口商和买受人没有按照条款中约定的价格和支付方式进行交易,押汇银行便可以主张该行为不构成善意取得。

四、防止进口货物及销售所得款项被混同的措施

押汇银行应首先建立信托登记制度,通过信托登记这一手段,将哪些财产是押汇银行的信托财产,哪些财产是进口商的固有财产明确下来。其次,押汇银行应积极行使撤销权保护自身利益。押汇银行通过信托这一形式对外放单,其实际上是银行的一种自益信托行为,因此押汇银行可根据《信托法》第22条之规定:“受托人违反信托目的处分信托财产或者因违背管理职责、处理信托事务不当致使信托财产受到损失的,委托人有权申请人民法院撤销该处分行为,并有权要求受托人恢复信托财产的原状或者予以赔偿;该信托财产的受让人明知是违反信托目的而接受该财产的,应当予以返还或者予以赔偿。”,以及第49条规定:“受益人可以行使本法第二十条至第二十三条规定的委托人享有的权利。”等法律规定,对于进口商的恶意处分行为行使撤销权。再次,银行与进口商之间应建立进口货物出货、加工、销售等台账,对于进口商加工销售货物的成本及增加值进行准确计算,从而杜绝销售货款混同,无法分离的现象。

五、防止违反外汇管理法律法规的措施

押汇银行在为进口商叙做进口押汇业务之前,应仔细审核基础的进口贸易合同及相关证明,确定所涉及的商品是否为国家允许进口,进口商是否申领了进口许可证(我国对许多产品如原油、成品油、农产品等的进口有特殊规定);进口商是否在进口付汇名录中等等。银行为进口商叙做进口押汇业务并付汇时,必须严格按照《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规定》等外汇管理法规的要求进行业务处理,认真审核付汇项目所需要提供的各种证明材料,对于规定不明确的项目,必须经当地外汇局批准同意方可办理。

六、防止进口商信用风险的措施

押汇银行在给进口商融资前必须要清楚认识到,任何担保机制都是为预防最后不能清偿债权的补救措施,最优选择还是在于事先了解进口商的信用和业务经营能力。目前我国的信用体制尚不完善,进口商违约、变相逃废债务的现象层出不穷。押汇申请人与国际贸易对方串通、与担保人的串通,编造虚假贸易背景、提交虚假提单、贸易货物虚高报价等都是不诚信企业常用的套钱手段[10]。押汇银行应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有效信息,如进口商的历史交易记录、信用机构的评级和公司财务数据等,建立起本行的客户信用评价体系。如果进口商本身不存在道德风险即基本的诚信风险,则考察其业务经营能力就应该是押汇银行关注的另一焦点。对于那些市场运作能力不强、公司内部管理混乱、对商品变化敏感度低以及倒买倒卖的进口商,押汇银行应尽量将其排除在本行的客户准入程序之外。

七、防止银行业务操作风险的措施

押汇银行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防范内部操作风险,一是专业人才储备方面。银行业务人员必须应认真研习专业知识,深刻领会和掌握UCP600及ISBP681等国际惯例的相关知识,不断提高审单技能,避免出现审单不严给进口商以违约理由。二是严格内部操作规范。单据的审核要有预审和复审两道程序。对审出的单据不符点,根据国际惯例可联系进口商放弃不符点。如进口商同意放弃不符点,银行业务人员必须要求其出具书面的放弃不符点声明,以防范其信用风险。

八、防止进口货物减损或灭失的措施

进口货物之所以出现减损或灭失,不外乎两个因素,即“天灾”或“人祸”。 “人祸”方面押汇银行应加强货物的出仓和货款的交接,杜绝进口商私下处理货物并转移货款,却谎称货物被盗等现象的发生。押汇银行还可以委托合格的商参与到货物流转的各环节中,如进口报关、通关入库、仓储保管、销售出库等行为都可以由银行亲自委托合格的第三方来操作。如此,不但可以保证货物的顺畅流转,及时回笼货物收回押汇款项和利息,而且第三方商还可以作为银行的合作方,对进口商的加工和销售行为进行实时监督,如商未尽责处理业务,押汇银行还可依约追究其违约责任,强化了对债权的保全。“天灾”方面,押汇银行可以自行或要求进口商以银行名义,将进口货物向保险公司申请加保,约定保险利益归银行享有。通过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押汇银行就可以转嫁货物减损或灭失的风险。

结 论

进口押汇业务的法律保障问题,表面上看是我国的《担保法》与信托收据之间的冲突,实质上还是我国的法律建设远远落后于银行产品创新的步伐,使得进口押汇业务没有一套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给予调整。但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之内,押汇银行还是可以通过对进口押汇业务流程再造,对相关的法律文本进行再设计等手段,来实现规避法律风险、保障债权的目的。总结以上论述内容,本文形成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押汇银行叙做进口押汇业务后,通过与进口商签订信托收据的形式取得货物所有权。

(二)在进口押汇实务中,押汇银行的法律风险并不仅限于担保制度方面。货物被留置、货物和货款被混同、货物被善意取得、货物减损或灭失、行政部门的罚没、进口商信用缺失、违反国际惯例等其他风险,也会损害银行的利益,银行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押汇银行应在现行的法律框架之内,修订及完善自身的法律合同文本,建立法律风险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www.省略/Case/Case_Hot_Display2010年7月22日访问

[2]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编:金融审判案例研究(2001年卷).法律出版社.2002:534页

[3]李守芹.论提单的法律性质.载《中国海商法年刊1995》.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33页

[4]王岚.关于提单质押问题的思考.载《中国海商法年刊1999》.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351页

[5]段东辉.进口押汇业务的法律分析.载《民商法论丛》.2004第31卷

[6]张伟贤.再论跟单信用证条件下的提单担保物权性质.载《中国海商法年刊1995》:62页

[7][8]王泽鉴.动产担保交易法30年[M].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8).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9]金赛波.中国信用证法律和重要案例点评[C].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195页

[10]李楠.信用证项下银行进口押汇的风险与防范.市场论坛2005(11): 107―108页

上一篇:小议杂交育种的方式及方法 下一篇:小议我国林木种苗业的未来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