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抽油机井系统效率控制图研究

时间:2022-08-05 12:20:14

创新抽油机井系统效率控制图研究

摘要:根据基本模型和边界条件,建立了抽油机井系统效率宏观控制图,对抽油机井系统效率进行区块管理,重点分析研究问题井,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提高了系统效率,应用效果明显。

关键词:抽油机 系统效率 控制图节点分析 效果评价

1系统效率计算与基本模型的建立

抽油机井系统效率的高低与泵效、泵挂深度、举升高度有密切关系,系统效率基本公式:

,(1)

式中:,光杆功率

所以代入(1)式,由于;

就有系统效率:

;(2)

1.1泵效

影响泵效的因素有冲程损失、泵充满程度、漏失量及余隙体积等。即:

,(3)

(1)冲程损失对泵效影响的理沦表达式:

η冲程损失 ,(4)

(2)充满程度对泵效影响的理沦表达式:

η充满程度,将原油溶解系数R=4.15m3/( m3MPa)和气液比C=0.86K(1-fw)代入有

η充满程度,(5)

(3)泵漏失量对泵效影响的理沦表达式:

η泵漏失 =η间隙漏×η凡尔漏 ,(6)

对一级泵,取Φ56泵,动液面650m算,得出η间隙漏=99.98%,η凡尔漏=98.99%,所以有η泵漏失=99.98%*98.99%=98.97%。

(4)余隙体积对泵效的影响:T1=l一0.387h/s

η余隙体积=1-0.387h/s,(7)

式中:防冲距取h=0.5m,代入上式得η余隙体积=l-0.1935/s;将(4)、(5)、(6)、(7)7式代入(3)式,得泵效理论表达式:

η泵

B,(8)

其中E= O.9897(1-0.1935/s)

1.2举升高度

H ,(9)

将(8)式、(9)式代入(2)式得:

η系,(10)

其中:M

对于抽油机井来讲,当取定L、P油、K和fw时,上式就是一个η系=f(P沉),这一关系就是控制图制作的理论模型。

式中:η系为系统效率;P沉为沉没压力;L为下泵深度;K为油气体积比;为水的质量分数;ft为抽油杆直径;fr为油管直径;s为冲程;γ为混合液密度;P油为油压;E为弹性系数,

2 区域界线

2.1区域界线的确定

图1抽油机井系统效率控制图

在图l抽油机井系统效率控制图边界线中,各油层界线分别满足条件:

a线:系统效率理论下限;η系=f(L、fw、K、P沉))L=750m,fw=40%,K=150b线:理论系统效率平均值线;η系=f(L、fw、K、P沉)L、fw、K取平均值;c线:理论系统效率上限;η系=f(L、fw、K、P沉)L=1100m,fw=95%,K=20;d线:系统效率合理界线。η系=l0%;e线:设计允许的沉没压力上限;P沉=4.0MPa;f线:设汁允许的沉没压力下限;P沉=2.0MPa;g线:系统效率负值下限;η系=5.0%

2.2各区域的解释

效率合理区:该区域的抽油机井泵吸入口压力为0.5MPa-4.OMPa,其系统效率反映了合理工作状态下的水平。供液不足区:该区域的抽油井系统效率小于10%,沉没压力大于2.OMPa,泵漏失造成吸入口压力高,井下效率低,采取以检泵为主的维护措施,可使油井进入合理区。效率偏小区:该区域的抽油机井系统效率一般为10%一20%,泵吸入口压力大于4.OMPa,位于该区域的抽油机井,虽然泵效高,但沉没压力高,举升高度小,系统效率仍然不高,采取调大参数、小泵换大泵等工艺措施,可使油井进入合理区。效率偏大区:该区域的抽油机井系统效率在10%以下,沉没压力在2.0MPa以下,这部分抽油机井虽然举升高度大,但泵效低,系统效率低。采取调小参数、大泵换小泵可使油井进入合理区。效率核实区:该区域的抽油机井资料有误,须进一步落实。自喷区:该区域的抽油机井具有自喷能力,油层对抽油机作功。

3应用效果

应用前抽油机井分布:统计558口,合理区248口,比例49.9%;效率偏小区31口,比例6.2%;效率偏大区102口,比例20.5%;潜力区28口,比例5.6%;资料待落实区87口,比例17.5%;自喷区18口,比例3.6%。应用后抽油机井分布:统计561口,合理区281口,比例56.5%;效率偏小区28口,比例5.6%;效率偏大区87口,比例17.5%;潜力区25口,比例5.0%;资料待落实区75口,比例15.1%;自喷区18口,比例3.6%。

4结束语

对系统效率理论、直观控制图版、节点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高抽油井系统的有效方法,解决了目前在计算和管理抽油机井系统效率时,采取单井逐一分析判断方式、工作效率不高、人力消耗巨大,不符合现代化管理要求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鸿勋.机械采油井系统效率测试及计算方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工业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常见处理方法 下一篇: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中相关性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