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2-08-03 04:33:57

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

语感,是指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和吸收过程的高效浓缩。语感的培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在语文学科开展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语文素质的提高,源于学生对语感的不断积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谈几点培养学生语感的做法和体会。

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的形式有很多,包括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默读、齐读及分角色朗读等。朗读作为多种感官参与、以声释义的综合训练形式,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途径。

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体会语感 能够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都是精挑细选的优秀作品,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体会到行文节奏的抑扬顿挫,从而领略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例如:在教学《小镇的早晨》一课时,笔者先出示小镇的插图,接着开始绘声绘色地朗读,读到“不知什么时候,河埠头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小船”时,语速加快;读到“走在大街上,仿佛置身在欢腾的旋涡之中”这一比喻句时,语速放慢,给学生们时间来感受欢腾的感觉;当读到“莴笋、韭菜、芹菜还带着晶莹的露珠;盆里的鱼虾又蹦又跳,溅出许多水花;笼子里的鸡鸭时而伸长脖子叫着,时而望着往来的行人……”这组排比句时,语速又逐渐加快,同时,脸上露出惊喜状。学生们听后如同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展自身的语感 语文教育专家朱作仁教授曾说:“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剖析;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例如:在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时,笔者先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体会诗歌的意境,并联系自己以前旅行时的经历加以想象,眼前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一幅幅美景,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很快就能体会出来,进而在读整篇诗歌时,很快就能读出高低升降、轻重缓急的变化。读完,笔者让学生们交流自己读后的感受时,学生们纷纷表示:体会到翠竹是那样的坚强,狂风折不断,暴雨浇不烂,它们总是那样挺拔;果园里挨挨挤挤的,成熟的果实挂满了枝头,似乎压弯了果树的腰;通过“丰收”一词,看到了成熟的柿子、橘子、葡萄等水果,看到了忙碌着的果农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从“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可以体会到要用心去观察周围事物;等等。由此,学生们通过充分地阅读和多次感受文本,明显增强了直觉感知语言的能力,从而在长期的朗读训练中发展了语感。

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适当地进行对话诉说来丰富语感 阅读是语感提高的基础,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有意无意地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大量的阅读,总会让学生提高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和领悟能力。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选取相应书籍进行广泛阅读,从中揣摩和品味语言文字的特点,感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奇妙,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围绕某一中心点进行适当的对话诉说。我们知道,《水浒传》是五年级学生的必读书目。在教《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前,笔者已要求学生把《水浒传》中故事了然于胸,学生们对梁山好汉劫富济贫、伸张正义的行为很感兴趣。课堂上,笔者让学生对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诉说,一个学生说完后,另一个学生马上接着说,也可以驳斥前面学生的说法,总之,尽量不要停下来,而要多说、快说、不断地说。这时候,语感就体现在大脑对语言文字的快速反应上。课后,笔者又让学生设立一个水浒故事擂台赛,你来一段《武松打虎》,我来一段《杨志卖刀》,他来一段《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学生们个个都讲得绘声绘色,笔者看在眼里,感到很欣慰。通过对人物特点的诉说和故事的讲述,学生的语感极大地丰富了。

在“品”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点”是文本中最精华的部分,每个词和每句话都能表情达意,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具有积累的价值。因此,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些语感点,引导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感受教材中的“语感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心等感觉器官来反复品读文本教材,这也是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一文时,文中有这样一句――“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对此,笔者先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反复阅读,理解感悟,再让学生边读边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头脑中逐步汇聚成这样一幅画面――黄河滚滚、浊浪排空、万马奔腾,令人胆战心惊。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品味”――就是在这样湍急的黄河上,有一只小小的羊皮筏子在贴着水面漂流;就是这羊皮筏子上的艄公,靠着那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面对险恶的风浪,身系乘客的安全,专心致志地撑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战胜了惊涛骇浪。这就产生了“艄公是黄河的主人”的感受,引领学生认真品味感悟,并想象这样的意境,从而领会作者对艄公敬仰与赞颂的思想感情。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写景的课文,语言都很优美。因此,在进行写景课文教学时,笔者会让学生们充分地品读感悟,品味出真情实感。

例如:在《九寨沟》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呢。”笔者在课堂教学时就把这段话出示在多媒体上,并将最后一句改为:“因此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然后引导学生品读,比较跟课文中的句子有什么不同,哪一句读起来更有味?学生们都说课文中的句子读起来要有味些。接着又问为什么?学生们领悟到:“因此”一词虽然说出了“五花海、五彩池”得名的原因,也算对,但是“难怪”一词却给人恍然大悟的感觉;“呢”放在这一句后面还有表示肯定的意思,这句话连起来给人以深切的感觉。于是笔者让学生们再次以亲切、恍然大悟的语气朗读,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美丽。笔者最后总结:“读书就应该这样字斟句酌,才能品出其中的滋味,形成积累,感受语言的魅力。”

在“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情景的创设,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想象,参与感知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发展语感。

例如:在教学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画面――“水天相接、永世不绝长江水,江上沙鸥点点,江边杨柳依依,旁边有一座美丽的黄鹤楼。”当学生们被画面上优美的景色陶醉时,教师可以娓娓道来:“暮春三月的一天,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友人登上了船,小船随着江风渐渐飘远,消失在长江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这样,学生们就很容易被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所感染,也就自然而然地把握了这首诗的基调和全诗的内容,学生们对诗意的感悟就会更加准确,再加上浓郁的语感情境,更有利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去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

又如:在教学古诗《望洞庭》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画面――“八百洞庭,烟波浩淼。截断吴楚,气象宏放。”当学生们被画面上的景色深深吸引时,笔者可以引导学生们品味:清朗皎洁的月光洒下千里洞庭,与沉静秀美、景人的洞庭交相辉映、宁静和谐。千顷碧水犹如一面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迷迷蒙蒙。诗人放眼望去,洞庭湖中美丽的君山,如同一个白色银盘里面点缀着一枚美丽的青螺。诗人由此完成了画面的结构与色彩的调和,使全篇通体灵光,神性毕现,奇丽中显示出诗人的雄豪之气。

结束Z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以上几种培养语感的途径进行有机结合,并通过反复训练,增强学生们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在阅读中更为准确、快速、敏锐地找到并抓住文章的关键词,理解文章的主旨,进而走近作者,感悟到作者的心声。这就是所谓的“得意者越于浮言,悟理者超于文字”。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华士实验小学)

上一篇:地方培养的实施案例 下一篇:母语负迁移在初学英语中的影响及其纠正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