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第三方废弃物治理和生态工业园

时间:2022-08-03 11:37:23

产业集聚、第三方废弃物治理和生态工业园

摘要:通过引入第三方废弃物治理市场,产业集群可在多方面克服市场机制的不足,实现资源减量化、产品的再利用和资源再循环。为了进一步将废弃物“零排放”目标贯彻到生态工业园区,最重要的是明晰产权,制定和完善各种严厉的环保法规,通过市场的作用,推进生态产业集群的建设。

关键词:生态工业园;产业集聚;第三方污染物治理;逆向物流;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F4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8)06―0096―05

一、废弃物排放与产权界定

任何生产过程都会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废弃物排放。如果这些排放行为直接影响了其他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福利水平和生产可能性,那么,我们说,该行为存在外部性。按照科斯的解释,当产权界定不清时,就会有外部性出现(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为了克服外部性,庇古开出的处方是引入国家干预。科斯的主张是将外部性内部化,或建立―个外部易市场。从循环经济的运作过程看(见图1),国家干预和市场的作用都不可少。在这一过程中,国家的作用是制定最小排污标准,审议企业提交的废弃物处理方案,在自然力净化范围内拍卖排污权证,执行环保法规,确保最终废弃物无害化。生产企业的职责是向政府提交废弃物处理方案,引入符合“最小排放”标准的生产技术,或购买排污权证,在权证许可范围内排放废弃物,或将废弃物业务外包于第三方。第三方治污企业从政府那里购买排污权证,从生产企业或政府那里承揽废弃物治理业务和工程,在权证许可范围内排放最终废弃物。

图1显示,在供应链的运作程序中,产品流的方向是从供应商制造商物流服务商零售顾客,现金从相反的方向注入和流动,顾客是供应链中唯一真正的现金流入点。逆向物流是正向供应链物流的逆运作,它保证了那些可重复利用的次、废品能够在合适的回收节点上得到再处理和再利用。相比之下,副产品和废弃物流的运动过程则要复杂得多。如果没有环境法规的约束,生产和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将直接排放于公共领地上,引发“公地悲剧”。环境法规的作用就是要对公共领地的产权边界进行界定,明确生产者和消费者到底有没有权利向公共领地排放废弃物。

通常,环境法规的制定是由政府或公共组织来承担的。如果政府以严厉的法规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向公共领地排放废弃物,那么,副产品和废弃物流将进入循环经济流程。通常,生产企业有三种可供选择的废弃物处理方案:(1)生产企业将尽可能采用符合“最小排放”标准的生产技术,并设置下游车间对不可避免的副产品进行再处理,实现资源再利用;(2)生产企业可将副产品处理业务外包于第三方治污企业进行处理;(3)生产企业也可以将废弃物排放于政府指定的公共地点,按规定缴纳排污费(类似于购买排污权证),由政府对废弃物进行统一处理。生产企业究竟采用上述三种方法中的哪一种,取决于它必需为之支付的成本比较。如果第三方治污企业在处理废弃物时具有较强的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经济,那么,生产企业将废弃物业务外包于第三方是合理的。如果政府对废弃物排放仅仅征收极少的排污费,那么,许多企业可能有动力将废弃物排放于公共地点。因此,为了确保污染物处理市场发育的成熟,最关键的是政府要制定和执行严厉的环保法规,并使之有效运行。

