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如何实施有效性检测

时间:2022-08-05 08:06:49

数学课堂如何实施有效性检测

摘 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应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关键词:检测;原则;科学

课堂达标检测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因此,教师针对课标、内容、学情,精心设计每堂课的有效达标检测题,是完成教学任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课堂达标的有效性得到提高,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也是检测课堂有效性的直接手段和方法。然而现实数学教学课堂中,着重于对学生成绩的检测,很少注意到课堂达标检测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数学思考和人格发展所起的作用。根据“宽课堂、厚积累”教学理念,结合自己对课堂有效性检测的尝试和操作方法,就课堂有效性达标检测浅谈几点认识。

一、有效性达标检测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课堂达标检测必须内容科学,必须符合教学内容所提出的教学要求,准确把握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检测目标明确。

2.针对性原则

课堂达标检测设计一定要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这两个方面去考虑,克服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求达标检测数量和难度,应根据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关键、重点、难点去设计达标检测。

3.时效性原则

教师对课堂检测要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及时发现、纠正错误,调整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对错误的问题分析要具体,能抓住要点、有针对性,点评要精辟到位,一语中的。

4.层次性原则

课堂达标检测设计要做到层次清晰,遵循由易到难、由基本到复杂、由巩固性到发展性的要求进行设计。因此,在课堂达标检测中,教师必须考虑到达标检测的难度、梯度和层次性,必须在适合学生现有的水平的同时兼顾到学生的“最近的发展区”,教师设计课堂达标检测既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也要本着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思路进行,这样就不至于因达标检测太易而失去认真进行达标检测的动力。

5.多样性原则

课堂达标检测设计要注意题型的多样化和达标检测方式的多样化,从题型上有填空、选做、解答等。从方式上有口述、动手操作、书面达标检测,有单项达标检测,也有综合系统达标检测。同时要将平淡乏味的数学问题置于有趣的问题情境之中,让学生在富有挑战性的心态下,挖掘知识本质、掌握透彻知识、完成知识的构建。

6.应用性原则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设计时要多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使学生学有所用,感受数学的乐趣。

二、用“好”、用“活”课本例题、习题

明确有效课堂达标检测设计的关键是用“好”、用“活”课本例题、习题。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充分发挥课本练习题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想、讨论、引申、拓展,由此及彼等进行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1.对课本的例题要补充思维过程,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由于篇幅的限制,教材编写都是十分精练,仅有完整的解题格式,省略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如果只是一字不漏地搬上答案,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数学教学中最大的弊病。“有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去做什么,怎么做”,这种教学充其量使学生只能获得一种模仿能力,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弄懂知识的根源是什么,知识的生成点是什么,弄懂解题依据是什么,用的是什么方法,是怎样形成解题过程的。只有这样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把知识学懂、学活,掌握透彻,并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2.标新立异,另辟蹊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课本中的解法是科学正确的,但并非只有一种。教师要引导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不受书本的束缚,积极思考,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创新热情。如果学生有了自己新的解题思路,他会为自己的伟大发现而兴奋不已,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极大热情和愉快成功的体验,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检测方式要灵活合理

课堂达标检测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因课堂内容的差异,就不能用固定的方式来检测,受时间短、题量少的限制,检测目标的不同,必须用灵活、合理、多样的检测方式进行。可以用提问、多媒体投影题目的方式,让学生口述答案;也可以用试卷、课本习题进行,检测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对解题过程进行呈现,对学生的学情作全面的了解;更能用配套练习册进行,配套练习册上题量大、知识之间联系多、联系生活紧密,不但检测应用能力,而且检测对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应用。

四、及时进行章节检测和阶段性检测

1.进行章节检测

每一单元结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本章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模型以及数学思想经过梳理,对知识形成条理化和系统化的认识。针对本章知识,设计出能充分反映本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内涵和数学本质的题目,检测学生能否在具体情境中合理应用。同时,由于单元内容多,知识间的联系紧密,设计能检测学生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题目,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测思维方法解题过程及能力。

2.进行阶段性检测

对学生进行定期的阶段性检测,不仅检测了一定时间段的学习情况,对知识的理解和处理,更是对学生学习习惯的督促和培养,学生在一定学段的时间内就会主动复习所学单元知识,迎接阶段性考试,长期的循环会形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保证了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精神,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的一种检测。

参考文献:

郭瞻予.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5).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州市第四十一中学)

上一篇:发人深省的教育现象 下一篇:数学教学激趣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