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湖拳的历史起源\风格特点及其现代传承

时间:2022-08-04 08:53:08

阳湖拳的历史起源\风格特点及其现代传承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阳湖拳的源与流、拳种流派的构成、主要风格与特点,传承价值以及当前阳湖拳继承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继而提出阳湖拳继承与发展的策略与途径。研究旨在为保护中国武术拳种的相关问题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阳湖拳;历史起源风格特点;传承策略

中图分类号:G8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1)05-0064-05

Abstract: Literature review,on-the-spot investigation are applied in this article to research the origin,the kind of system,contin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alue and feature of Yanghu-Quan. For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of provides reference and basis,strategies and approaches of Yanghu-Quan are to be provided.

Key words: Yanghu-Quan;historical origin;types; strategies

阳湖拳又名常州南拳、苏南船拳和江苏南拳,是上个世纪80年代武术挖掘整理的重要地方稀有拳种,是江苏最具地方特色的唯一拳种,阳湖拳起源于道家,创发于江苏武进,现流传于苏南水乡的广大地区及周边的上海和浙江一带的太湖流域,相传为宋代“南侠”展昭所创。阳湖拳集“南拳北腿”之长,具有南北兼收,拳腿并重,原地旋转,幅度颇小,快速勇猛,精悍灵巧,近身短打,进多退少[1]的独特的拳种风格。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奇特的阳湖拳引起了国内外武术界的广泛关注,亦在国内外舞台上展现出了阳湖拳之强劲风采。

1 阳湖拳的历史起源

1982年原国家体委在武术挖掘整理时,提出对拳种的界定是源流有序、拳理清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统观拳术类别的称谓,一般按照该拳术的创始人、流传地域、运动技术等特点的不同划分命名[2]。目前已经确认我国现有拳种约有130个之多,阳湖拳因其具备“拳种”的特点,而被上个世纪80年代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小组作为挖掘的重点地方拳种和稀有拳种。据《武进县志》载:阳湖拳源出道家武术,始于宋代,为常州武进人展昭(展雄飞)所创,后经常州武进籍人胡世将、邹浩、姚言等人继承与发展,逐渐形成具有较为完整体系的武术流派,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常州有着2 500年悠久历史,其中武进历史上曾一度称作过阳湖县,地理位置特殊,从宋朝到清末民初一直兵家必争之地,多灾多难,战事连绵,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常州经历的大小战争有数百次,屠城四五次之多[3]。百姓为保家护园而练武成风,阳湖拳在广大农村一直很盛行,以武进为中心,周边包括金坛、江阴、无锡、溧阳、宜兴、句容等地区广大农村可谓练武成风。据载:有的乡是村村学练阳湖拳,有的村是家家练学阳湖拳,并且村村巷巷都有自己的特色,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绝技[4],为传播和发展阳湖拳,早在明朝,常州城内设有专供有志青年学武和学文的场所,形成历史上的阳湖文派和阳湖武派,现在由于人们只提阳湖文派(阳湖文学、阳湖画派、阳湖诗社等),而不提阳湖武派。为弥补常州一直有阳湖文派而没有阳湖武派的缺憾,1991年经常州市政府提议,常州市体委及市武术协会商定,并报请省体育局批准,把这一最具江苏地方特色拳种更名为阳湖拳,且成立了常州阳湖拳协会。