二、产业集聚与第三方废弃物治理

关于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学术界一直存在较多的争论。本节将证明,产业集聚对于资源减量化、产品再利用与资源再循环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环保法规的第三方废弃物治理市场对于污染物治理和产业集聚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常,产业集群可在如下一些方面实现资源减量化:(1)相近产业的厂商在同一地点生产相近的产品,在相近的生产条件下争夺同一市场,必将引导各厂商竞争性地节约资源、开发新的生产技术,用知识资源替代消耗性的物质资源,以降低生产成本;(2)产业集群内弹性专精的生产方式有利于生产企业对不确定性外部环境作出敏捷、及时的反应,清除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多余存货;(3)近年来,许多制造企业逐步把产品的涵义从单纯的有形产品扩展到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甚至将其委托给外部企业去执行,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灵活的组织模式正好适应了这种服务外包的趋势,服务外包特别有利于企业关注核心竞争力、节省资源和降低成本,并有利于第三方对企业的非核心活动进行专业化的集中式管理;(4)当产业集群沿着价值链朝上下游产业延伸时,其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常常是直接的面对面反应,这意味着库存和运输成本的节约;(5)从资源依赖的角度看,产业集群可以通过企业间的横向联系,实现各种资源优势互补,为企业提供一个资源与技术共享的合作平台;(6)集群内的共生企业共享各种集成化的基础设施和制度,可以减少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节约建设用地,为区内物流、信息流、服务流、人才流的运动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产业集聚对于产品的再利用和资源再循环也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大多数学者都同意产业集群在促进资源减量化方面所起的作用。但是,对于产业集聚与资源再循环、废弃物资源化的关系却很少有人留意。对于这一问题,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随着产业集群规模的壮大,集群内企业会发起制定产品的行业标准,这通常有利于产品各零部件之间的兼容,从而有利于产品的升级和循环使用(当产品过期或零部件损坏时,可通过更换零部件再投入使用)。技术标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设备需要组装,它可能涉及很多种零部件。同时,每一零部件又有许多厂商生产,每一个厂商、每一个地区都希望采用自己的技术标准作为行业标准,最终的市场结局可能是在全球每一个区域都各自执行本区域范围内的标准,或者由最强大的企业主导市场标准。产业集群在形成行业技术标准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因为处在同一区域内的企业更容易达成协议。以硅谷半导体工业的硅片标准为例:起初,大约有2000种各种型号的硅片为硅片商所用,这常常给客户在存货、计划、零部件更换方面造成很大的困扰,并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1970年,半导体设备和材料协会在硅谷成立,该协会大力推动零部件技术的标准化建设,虽然最初有一些厂商反对,但该协会所界定的一种型号为3英寸的硅线还是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到1975年,80%以上的硅片都符合这一标准。硅谷的技术标准化建设有力地推动了硅谷和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到1997年,硅谷企业的市值超过4500亿美元,一跃成为美国新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技术标准化使产品组装和零部件更换变得非常容易,并降低了零部件的存货成本。早期经销商可能需要为一种硅片配置大约2000种库存,而现在只用一种就够了。更重要的是,现在如果顾客的计算机某一零部件出了问题,购买一个标准件将其换掉就行了,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技术标准化已经成功地在供应

链的末端实现了产品的再利用,极大地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设想如果半导体厂商分散于世界各地,那么,半导体零部件技术标准的界定可能会面临着更大的难度,甚至是不可能的。

(2)特定行业集中于特定地区,便于运用逆向物流回收各种次、废品及包装物材料,并在回收环节的各个节点上对次、废品进行集中性再处理。在这一过程中,作为物流运作过程中的地点因素――仓库,发挥着特别的作用:作为存储地,仓库的作用是在适当的时间,按照适当的数量对货物进行准备,并接收发送过来的货物;作为转运地,其用途是在运输链上尽可能实现联合运输;作为分配地点,其作用是从不同地点将货物集中起来,或是将货物分散到各个具体的利用点;作为次废品和包装物的集结地点,其作用是接收各种次废品和包装物,然后将其运走;作为简单的加工和维修地点,许多专门化的仓库设置了末端环节的加工和装配功能,并兼有简单的维修功能。由于与正向物流共享了同一种设施,这个系统往往能以较低的成本对物料的回收过程进行运作。由于在仓库地点设置了加工和维修车间,许多次废品往往在靠近消费者的环节就可以被就地解决,而不必运回公司的生产地。如果有一些次废品和包装物确实需要运回公司,由于产业集群内聚集了这种行业的大多数生产者,因此,这种物流逆运作可能更容易实现联合的运输经济和规模运输经济。

(3)从治理模式看,行业集中于一地有利于企业将污染治理业务外包,形成专业化的第三方污染物治理市场。通常,产业集群内的第三方治污企业具有治理污染的专业化经济和规模经济。

