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初中生阅读能力培养的一些看法

时间:2022-08-05 12:08:19

有关初中生阅读能力培养的一些看法

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虽然是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点工作,但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并未充分重视。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到,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越强,主要学科的成绩也就越优秀。此外,阅读更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多年来,笔者一直致力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笔者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此提出来与广大同行探讨。

一、当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存在的不足

目前对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大多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程序化培养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语文阅读能力对初中学生形成语文素养至关重要,但很多教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或者说虽然认识到但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而是依然沉浸在传统的阅读教学理论所取得的“成效”中,使得“预习课文―讲解课文―分析字、词、段落―总结中心思想”这一传统模式经久不衰,教师应用起来也得心应手。但教师对语文教材讲解过多,重教轻学,以“讲”代“读”、以“听”代“读”等,都存在弊端,语文阅读文本的多样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都被忽视了。

2.功利化的教材讲解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教师在分析、讲解具体文章时完全是为了学生能够取得好成绩,把语文与其它能够定量评价的学科同等看待,运用题海战术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对阅读文本的解读,教师往往会以教参或自己概括的答案为唯一标准,将学生应有的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和丰富联想都扼杀掉。这样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失去阅读的兴趣和乐趣。更令人不能接受的是,阅读文章应从整体把握,才能感受到其思想灵魂,但为了应试需要,很多优秀文章都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被从一句话、一组词甚至一个字去放大研究。以上,都成为学生阅读水平提高的障碍。

3.课外阅读教学几乎没有发挥作用

为了应对升学、应付考试,在各学科的题海中遨游挤占了学生大量的课外时间,教师与家长对课外阅读也不予以重视,疏于指导。很多学生课外阅读都存在问题,或阅读结构不合理、或阅读速度慢、或难以抓住重点,而浏览、跳读、扫视等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因缺乏教师的指导而难以掌握。

4.语文考试偏离应有之义

在语文教学中,师生的大部分精力都应该放在阅读能力的提高和听说读写等实践能力的增强方面,但实际上,为了升学,教师和学生会专门来研究如何应对考试,为考而教、为考而学。即使考试中有阅读试题,也设定了固定的评分标准。过分追求答案的标准性,一切为考试服务,无疑会限制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理解。

二、初中生阅读能力难以提高的深层次原因

目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效果不理想,原因有很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上的偏差

教师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在认识上存在偏差。首先,在施教过程中往往注重学生阅读“技能”的提高,这与长久以来人们一直把语文视为“工具”不无关系。为了提高学生在考试中运用“工具”的能力,教师们往往会抓住一个个的知识点进行“肢解”性分析,以使学生获得较高的考试技能。在阅读能力培养中重技能、技巧,却不注重学生情感、意志、兴趣、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2.标准化的制约

笔者认为,标准化应该被视为阻碍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高的一大障碍。因为为了应试而标准化的语文教学,实质上是在“排列组合”的文字游戏中兜圈。标准的推行,让学生不再享受阅读的乐趣,而是在反复阅读、反复练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各种语文试题的题型和答题技巧,以获取高分。但实际上,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并没有得到养成和提高。

3.评估中的误导

目前,“高考指挥棒”几乎调动了社会中的所有教育力量都绕其旋转。虽然初中生的阶段性目标是中考,但其指向也是未来的高考。成绩代表一切,教师的业绩考核、职称评定、奖金、评优、晋级等都会与学生的考试成绩挂钩。其实,很多优秀教师都认识到此中弊端,但无奈深陷其中,也只能被动地被考试指挥棒指挥着,有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探寻蹊径的却不能为。

三、构建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不论现实如何,如果依然依照传统的模式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显然已经跟不上课改的要求。改革要求建立新的阅读能力培养体系,素质教育喊了多年也终于蹒跚而行,一线语文教师必须责无旁贷,为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为构建新的阅读能力培养体系献计献策。

1.开拓培养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新思路

阅读重在理解,需要将文章内容、层次及主体有机结合起来,这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构建初中生阅读能力、培养新思路时也应遵循学生阅读的心理特点,将以下三种模式结合起来利用:一是文本模式,充分利用文章本身,从字词到短语到句子到全文,逐层解码加工,获取全部意义;二是联系模式,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对文章进行非精确但有效的阅读,利用已有知识来吸收文章少量内容信息,来对全文意义进行“猜测”;三是相互作用模式,即将前两者整合,互补不足,既对文本进行分析,也能将前后要点进行联系加工。

2.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

作为教师,要深入了解各种阅读教学的理论和先进教学思想,如阅读认知理论、建构主义、接受美学、现代读解理论等,并结合教学实际构建相应的阅读教学能力培养准模式,再付诸实践进行探索,通过反复验证完善,将阅读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有效的经验方法、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反思,应用到准模式中使之升华,最终构建出可供借鉴与推广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

3.采用可行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

首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性。阅读的行为主体是学生,阅读教学的主体自然也应该是学生。让学生成为阅读真正的主人,而不是教师高高在上进行“技能”“技巧”的灌输。让学生成为主体,教师在鼓励学生对文章进行多元解读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阅读体验,既要做好阅读的组织者,也要做好学生的对话者。

其次,要创造和谐的课堂阅读氛围。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来完成的,课堂上带有集体氛围的阅读与个人化的阅读有很大不同,营造良好的课堂阅读氛围异常重要。试想一下,如果课堂氛围刻板呆滞,学生又怎能通过富有活力和创意的阅读来进行对话呢?更别提对学生思维的激发和想象力的扩展了。

除课堂阅读外,更要重视课外阅读对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意义。相较于课堂,课外阅读更具自主性,但相对来说盲目性和随意性也大大增加。这时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通过制订阅读计划、介绍阅读方法、建立课外阅读档案等方式来解除学生的课外阅读困难。

上一篇:永吉县农机专业合作社调研情况与发展思路 下一篇:河道工程中挡土墙的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