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 百年唐车的速度之钥

时间:2022-08-04 06:28:54

科技创新 百年唐车的速度之钥

距离唐山向西和西南方向各约150公里,是人们熟知的两座城市,北京,天津。

30年前,一场天灾的悲情让世人铭记了那座城市;30年后,因为北京和天津之间的一条通道,人们认知了属于那个城市的轨道交通装备产品研发制造能力,并为之刮目相视。

2008年8月1日,我国首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开通运营。地处唐山的中国北车唐车公司研制的CRH3型高速动车组承担了京津城际的全部运营。

唐山、北京、天津,成为创造中国速度的金三角。

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上,唐车制造的首列国产时速350公里的“和谐号”CRH3动车组创下了394.3公里的“中国铁路第一时速”。一年后,两列CRH3动车组又在武广高铁创造了时速394.2公里的“世界铁路重联运营最高速”。2011年1月9日,CRH380BL高速动车组在京沪高铁创下了时速487.3公里的“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

三个第一速度记录,标志着中国制造高速动车组各项指标最优、系统匹配最优,充分验证了唐车技术创新、自主研发和产品制造技术平台的实力。历经艰难与曲折,百年来追赶世界的唐车第一次完成了超越之举,实现着实业兴邦的理想。

京津城际被誉为展现中国交通发展的“国家名片”,百年唐车,也当之无愧成为世界高速列车制造技术的“国家名片”。

京津城际铁路连接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全长120公里,行程30分钟。但就是为了这30分钟的时间,唐车为之奋斗了整整130年。

没有多少人熟悉唐车的历史,当然,他们之中不包括那些曾经为之奋斗和正在为之奋斗的人们。

唐车不缺第一,即便是在100年前的大清帝国。

1910年到1932年,唐车陆续创造了京张铁路客车、中国第一辆铁路邮政车、第一辆钢质外皮餐车、第一台“米卡度式”大型机车、第一台“太平洋式”先进干线机车等主打产品,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上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曾感叹“各机厂中,除修理外尚能从事机车改造和制造者,首推唐山机车厂 。”

新中国,唐车更不缺第一。

1953年,唐车人设计制造的中国第一辆机械式轨道检查车横空出世,突破西方技术封锁。紧接着,中国第一辆特种行李车、第一台空心动轴蒸汽机车、第一批高级公务车、第一辆轻快稳餐车、第一辆米轨30型客车先后问世。1998年,唐车还首创了中国第一列双层内燃动车组,中国人有了自己的动车组。

但这仅仅是在中国,这仅仅是属于中国的唐车速度。

2011年,当CRH380BL高速动车组的时速仪表显示487.3公里这个数字时,世界铁路运营列车试验最高速的记录在中国的京沪高铁上诞生。

130年,从慢跑者成为今天高速动车组的领跑者,今天,“唐车制造”已经成为世界铁路最高速度的代名词。

唐车的第一,从中国成功跨越到世界。

从中国到世界,技术是唐车速度的驱动力。

高速动车组是由几十个学科、上百个子系统、数万个零部件相互耦合的高技术、高精密、高可靠性的系统集成产品,被誉为“大国技术”,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能够掌握。

“能制造这个350公里高速动车的三维流线型司机室的,全世界只有空客、西门子和我们唐车三家。”唐车公司技术人员说。

创造了世界第一速度的唐车,说出了越来越多“该项技术只有我们拥有”等自信的话。

从2006年开始,唐车公司投入近20亿元进行工业化改造。其中包括扩建生产场地134530平方米,新增设备901台套。

总装车间像是一个手术台,从某种程度上说,动车组的“线缆”相当于人的血管和神经,一旦“内科医生”搭错了神经,出现手术失误,后果将不堪设想。CRH3型动车组已经达到了每秒近百米的运行速度,近似于“陆地飞行”状态,如此高速对产品质量提出了苛刻的要求。生产中每一个细小的操作失误,都将对动车组运行产生重大影响,产品质量必须要有极为可靠的保证,小到一根线缆的连接,大到车体焊接。为人们树立信心的是唐车每一位员工的职业精神和专业技能。

唐车在国内率先建立了时速350公里及以上高速动车组标准体系,具备高速动车组系统集成、铝合金车体、转向架、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

在随后的3年中,唐车共组织90个团组参加动车组项目出国培训。同时,唐车还建立回国人员当教员的接力培训制度,仅2008年,就组织举办各类培训班767期、13578人次,人均2.1次,培训人数近6000人。