2 阳湖拳的流派及风格特点

历经屠城与兵燹等地理环境的变化,在几百年长期的创始、演化及发展过程中,阳湖拳逐渐形成了地区倾向的风格流派,虽然基本上大同小异,但因创发中心有五处,故分成五种流派,即茅山派(即茅山、黄金山、长荡湖、金坛、句容等地)、横山派(即常州东北方向的横上桥、郑陆、芙蓉、舜过山、江阴、张家港等地)、阳山派(即常州东南方向的阳山、子是湖、双庙、虞桥、遥观、洛阳、漕桥、宜兴等地)、西山派(即常州西部和西南方向的卜戈、湟里、东安及溧阳山区)和紫阳派(由常州市区的天庆观,因观主张伯端是道家南五祖之首的紫阳真人而得此名)五种流派。一般而言,武术流派,是指由于不同的技术特点和风格而形成的武术派别[5]。与现代武术的各种运动形式一样,实质上都是对博大武术的不同分类方法。由于早期受到当时武术发展水平和人们认识武术的局限,人们从不同角度对武术进行流派划分,而现代的武术运动一般都是按现代体育的运动形式对武术进行分类的。阳湖拳流派的划分主要以不同地名命名的,但由于传承人的缺失等历史原因,现存的阳湖拳流派仅保存有茅山派、横山派和阳山派三个门派和近百个武术套路。其中,茅山派,以武进西南边陲重镇湟里往西不到10公里的茅山而得名,是三大主流派中最大的一派,现有套路包括:岳家拳、呼家拳、武松地躺拳、武松脱铐拳、王英下山拳、鲁达醉打山门拳、羊五郎下山、红孩儿下山、板凳拳、林冲十八手、许宁金强手、道家三翻拳、岳家枪、武松双刀、太祖蟠龙棍、阳湖青龙剑、阴手齐眉棍、叫花打狗棍、秦琼双锏等30多个套路;横山派,以常州东北20公里处的横山得名,现有套路包括:前五虎、后五虎、金台手、捉铃手、杨家拳、武松拳、二郎拳、太祖拳、猴拳、板凳拳、大罡拳、醉八仙拳、十八棍、麒麟锤、狮子搂尖刀、青龙刀、阳湖剑等30多个套路;阳山派,以常州东南20公里与无锡交界处的阳山得名,现有套路包括:杨家拳、兴唐拳、五虎拳、二郎拳、武松拳、鱼叉、船桨、扁担、钉耙、绳索、三节棍、月牙铲、武松棍、盘龙棍、把门凳、鲁智深下山等30多个套路。

从现存的阳湖拳流派和套路来看,阳湖拳在长器械上,主要有枪、棍、叉、扁担、秤杆等,在短器械上,主要有锤、单刀、板凳、双头木叉等。与其他拳种器械具有显著区别的是,阳湖拳的器械大多以乡间农具为主,体现出了阳湖拳独具的以“巷战和水战”为主要风格特点的拳术套路,符合江南水乡的地域特征。依据阳湖拳传承人吴志泉老先生的口述,阳湖拳套路的主要特点:(1)手型步法,具有区别于其他拳种的鲜明特征。阳湖拳对四肢的要求为掌型呈瓦楞掌,又名卷帘掌,即拇指、四指并拢时中指在后。弓撑步的前足大扣,与后足平行成长三步,称骑龙步。虚步偏重侧身低矮,称寒鸡步。马步不准左右大开,要小幅四平八稳,称四平步;(2)拳架低矮,幅度很小。文化的起源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古人素有“北人善骑,南人善舟”的说法,这便说明地理环境对于人们的行为活动具有深刻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文化发展。对于阳湖拳,因常州武进地区为江南水乡,水网密布,因练武时场地受限,形成拳架低矮、动作幅度小等特征,可在船头、八仙台上练拳,便有“拳打卧牛之地”一说,动作幅度小可以在练习中有效防止因动作过大造成的伤害,同时也有助于在进攻中的快速回防。(3)原地旋翻,拳路短套。因场地受限,没有助跑空间,套路中的纵跳、旋翻、腾挪动作,均为原地爆发,难度大,每个套路一般在20个左右。(4)拳脚并重,上下同用。与南重拳、北重腿的传统倾向不同,阳湖拳因小幅小架紧凑,在动作结构上注重拳腿并用,上下齐动,重于进攻。(5)近身短打,进多退少。阳湖拳常以暴风骤雨般的进攻先发制人,在与敌对抗中采取近身贴靠短打,以攻为守的风格。(6)短小精悍,快速勇猛。没有广东南拳的慢运气推力,也没有北拳高架亮相和潇洒助跑,节奏变化非常之快,常将掌、指、勾、拳合而为一,出招速度,瞬间制敌。(7)对打群打,行打连打。有许多一对众的打法套路,常能一路走一路打一路前后打、连环打,无不体现出阳湖拳进攻犀利的特点。(8)器械多,三十六种。阳湖拳器械特多,共有三十六种,除武术常用十八般兵器外,阳湖拳还能因地制宜地运用毛巾、船桨、鱼叉、板凳等生产生活用具作为武器,另有铁蜈蚣、铁胡蜂等奇特兵器;(9)练拳唱曲,开合呼吸。练习阳湖拳时,口中要唱念拳谱或歌诀,歌诀内容皆为历史典故,如关云长单刀赴会、张飞喝断当阳桥、神计妙算诸葛亮 [7]等,形成了开合呼吸法,越唱越练越有劲。现在大多不唱了,唱曲使拳速的快慢节奏与运气的开合吐纳是完全一致配合的,胸中不易憋气。(10)左右对练,前仰复合。阳湖拳在同一拳套中,经常融合不同套路,如醉醒拳,前半段是醉拳,酒杯一摔,后半段为醒拳。对打拳,把金庸小说周伯通的左右手互搏术变为现实。

