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高一学生上好“高台阶”

时间:2022-08-03 03:54:01

如何帮助高一学生上好“高台阶”

高中物理难学,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初高中物理衔接中出现了“高台阶”。学生刚刚步入高中对一切还不适应,若不及时地扶着他们上好台阶,就会使他们过早地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跨过“高台阶”,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在高一教学中,我试图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学生,教学循序渐进,做好铺垫过渡工作

1.放慢起始教学进度,以便学生适应高中教学

开始学习高中物理学生还不适应,注意放慢进度,帮助学生熟悉高中物理教与学的方法,减少他们的畏惧心理。在《相互作用》一章的教学中,“物体的受力分析”是含在几节教材之中的,没有自成一节。我们考虑到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不强,于是安排了两节“物体的受力分析”,让学生系统地学习“物体的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方法。

2.分散教学难点,便于学生掌握,接受新概念

在讲“加速度”概念时,我们只讲直线运动情况,这样做虽然学生对速度变化的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的矢量关系不能全面的认识,但却大大降低了难度,分散了难点,学生易于接受。

3.重视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度

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在讲《力的分解》时,将一个力按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学生很难明白一个力能在哪些方向上产生实际作用效果。因此我找来细线、铅笔和重物,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亲身感受细线和铅笔对手的作用力,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重物的重力产生了哪两个作用效果,知道了重物的重力如何进行分解。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析其它情况力的实际作用效果,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4.设置阶梯式习题,逐步突破难点

为了突破难点,降低教材中的“台阶”, 按照学生思维编一些阶梯式习题,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如,在讲接触面间的正压力时:先让学生思考: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它对桌面的正压力与重力有什么关系?再思考若给物体加一个竖直向上的力、竖直向下的力,它对桌面的正压力还等于重力吗?然后思考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的正压力是不是也等于重力?有利于学生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地掌握知识,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5.设置障碍,打破学生的定向思维

学生习惯于套公式型的定向思维,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一节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一道题目让学生去上当。例如,汽车速度在12米/秒时关闭发动机,在阻力作用下汽车的加速度为2米/秒2,经8秒钟后汽车前进的距离是多少?不少学生死套公式,结果得出错误答案X=32米。其实汽车的运动时间根本没有8秒,而是6秒钟就停了,所以t是不能用8秒代入的。由此训练学生多因素,全面地考虑问题从而扭转他们的定向思维习惯,逐步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二、高中物理教学要适时、适当地复习初中知识

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从未知到已知,将旧知纳入新知而逐步演化提高的过程。在讲力的表示时,初中力的表示方法是“力的图示”,而高中更多的是用“力的示意图”。因此我先复习初中所学的“力的图示”,在此基础上再讲“力的示意图”,最后又强调二者的区别,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带动高中新知识点的学习,学生易于接受。

三、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和“整体法”。当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且不涉及系统内力的问题时,用“整体法”解答比用“隔离法”简便。

四、及时补充一些相应的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是学好物理的工具,初中物理用到的数学主要是代数运算和少量的几何常识。而高中物理中要用到很多数学知识,如: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三角函数知识;运动学中的二次方程以及根的合理性判断、“斜率”、极限、弧度等。高一的学生还没有学到,这会给物理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教学中及时补充一些数学知识,扫除物理教学中的障碍。同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也会提高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提倡“题后小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做题目经常不理解题意就死套公式,这是缺乏分析问题能力的表现。针对这个问题提倡学生进行“题后小结”,开始要求学生在作业本右边适当的地方,写解题体会,心得,三言两语即可,并不要求成文。坚持一段时间后,进一步要求:对题目的某些条件进行变换,进一步分析研究题目的结果,使得他们通过解一题,学会举一反三,从而达到弄懂一类题目的目的。

六、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多鼓励表扬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这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尤其重要。另外,教学要求必须切实可行,难度上不能随意拔高,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真正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高中新生在物理学习上的特点和现实困难,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生施教”, 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上好由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一台阶。

(作者单位:714400陕西省柞水县柞水中学)

上一篇: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施工工艺 下一篇:高考地理答题诀窍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