假定环保法规规定,企业向外排放1单位X类型的废弃物必须向政府缴纳R数额的排污费。企业A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qA个单位的废弃物。如果A企业将废品向外直接排放,则必须缴纳排污费qAR。为免交排污费,企业A可设置一个下游车间对废弃物进行自处理。假定X废弃物处理的现有技术条件如图2中的MC和AC线所示。由于企业A的废品量为qA,因此,排污车间将在qA处生产。在qA产量条件下,废弃物处理总成本为CA,平均成本为CA/qA。假设1单位废品总是能产生1单位的环保产品,环保产品价格p由世界市场确定。于是,企业A获得的销售收入为qAP。计算可求得排污车间的利润为qAP-CA。由于qAR的存在,即使排污车间的利润为负,A企业仍将选择废弃物自处理。A企业选择废弃物自处理模式的条件是:R>CA/qA-p。

由图2可知,A企业的排污车间在qA点生产并没有达到最优状态,其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在产量q0处。为了使废弃物处理车间的生产达到最优化,摆在A企业面前的路有两条:一是向其它企业承揽废弃物处理的外包服务;二是将废弃物处理业务外包给专业化的第三方。这两种方案的经济学涵义是相同的,前者同样意味着市场上有一部分企业选择了第三方服务,只不过是A企业充当了其他企业的第三方。假定A企业采纳了第二种方案,将其全部废弃物处理业务以单位价格θ外包给第三方治污企业B。企业B采用与A企业相同的生产技术,它除了从A企业承揽业务外,还从其他企业承揽许多相同的业务。B企业的收入来源有两个:一是通过承揽废弃物处理业务获得承包费;二是将废弃物转换成环保产品,获得销售收入。短期内B企业会在产量q*B水平上生产,这时,B企业的短期收益曲线(SMR=p+θ*)与边际成本曲线相交于E。由于存在正利润,会有一些新进入者与企业B展开竞争,导致承包费下降,直到长期均衡点E。在E点,B企业的产量为q0,承包费为θ0,经济利润为零。给三方废弃物处理市场的长期均衡条件是LMR=MC=AC。与此相对应,A企业将废弃物业务外包于第三方的条件为:θ<CA/qA-p。

研究表明,如果政府征收的排污费低于平均成本与环保产品价格之差,则生产企业可能将废弃物排放到公共地点,交由政府管理。如果政府征收的排污费很大,它不得不对废弃物进行自处理。但是,如果第三方治污企业收取的承包费低于平均成本与环保产品价格之差,则生产企业将考虑将业务外包给第三方。如果承包费太高,它可能仍将对业务进行自处理。尽管生产企业可以自主选择三种废弃物处理模式,但是,在产业集群内,外包或第三方治污市场却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政府征收排污费的作用是要给企业一个可置信威胁,其目标并不在于征收费用总额的多少,因为政府收取排污费之后,仍旧要将废弃物处理掉。对于政府来说,最省事的办法就是:制定严厉的环境法规,征收极高的排污费,迫使企业自己解决问题或委托第三方。在高额排污费这一可置信威胁之下,企业会千方百计地逼近“零排放”目标。在市场分割和分散产业布局模式下,企业可能会考虑以自处理方式解决废弃物问题,因为单个企业的废弃物排放数量不足以支持废弃物专门化处理的临界规模条件。但是,在集群生产条件下,这一临界规模条件是不难实现的。反过来,由于产业集群内滋生了专业化的第三方治污市场,降低了生产的外部性成本,这又会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三、生态工业园的实际运作

理想状态下的循环经济,其上一产业环节所形成的除产品之外的剩余物,就是下一产业环节的一部分投入物。这个下一生产环节可以理解为第三方副产品治理企业。将所有这些生产环节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工业园区的生态链。从生态链的全过程看,由这种生产模式所支持的生产过程是资源的完全利用,从污染的角度看这就是零排放。

尽管产业集群在实施循环经济3R原则方面具有诸多优势,但传统的产业集群却不能自动实现废弃物“零排放”目标。而生态园区中由第三方服务商所组成的生态链尽管形式优美、设计科学,却看不到竞争的活力和规模经济的正反馈效应。一种理想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将产业集群与第三方治污市场结合在一起,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以产业集群和第三方治污市场作为推动力的生态工业园区,在园区内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产业巨流,最终实现经济的快速成长和废弃物“零排放”目标。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第一要点是制定、完善和严格执行各种环保法规,明确规定生产企业有没有权利向外排放废弃物,给企业一个可置信的威胁。在这一可置信威胁之下,企业通常会千方百计地引入低物质消耗、高技术含量的生产方法,减少生产过程中除产品之外的剩余物(资源减量化)。为了进一