可见,与其他拳种相比,阳湖拳拳种的风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外形特色:武进属江南水网地带,而且在太平天国之前的村庄和人口都比较密集,不像北方人少地多,可以在广袤的田野上开辟战场,在水网地带两军对垒时,多半为水军作战或在城市和村庄内进行巷战。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通过逐朝逐代的战争洗礼和总结,慢慢地就演变定型为动作幅度小、招式活而刁的低中盘实用拳械套路,与敌对阵时,专取对方中三路和下三路,每个拳械套路在编排、定型上动作一般不超过30个,多数在20个左右。而北方拳种,在套路编排上均为长弓大马,大开大合,属于上盘拳种,并且在套路走势上均是在正反两个方向上直来直去,纵跳是必须借助跑才能未完成的动作。而阳湖拳在套路走势上均为四面出击,有卧牛之地即可施展拳脚了,一切闪、展、腾、挪均不需助跑,在原地即可完成,如果练到绝顶地步,在一张八仙桌上也能完成套路。(二)内形特色:主要表现在练功方法上,如在练习排打方面,阳湖拳首先从调气开始,以此来运走气血,按摩内脏,调气时最注意贯通任督两脉,并尽量使丹田和命门两穴贴近,此为三翻功。待此功练到家后,然后开始用意把气引向四肢和头部。如在练习站桩功方面,讲究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气沉丹田。如在练习步法方面,讲究行走时双腿微曲、重心下移、意念集中在双脚。如在练习发劲方面,特别讲究拧劲、寸劲、穿透劲和整体劲的练习。(三)技击特色:用阳湖拳对敌时,如果己先出招,一般直取对方下三路,让人防不胜防,如对方先出招,己则很少退让,而是抓住机遇、巧妙运用攻中有防、防中有攻的后发制人手法。此外,阳湖拳不仅善于破腿,而且更讲究如何用腿。即,阳湖拳实际上是一种南拳北腿兼蓄,内家外家贯通的实战性拳种,表现出:拳快鸡啄米,腿长蛇摆尾,在丈余的场地上便可变幻纵、跳、跃、击、勾、劈等无数招式的特征。[6]

3 阳湖拳的现代传承价值

3.1 阳湖拳的身体锻炼价值

中国的传统体育历来重视运动,重视生命,注重养生之道。阳湖拳得以流传至今,说明它是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发展的,它没有因为当今高科技武器的进步,使直接用身体进行格斗的技击在实战中的作用逐渐减小而停止自身的发展。相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的追求更进一步。社会越进步,工具越发达,人类付出的精神能量越来越多,而付出的肉体能量却越来越少。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和文明方向。[7]阳湖拳作为中国传统体育的精华之一,江苏地区特色拳种,其强健体魄之功效当为传承的主要形式。阳湖拳不仅有套路练习形式,还有对抗练习形式;套路练习中不仅有拳术,还有多种器械;不仅有单人练习,还有对练,并且还有各种流派。阳湖拳动作幅度小、动作突然对场地要求不高等特点,对于练习者来说,不仅可以防止因动作过大导致的拉伤和其他不必要的伤害,更重要的是它的一些技术动作可以提高练习者地平衡、速度、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长期练习阳湖拳,不仅对心血管、呼吸系统有良好的影响,而且有利于调节神经系统、培养意志品质等。

