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藏品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时间:2022-08-04 08:25:10

博物馆藏品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拓片是一种古老的图像复制技术,已经有超过千年的历史。四川博物院依托其教研基地――绵阳红苹果・一迪教育幼儿园,院校合作共同开展早期教育研究,尝试博物馆参与早期教育体系、幼儿园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幼儿教学活动的创新合作模式。

一、体验拓片制作,“玩”中学习与观察

幼儿天生具有好奇心,并且对各种新事物会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对拓片制作的体验,激发了幼儿对古代文物的敏感度。有研究表明,听、讲和阅读等被动学习只能保存5%~10%的学习内容,而实践和教授给他人可以让学习者记住75%~90%。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owey)提出,“体验是所有学习的中心,知识是通过人与环境互动而获得的”;让・皮亚杰(Jean Piaget)说,“学习最开始都是通过调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等感官开始的”。我们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重视他们的个人体验,通过从“做中学”引导他们如何观察。幼儿从触摸开始,感受画像砖、宣纸、鬃刷、拓包等物品的质感。模仿与感知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他们观察老师拓印的过程,然后有模有样地制作起拓片来,上纸、击打、吸去多余的水分,上墨、扑拓,再上墨。在拓片的过程中,画像砖刚劲沉稳的线条,阴刻和阳刻的交叉使用,图像的饱满和留白等跃然纸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朋友分别制作出了车马过桥(图1)、盐井(图2)、西王母(图3)和日神(图4)等画像u拓片,在黑与白之间体会文化的魅力,在画像砖的线条之间感受历史的痕迹。

二、鼓励语言表达,“看”懂古代美术品

我们把汉代画像砖运用到幼儿教育中,目的不是让幼儿记住艺术品,而是培养一种解读艺术品的基本方法,一种体验艺术品的角度,一双敏锐的发现美的艺术家的眼睛。我们除了让幼儿在制作拓片的过程中,感受线条的凹凸感、画面的精心布局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外,还让幼儿观察画像砖中的物体,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动作、想象等去描绘砖中物体的美,如形状、形态和空间等。制作完拓片后,幼儿纷纷拿着自己得意的“作品”展示给老师看,我们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像砖的内容,有的幼儿说他制作的车马过桥画像砖“马身体很壮,腿很细”“这是一匹跑得很快的马,因为它脚飞起来了”。有的幼儿描述他制作的盐井画像砖“我看到有人站在很高的地方工作,有人在煮东西,还有动物在山上跑”。还有的幼儿说他制作的西王母画像砖“一个老奶奶身边有大尾巴的狐狸,还有癞蛤蟆在她跟前跳舞,一只大兔子站在旁边,两个古代的人在观看”。制作日神画像砖的幼儿说:“老师,这只大鸟头上戴着帽子,肚子里有个圆圆的东西,里面还有一只鸟。”当幼儿对画像砖有了初步的感知后,我们还引导幼儿对画像砖进行拓展想象,例如在观看画像砖的时候,想象自己在画面中,会看到怎样的场景?我们启发幼儿由古观今,想象汉代的生活对应到现代,有了什么样的改变或未变之处。我们鼓励幼儿及家长能经常走进博物馆,观看艺术品,发现美、欣赏美,培养他们从小亲近博物馆,在实践和体验中成长,不会因为“看不懂”展品而在博物馆中走马观花。

三、进行角色扮演,“感知”艺术与历史的美好趣味

汉画像砖通常是一砖一主题,这种独幅画面的出现,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促使了绘画逐渐成为一种成熟而独立的艺术形式。为了让幼儿能充分理解近2000年前的汉代民间艺术的图像内容以及特有的美学意涵,我们选择人物和动物形象比较丰满的画像砖《盐井》,让孩子们进行角色扮演,这些孩子有的扮演站在井架上汲卤的人,有的扮演照料井灶的人,有的扮演正在拨火的人,还有的扮演运输盐包的人和持弩射猎的人。我们向孩子们播放了四川博物院制作的AR(增强现实)动画视频,增强场景带入感,使孩子更直观地了解了汉代凿井采卤、汲卤制盐等过程,有助于他们对画像砖中人物形态和动作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的情景模拟活动,我们能够观察幼儿在情景中的心理状态、语言表达,以及对视觉图像的感知。《盐井》画像砖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画工将视野内沿纵深分布的事物进行等距离观察,将捕捉到的物象按照上远下近的原则配置在画面上。不同于西方的焦点透视法,散点透视虽然不是很合理,但从艺术的角度看,它不仅合理,而且更适合表现气势磅礴的宏大场面。《盐井》画像砖图像虽没有视觉灭点,却使画面的上下关系变成了物象的纵深远近关系,从而将三维空间一览无余地表现出来。对于幼儿来说,要理解这样的美术作品,仅仅靠观察是很难体会图像所要表达的内容,通过角色扮演这种情境创设的体验活动,孩子们在游戏中实现了对画像砖的理解。

我们发现幼儿对有动物形象的画像砖情有独钟,马、兔子、蟾蜍、狗、羊等动物出现在画像砖中的比例尤其高。汉代的艺术形式具有夸张和变形的特点,这种特殊的形式产生出强烈的效果,具有一种后世无法企及的古朴浑厚、深沉雄大的气势和古拙的美学风貌。悬空的马蹄、站立的兔子、跳舞的蟾蜍,以精练的线条刻画在砖石上,让我们体验到汉人奔腾澎湃的生命力。

四川博物院和一迪的老师共同研发面向幼儿的博物馆文化体验课程,围绕画像砖,通过制作拓片、语言表述以及科学实验、角色扮演和色彩创作等内容,从语言、科学、艺术、健康、社会等领域去分层构建幼儿的主题活动课程,让孩子们从动手动脑的游戏中感受艺术与历史的趣味,通过从“做”中学全面开发博物馆藏品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研究和应用。

上一篇:四川省城乡大学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 下一篇:多主体参与下的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