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协调步长与步频的关系来提高短跑成绩

时间:2022-08-04 12:31:53

怎样协调步长与步频的关系来提高短跑成绩

摘要:本文以大量的文献资料和笔者多年实际训练积累的经验为基础,论述了影响短跑步长、步频的主要因素,以便在短跑训练中改进方法,从而采用有效的手段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从而尽快提高短跑运动成绩。

关键词:协调;步频;步长;提高;

1 前言

步长和步频是决定跑速的两个主要因素。增大或提高二者之一,抑或二者同时提高,都可以提高短跑成绩。但在实践中,二者又是互相矛盾的,这是因为:过分追求步长势必降低步频,过分提高步频也必会使步长减小。因此, 应全面考虑两者因素,不能片面追求其一。教练员在对运动员的步长、步频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时, 应通过了解掌握步长、步频组成及其受影响的因素, 结合运动员个人特点,找出适合其个人的步长、步频模式,并在训练中采用有效的手段来实施这个模式,使两者合理搭配,形成最佳比值,这样才能达到提高跑速的效果。

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法、逻辑推理法及查阅有关书籍、资料,做出合理的总结和推断。

3 步长

步长是指跑时两脚着地之间的距离。步长往往受身体条件、技术的合理性及一般素质和专项素质受多种因素影响。通过改善跑的技术和提高身体素质,步长幅度可以明显提高。

3.2 步长是由三部分组成。后蹬距离、腾空距离和着地缓冲距离(如图)。

3.2.1 后蹬距离是后蹬阶段身体重心向前移动的水平距离,这一距离的大小由下面三个因素决定:一是身体条件;二是后蹬角度;三是身体各部分在后蹬时所处的位置。以上三种条件的变化会对这个距离差距造成巨大的影响。

3.2.2 腾空阶段身体重心向前移动的水平距离是腾空距离。在短跑中,后蹬是推动人体前进的主要动力,后蹬时的动作质量不但影响后蹬距离,而且对腾空距离有较大影响。

3.2.3 前支撑阶段身体重心向前移动的水平距离是着地缓冲距离。它与脚着地的时机、着地角度和腿长有关。此时脚着地的重力和着地的冲击力方向向后,对人体向前移动起阻力作用,所以如果片面追求着地缓冲距离势必会影响下一周期后蹬的速度,从而影响下一周期的后蹬和腾空距离。

3.3 摆臂动作的质量是除了两腿的动作外,影响步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臂摆的速度、幅度、方向等因素的变化均对地面产生不同的作用力。

3.4 所以,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步长不仅与身体条件有关外,还与各项素质及技术的合理性有关,而后者又与训练的关系较大,因此步长发展的潜力较大,教练员应在短跑选材上注意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同时通过后天的科学训练,使跑的技术更加合理,更加熟练,这样就能提高步长,相应的短跑成绩也有了提高。

3.5 提高步长的最有效方法是增加腾空时间

因受人体解剖和生理条件限制,在每一单步中,前蹬到后蹬阶段虽然通过加大后蹬用力幅度和送髋动作,使人体通过的水平距离有所增加,但它在整个步幅的长度中所占比例仍是很有限的。因此步幅的增加是靠增加腾空时间和速度得到的。

4 步频

单位时间内跑的步数叫步频。由于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支配能力每个人是不一样的,许多人在快跑时表现的步频能力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这主要与先天的基因有关。在很大程度上步频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因此,通过科学的测试, 选择短跑运动员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选择步频能力强的青少年从事短跑训练。而耐力在短跑中是影响步频的重要因素。

4.1 步频取决于完成每一步的时间,这一段时间可以分为支撑时间和腾空时问。

4.1.1 支撑时间是完成步长中后蹬距离和着地缓冲距离所花费的时问。

4.1.2 腾空时间是完成步长中腾空距离所用的时间。

4.2 经科学测试减少腾空和支撑的时间。是提高运动成绩的先决条件,而减少时间提高步频就要符合跑的技术动作,即途中跑的四个技术组成部分(扒地缓冲、后蹬伸展、折叠前摆、鞭打下压)。同时,摆臂的力量、速度、方向和幅度对步频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从生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支配肌肉活动的中枢有个“共济”的特性,它保证各部分肌肉工作的协调进行,上肢和下肢有着同一的神经联系,两臂和两腿的神经协调联系必须按同一速率用力。

4.3 单纯追求增加步频一提高跑动速度的缺点

人体在每秒钟内跑的步数是步频,随着步频升高每一步所占用的时间要缩短。跑动速度的增加取决于地面对人体冲量作用的角度。减小支撑时间提高步频是缩短腾空时间收效的很多倍。规律表明,人体跑动时步频的增加是依靠降低每步支撑反作用冲量的方法得到的,人体即使可在较短的时间范围内得到高的运动速度,对于只依靠无氧代谢释放能量的短跑项目下说,也不会很持久。导致运动成绩下降,是后来的运动速度快速下降,其因是人体内能损失过多而造成的。

5 结论

1通过分析,了解了运动成绩的高低主要由跑的步频和步长两因素决定的,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应注重两者的搭配,从而达到真正的提高短跑成绩的目的。

2步长和步频是影响短跑速度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分析步频和步长,掌握起一般规律和内在原理,把握技术的关键,更好的知道教学和训练。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宝荣,李玉宝.短跑中影响步长步频的因素[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4, (4)

[2] 张嘉伟.影响短跑成绩的主要因素及对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10(33)卷

[3] 刘洪迅,龙 斌.速度素质在现代竞技运动中的作用、影响因素及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9(5)

[4] 郑伟.对短跑训练各技术因素的合理控制[J].田径,2005,(2)

[5] 黄希斌.影响和决定短跑速度因素及训练原则[J].福州师专学报,2001,10(5)

[6] 莫少强.短跑训练中步长指数与步频指数比较与应用[J].田径,2005,(9):42-44

[7] 张珲.步长和步频――浅析影响跑速的两因素[J].集宁师专学报,2004,(4)

[8] 马根深.步频与步长的关系初探[J].吉首大学报,1988,(2)

[9] 李子煊,余其刚. 跑速与步长步频的内在联系[J].四川体育科学,2004,9

上一篇: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探讨 下一篇:散打队队员文化学习动机的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