3.2 阳湖拳的爱国主义精神价值

自古以来,常州武进地区人民不屈外辱,自元朝以来至太平天国都有可歌可泣的以暴制暴的武力抗战历史,尚武风气千年不绝。常州武进一带流传着许多阳湖拳师爱国主义、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的传奇故事,人们口口相传,表达了对这些英雄人物的夸赞与敬重。有抗倭名将唐荆川亲督海师狙击倭寇和运用阳湖拳力擒刺客的故事,有戚继光将阳湖拳融会贯通,创造戚氏长拳,教授将士,训练出精良的戚家军的故事,有阳湖拳西山派代表人物陆宜川行侠仗义,劫富济贫的故事,有一告老还乡传授阳湖拳的冯氏武举人,在太平军攻村时手挽百斤硬弓,率领乡民誓死抵抗,坚守18天的故事。这些故事代代流传形成了阳湖拳派的“阳湖武魂”精神,与阳湖拳的传承共同构成了常州武进地区人民自强自立,不屈外辱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的传承在当今社会对于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提高道德水平,以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阳湖拳传承活动的开展,可以起到弘扬民族人文精神,传播地方文化的作用。

3.3 阳湖拳的竞技审美价值

武术可供观赏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体育是一种人的身体活动,所有的体育活动都有运动员表演和观众观赏这样一个相互活动的过程。武术既是一种人的身体活动,具有人体运动的一般审美价值,又是一种武技,能表现人在攻防技击时的技巧和能力,所以又具有一种技击性的神秘色彩和审美价值。[8]阳湖拳重于进攻,在进攻中常常表现出暴风骤雨般先发制人的态势,加以出拳时飘忽不定的身体形式增加了表演的不确定性。另外,在表演过程中各种器械(阳湖拳的器械大多以乡间农具为主)的运用也提高了阳湖拳表演过程中的可读性(体现出阳湖拳独具乡土特色的风格)。因此,阳湖拳在表演过程中最能体现它的审美性和技击性,这也是阳湖拳近年来在国际、国内和省级以上重大武术比赛中获得佳绩的重要原因所在。

3.4 阳湖拳的技击价值

阳湖拳曾在历史上多次发挥过抵御外敌、保家卫国的重大作用。明代名将唐荆川、戚继光在抗倭战争中用阳湖拳打败了倭寇;太平天国护卫陈坤书用阳湖拳训练士兵,抗击清兵。尤其在水乡地区,利用阳湖拳“拳腿并重,原地旋翻,快速勇猛,近身短打”等特点来抗击外敌,除暴安良,保护了一方平安。在现代,阳湖拳的技击价值虽然已不如战乱时代那样突出,但在战争中仍不可避免有近距离搏斗的可能,在公安部门执行公务时格斗技术仍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即使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有在善恶斗争时运用格斗技术的情况,善良的人们在掌握了阳湖拳的一些技术后,往往会有一些安全感。所以阳湖拳仍然有它不可忽视的技击价值传承。

3.5 阳湖拳的历史文化价值

阳湖拳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武术,承载着宋、元、明、清、民国时期的许多抵御外敌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常州太守姚言及抗倭名将唐荆川、戚继光;江南大侠白泰官等许多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都与阳湖拳联系在一起。阳湖拳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体现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史料记载:阳湖拳在历史上一直是民间庙会、行会、节日期间大型民间文化活动中最主要的展示项目,强劲优美的肢体语言、边打边唱的武术表演是活动中的亮点,起到增强气氛、娱乐群众的作用,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当前这种节庆的民间武术表演已成了一种民俗时尚,是中国民间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在节庆时期开展阳湖拳活动,可很好地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在近年来,阳湖拳曾多次被邀请参加国内外武术比赛和表演,影响较大,已传播推广至东南亚地区和日本等国,成了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手段和载体。

3.6 阳湖拳的教育价值

教育价值是指教育活动的有用性或者说是效用,是人们有意识的掌握、利用、接受及享有教育时,对教育活动有用性的看法和评价。人们总是以一定的利益和需要为根据,改造教育客体和对象,使其变成符合其希望或者理想和需要的客体和对象。武术历来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不仅具有身体锻炼的功能,而且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兼具道德修为和技术体系的双重价值功效。通过阳湖拳的手、眼、身法、步等拳术和各种器械技法的技术技能进行人体的外部肢体教育;还可以通过阳湖拳的德、礼、书籍、拳论、秘诀等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和理论知识教育;也可以通过阳湖拳的民族心理、民族情感、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人文思想等进行心理情感教育、精神信仰教育、审美欣赏教育和人文修养教育等。总之,阳湖拳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形式的代表之一,在新时代,挖掘阳湖拳的教育价值,对树立民族自尊心,培养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4 阳湖拳现代传承面临的危机与对策