步消除最终废弃物,它还会设立变废为宝的下游车间专门处理那些不可避免的废弃物源,或将业务外包给第三方进行处理。由于任何企业都没有权利向外排放废弃物,因此,总是会催生一些成本更低的利用或排除废弃物的最好方法。最终,第三方治污市场将在废弃物处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卡伦堡生态工业园为严格的环境法规和市场催生循环经济产业链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例证。在过去的20多年中,卡伦堡并没有一个关于生态产业园的总体规划和设计,但在严厉规则的限制和市场推动下,卡伦堡的企业一直都在寻找最有效的原料替代物以减少生产成本和环境成本,这样,就形成了今天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

建设生态工业园的第二要点是推动产业集群建设。只要有严厉的环境法规和强有力的执法机关,市场就会自动生成各种资源回收与再利用、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等节点企业。然而,在分散生产条件下,由于生产过程所产生的某一类副产物的数量过少,从而不足以支持副产物再利用所要求的最起码的规模经济,因而,市场将无法催生最有效的污染治理方式。而在集群生产条件下,常常能够满足以最低成本处理废弃物所要求的临界规模经济条件,这非常有利于第三方废弃物处理公司对各种副产品进行分类的专门化处理。有人可能会认为,当地方政府在推动园区产业集群建设时,一定要有意识地对治污企业进行大量的直接投资。其实没有这种必要。第三方治污市场的形成是一个自发滋生的过程。当政府制定了严厉的环境法规,给予了一个切实的可置信威胁之后,一些企业会有将治污业务外包的愿望,而潜在的第三方进入者一旦发现这样的机会,就会争先恐后地进入这一市场。当然,政府通过制定一些合理的法规对这个市场的规则进行保护和提供一些初始融资还是可以的,但政府没有必要直接进行投资。一旦在产业集群和第三方治污市场之间建立了良性的促进机制之后,生态工业园区的经济就会快速地向前发展,同时又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第三要点是逐步实现生产过程和交易过程的标准化、数字化和电子化,逐步建立由客户需求驱动的生产系统。这实际上就是要将供应链和精益管理的思想引入生产系统,将EDI技术引入供应链。实施精益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维持生产系统全过程合理的最小库存,既不出现因零部件供应不及时而导致的生产中断,也不发生产品积压和库存过剩,力求达到供应链全过程的总成本最低。为了保证供应链和逆向物流链顺畅运转,有必要将现代电子技术引入到供应链的全过程和逆向物流链的运作过程之中。精益生产的三个关键原则是:发生错误时自动暂停流水线、拉式系统和工作负荷平衡。这些原则与拉式供应链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两者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生产过程的无缝衔接和消灭所有的浪费。通过引入现代电子技术可以使这些过程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将精益管理和供应链技术引人工业园和产业集群,园区企业就可以通过第三方物流和业务外包与供应链全过程对接在一起,并通过EDI技术整合到全球生产系统的一体化结构之中。这既可以使园区集群最大化地获得规模经济、整合运输经济和专业化经济的效果,又能发挥好污染治理外包、逆向物流通道和回收市场等多种治理方式的循环经济作用,使经济接近“零排放”目标。

四、结论

“两型”社会建设与循环经济的终极目标就是要“绝对地消灭浪费,绝对消灭污染,实现经济稳定快速成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具体地体现了“两型”社会试验的这一目标。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要实现这样一种理想的经济目标,必须同时发挥好政府、生产企业和第三方服务机构三种力量的作用。目前,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的资源依赖型工业向以节约资源为主的新型工业转变的关键历史时期。由产业集群和第三方废弃物治理市场所推动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在这一产业转变和循环经济运行过程中发挥的核心作用是,让更多的同类厂商聚集在同一地点展开近距离竞争,培育第三方治污市场,使市场机制发育得更加充分,让市场功能发挥得更加完全。政府没有必要对经济过程实施全面、直接的干预,它主要是制定和执行各种严厉的环保法规,给潜在的污染者提供一个可置信的威胁。在这一可置信威胁之下,通过产业集群与第三方治污市场的良互作用,经济将最终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

上一篇:中国家族企业的交易成本 下一篇:制造企业库存多因素分类矩阵管理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