付出后的回报出乎预料。

经过3年的消化、吸收后,唐车掌握了动车组列车的总成、转向架、牵引电机等九大关键技术和十项主要配套技术。“一系列以前根本不敢想象的创新成果开始接二连三地出炉。”唐车的掌门人余卫平表示,现在动车组的国产化程度已达到85%以上,诸多方面的技术代表了世界高速铁路移动装备制造技术的先进水平。

100多年前的唐车接轨世界多少有些被动和无奈,今天的唐车已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骄傲,不仅要接轨世界,更要引领未来。

2011年6月30日,唐车自主创新研制的26列新一代“和谐号”CRH380BL动车组投入京沪高铁运营,海豚型车头、梭鱼外形,全车绿色环保的LED照明,运行噪音比说话声还小,可躺下的商务车座椅,时速350公里运行时桌上香烟屹立不倒,4个多小时就从上海“飞”抵北京,这是乘客们能够真真切切感觉到的先进技术,也是实实在在推动唐车前进的驱动力。

从中国到世界,创新是唐车速度的牵引力。

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高速动车组先进技术,到研制时速350公里动车组,再到成功创新开发出新一代时速380公里动车组。5年时间,唐车完成了惊人的“三级跳”。

在这跃升的过程中,唐车获得的不仅仅是技术。

“我们能制造CRH3,也能制造380BL,我们的列车时速可以达到350公里、380公里和更高,但我们关注的不是这些。”唐车公司总工程师孙帮成意气风发,“我们看重的是把创新理念和方法吸收消化。”

圆润的“海豚型车头”,外形流畅优美,能够有效减小高速运行时的空气阻力,优化后的车头气动阻力降低了近10%;车顶空调外罩“梭鱼”般的曲线,使车体外形更加光滑,橡胶风挡横贯两节车厢之间,尽量缩小每一节车厢之间的缝隙,使列车在曲线运行时灵活自如……

所有的改进创新只为着一个目标,让CRH380B系列动车组以更快的速度在京沪高铁上飞驰。

凭借着转向架、牵引传动系统、制动系统、弓网、智能化、气密强度与气密性、减震、降噪、舒适性以及空气动力方面等诸多重大技术创新,唐车公司在CRH380B系列高速动车组研制中,实现了零部件设计的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信息化。

CRH3动车组共20多万个零部件,4万多根配线,8万多个接线点,哪怕出现一根线接错,就会造成整列动车组不能安全、正常地运行。

在总装配车间,一个接线工作就要过“五关”―正确完成分线、接线、自检、巡检、专检这五个关口,最后还要通过系统调试确认后才算合格。

唐车在普通员工中间,组织开展了工艺标准“一口清”活动,通过“疯狂英语”式的学习培训,帮助员工对本岗位工作标准、工作流程进行强化记忆,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成为唐车保证产品质量的一大法宝。“一口清”已经成为唐车特色文化之一,总装配一厂在车电接线和插头制作工序,立足“一口清”,打造了“万根接线无差错”的接线质量标准。

“现在我们的接线合格率超过西门子,达到了99.999%的水平,应当说,我们的接线工序创造了同行业的世界之最。”车间工人徐师傅自豪地说。

创新就这样体现在了细节中。

唐车人在核心技术上创新发展,突破了低阻力流线头型、高气密强度和气密性车体、强动力绿色牵引系统、主动控制低气流扰动双弓受流技术、控制诊断监视智能化等世界难题,成为自主品牌高速动车成功的奥秘。CRH380BL动车组在运营速度、安全可靠性、舒适性、节能环保等技术指标,以及全寿命周期成本等经济指标方面世界领先!

打破以往生产一个类型的车就搭建一套设备的模式,让设备通用化、工装柔性化、模具专业化,这是唐车人最值得骄傲的创新。

在公司生产的每一个现场,都摆放着现场操作指示板。上面不但标示着技术转让方提供的产品工艺流程,也标示着根据国产动车组运营需要所做的工艺调整方案和以操作工人名字命名的创新操作法。

“每项创新我们都会以标准和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唐车公司总工程师孙帮成说,工人们在实际生产中最终会习惯化。

唐车公司技术部门编制工艺文件、作业指导书达10万余项,100%覆盖各作业工序,使CRH3动车组质量达到“零缺陷”,无返工。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说过,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

唐车的“新结合”造就了“精良”的产品。少为人知的是,他们在京沪高铁客运专线上跑出世界第一速度的动车组,车体整体精度竟然保持在1毫米范围内。余卫平期待,拥有技术平台和创新系统优势的唐车,最终成为世界级的高速列车制造基地。

上一篇:消防监控管理系统的总体框架及其实现目标研究 下一篇:儿童手足口病发病影响因素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