4.1 阳湖拳传承面临的危机

阳湖拳创于宋元,盛于民清,在元代,虽朝廷严令“汉人不许练武,刀枪必须入库”,但常州武进人蒋之俊仍坚持习武练拳,传授技艺,使得阳湖拳术在民间广泛传播,生生不息。到了明代,是阳湖拳兴盛时期,《扬州唐襄文公祠记》载:抗倭名将唐荆川将“阳湖拳”授予弟子戚继光,经戚继光创造发展,形成了“戚氏长拳”,流行于江苏、浙江一带,并在常州创办阳湖学署,专供阳湖拳爱好者们聚会、交流、习武练拳。在清初,武进丰南乡成立了“西崦拳术会”,继承和发扬阳湖拳,清光绪年间,形成阳湖拳“横山派”,清永贞年间,阳湖拳传承人白泰官开创了阳湖拳“紫阳派”。到了民国九年,武进县成立“正德国技社”,聘请名家传授阳湖拳术和各种兵器套路,并于民国12年派出代表队参加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武术运动会。正如《武阳合志》记载:常州历代出现得一批文武双全的“武进士”、“武举人”使得阳湖拳得以根植民间,源远流长。上世纪80年代初,武术再次受到重视,国家体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传统武术资料挖掘整理工作,江苏拳种虽然多,但大多是外地传入的,唯有阳湖拳地方特色最为鲜明突出。1984年,按江苏省武术协会要求,常州市成立了民间传统武术挖掘整理小组,专门调查有关阳湖拳的溯源和现状。为避免与广东、福建的“南拳”产生歧义,挖掘整理小组将“常州南拳”正式命名为“阳湖拳”,并报上级同意,定为江苏省重点拳种,被载入《常州南拳械录》、《江苏传统武术》、《中华武术大辞典》等书刊。1991年,常州市阳湖拳研究会成立,先后由阳湖拳嫡传拳师杨金孝和朱全海担任会长和教头。2007年,在地方政府、教育界、体育界领导及老会长的杨金孝同志的关心支持下,新会长朱全海把阳湖拳引进校园普及推广,实现了地方文化与学校素质教育联姻。武进淹城中学将阳湖拳列入校本课程,现在阳湖拳已经代替了传统的广播体操,成为该校学生的必修课。同时,许多家长也慕名将孩子送到杨金孝、朱全海门下学习。2009年阳湖拳被江苏省文化厅确立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0年阳湖拳被列为江苏省十七届省运会开幕式的表演项目,并作为江苏省的民间体育项目而参加中央电视台《动感中国》专栏的摄制,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尽管阳湖拳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向前发展,但就当前来看,阳湖拳正面临着传承危机。其一,是由于阳湖拳不属于国家规定的比赛拳种,地方武术队没有队员练习阳湖拳,更没有组织地方性的武术比赛,阳湖拳被一些主流组织边缘化。其二,是优秀传承人处境尴尬。阳湖拳没有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相关政策扶持,优秀传承人连最基本的活动经费没有保障,也没有活动场所等。其三,是国外武技的强烈冲击。国外同类武技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在中国大为盛行,大街上到处可见到空手道、合气道、柔道、跆拳道馆,吸引大批青少年人群,而阳湖拳缺乏宣传,社会上了解的人越来越少。鉴于阳湖拳作为地方优秀传统拳种的代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挖掘、整理、继承、大力扶持和发展阳湖拳术已成为我们武术界和文化界的当务之急。

4.2 阳湖拳传承的对策

4.2.1 全面深入开展普查工作,加大对传承人的保护

进一步全面深入开展阳湖拳的普查工作,彻底摸清阳湖拳流派、技术、口诀等,以及有关阳湖拳的起源与发展的历史全貌和主要传承人的基本情况,并做好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阳湖拳以人为载体,与人共存亡。有艺之人在,此艺即在;有艺之人亡,此艺即亡。言传身教、口而相传、代代相传,是阳湖拳延续的奥妙与诀窍,所以杰出的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应得到特别关注。1950年,日本政府实施“人才国宝保护体制”,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人类活财富”体系,使之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整体框架的一部分。“人类活财富”、“人间国宝”指的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的杰出的传承人。2009年6月,我国文化部也已连续公布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文化厅曾于2008年对该省首批232位传承人进行摸底调查,发现平均年龄59岁,61岁以上的占47%,最高年龄为90岁,而且,大部分传承人处于中低收入状态,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约占32%,1万到3万的约占47%,3万到5万的仅占12%。45.5%的传承人没有社保,27.6%没有医保。[9]

可见,制定阳湖拳杰出传承人的认定标准,开展杰出传承人的调查,认定和命名工作,把阳湖拳的杰出技艺“活态”保存下来。政府和社会一方面要给与杰出传承人一定的经济补贴,以维护其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要授予荣誉,以满足和提高其精神追求。另外,阳湖拳具有观赏性较强的特点,政府要鼓励杰出传承人走向市场,但同时也要限制过度市场化等问题。即保护阳湖拳杰出传承人要做好认定、命名、发给补助金、鼓励钻研技艺和培养弟子等工作,妥善解决好阳湖拳代表性传承人的实际生活困难,充分发挥其传、帮、带的作用。

4.2.2 利用现代科技,做好阳湖拳的信息化传承

进入新世纪,数字技术因其独具的保存和传播优势,日益被广泛应用于文化遗产的典藏和展示之中,形成纸质载体的典藏向数字媒介载体典藏发展;单纯文字的记录向图、文、音、像立体化记录发展;传统的舞台展示,书本传播向3D动画,全景全息呈现方式发展等等。现代数字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展示和传播、增值和利用,提供了广阔空间;民间技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成为其现代传播和未来传承的重要推动力量,带来了文化遗产教育、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等一些列革新。[10]

现代化数字信息技术,可以把一些民间体育的档案资料如录音、影像、动作图片等,编辑转化为数字化格式,保存于计算机硬盘、光盘等介质中。建立阳湖拳传承人、传承群体资料库和现有的全部套路、拳诀及相关兵器的素材库以及图像检索库等,能够提高研究者和保护者查询相关数据的效率,能够拓展阳湖拳的保护思路、促进创新思维,从而整体提升对阳湖拳的研究、保护和传播的水平。信息化传承的方式,图文并茂可使人们更加直观的了解和学习阳湖拳。此外,可以通过现代媒体,加大对阳湖拳的宣传,使公众认识阳湖拳的历史和现实价值,参与到阳湖拳传承中去。因此,在做好阳湖拳申遗工作和保护传承人的同时,阳湖拳的信息化建设也迫在眉睫。

4.2.3 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定期举办阳湖拳专题研讨会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理论又源于实践。因此,在阳湖拳的理论研究中要始终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民间,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展阳湖拳的相关理论研究,包括阳湖拳的基础理论研究,即关于阳湖拳总体认识的研究,包括它的历史、概论等;阳湖拳的技术理论,即各流派的技术风格、结构特点,包括拳术与器械技法原理、攻防技击原理、功法原理、技术创新研究等;阳湖拳的应用理论研究,即阳湖拳实施实施过程中涉及的理论问题,包括阳湖拳教学理论、训练、竞赛、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此外,可以通过定期举办阳湖拳专题研讨会的方式,加强有关各方的沟通与交流,加强科研,制定发展规划,促进阳湖拳理论研究的发展。

4.2.4 建立培训基地和协会,努力构造传承的文化环境

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曾说:文化是脆弱的,一旦脱离了其生存的文化圈就会走向衰亡;文化又是坚强的,走出去还能走回来,这种走回来就是需要一个族群的集体反思,集体觉悟。[11]民俗学理论也认为,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既是民俗得以产生的基础条件,也是民俗得以生存与延续的根本保证。任何一种民俗,如果丧失了其存在所必须具有的基础条件,则必然发生变异,要么这种民俗事物的内容和形式乃至其性质发生变化,要么这种民俗事相退出历史舞台而成为一种死亡的民俗。[12]这些说法与理论无不说明文化环境对于一种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作用,阳湖拳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形式要得以流传,努力构筑阳湖拳的生存环境尤为重要。因此,政府、社会要出资组织,建立常州阳湖拳培训基地,邀请名家授课,组建阳湖拳表演队,成立阳湖拳总会和各级地方协会、研究会等,定期举办各种活动。同时通过报纸、电台等媒体,加大宣传,使公众进一步认识阳湖拳的健身、文化交流、教育等价值,努力营造一个阳湖拳发展与传承的文化环境,改善群众对祖传绝技的淡漠以及对传统文化的麻木与无知。集政府和社会力量把这一最具有江苏地方特色拳种继承和发展下去。

4.2.5 挖掘阳湖拳的教育价值,服务于学校体育

我国历次颁布的教育刚要都明确提出体育在大中小学地位,即体育课大中小学是必学课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2004年,与教育部联合颁布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刚要》,要求在体育课中要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的内容,以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这样的教育时代背景,为阳湖拳服务于学校体育,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提供了机遇。

据笔者统计(见《学校推广武术段位制的优势与策略研究》一文),2008年,全国各级各类在校学生达2.6亿,其中有近1.6亿学生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1900多万初中毕业生中,有80%以上升入高中;830多万普通高中毕业生中,有73%以上升入高等学校;此外,还有100多万硕士研究生和24万博士研究生,且年年有毕业的,年年又有入学的。如果他们都先后都能在学校了解和学习阳湖拳,若干年后,阳湖拳传承现状将大为改观。目前,常州淹城初级中学已将阳湖拳列为素质教育的校本课程,全校31个班级1500多名学生中全部开设阳湖拳课程教学,开创了在学校传授阳湖拳的先河。阳湖拳在学校的开展不仅丰富了校园体育活动、学生生活、增强学生体质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阳湖拳作为一种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与民族自信心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现代学校授课不同于传统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为使阳湖拳更好地服务于学校体育,我们首先要树立传承民族文化、宏杨民族精神和保留民族文化遗产的阳湖拳教学目标,同时还要解决好阳湖拳教学的一些具体问题,如教学内容、方法等,实现阳湖拳真正走进学校体育教育。

5 结 语

武术拳种的产生是中国武术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简单的攻防格斗动作摆脱原始的格斗技能和军事武艺,形成了有别于世界上任何一种格斗技术的文化形态。[13]在中国民俗民间体育的传承与发展中,武术拳种始终是作为武术的本体而存在的,也正是由于武术拳种的存在才使得中国武术具有了极其丰富的攻防格斗理论和技术,为人类攻防格斗技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今社会形势下,跆拳道、空手道等现代西方的健身项目吸引了大众的目光,传统武术因其投入、宣传等方面的不足,受到大众和政府方面的忽视,因阳湖拳不属于国家规定的比赛拳种,被主流组织边缘化了,使得阳湖拳受到的冲击更加严重。人间正道是沧桑,加紧对阳湖拳拳种研究,彰显阳湖拳的实用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让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人接纳阳湖拳,让积淀着传统文化精华的阳湖拳被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喜爱,或许是阳湖拳继承与发展虽艰难但踏实的路径。

(致谢:本文在课题调研过程中得到省体育局社体中心、武进体育以及常州阳湖拳协会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肖飞.阳湖拳[J].江苏地方志,2005(2):61.

[2] 郝心莲.中华武术实用百科[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1:6-7.

[3] 李荣,简波,齐莹等.论阳湖拳的吴文化特征[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2):48-53.

[4] 肖飞,李邢飞.阳湖拳[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7.

[5] 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上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3.

[6] 肖飞.阳湖拳:江苏唯一地方拳种[N].常州日报,2005-02-04.

[7] 李力研.野蛮的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432.

[8] 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上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0.

[9] 周清印.老艺人走了,把一身绝技和宝贝也带走了[N].新华每日电讯,2009-06-14.

[10]李春霞.论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传承中的运用[J].艺术百家2009,110(5):233-234.

[11]韩晗.期待原生态回归[J].民族论坛,2007(01):19-20.

[12]叶涛,吴存浩.民俗学导论[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213.

[13]徐伟军.武术的嬗变与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5): 684-686.

上一篇:“2012香港艺博会”豪华登场 下一篇:水墨属于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