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业流动问题综述

时间:2022-08-03 02:04:30

高校教师职业流动问题综述

摘要:综观高校教师流动的研究成果,学界从不同角度对高校教师流动进行研究,分析高校教师职业流动的内外部因素,考察高校教师流动意愿和流动倾向,有助于全面合理地构建大学教师流动机制,促进学术繁荣和科学发展。

关键词:高校教师;流动;影响因素;流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019-02

引言

高校教师的流动问题是一个历史问题,阿特巴赫曾说,高校教师的流动不仅不新鲜,而且有相当长的时间。在2000―2004年,我国大学间及大学与外界间的大学教师流动人数占大学教师总人数的40.6%,这个比例远远高于同时期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平均水平。2000年高校师资改革之后,我国高校师资流动情形越来越频繁。[1]流动率的持续走高,带来的是大学教师的无序流动,给高等教育事业带来挑战,大学教师流动机制尚不健全,问题重重。所以,确保高校师资的合理流动,亟需建立合理的大学教师流动机制,保障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从根本上了解高校教师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流动的原因及其背后隐藏的教育体制问题,建立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流动机制,促进大学教师的合理流动。

一、高校教师流动:内涵与流动类型

1.内涵。高校教师,是分布在各级各类高校中,或以学术为业或以教学为业的学术型人才,这些人的流动即高校教师流动,其流动范围主要集中在高校、研究所以及与高校有合作项目的企事业单位,甚至国外。李友芝、齐子萍认为大学教师流动是指大学教师发生岗位转移的现象,许@把教师在地理空间的流动归属于教师流动,毕正宇认为教师流动指教师改校甚至改行,王焕轶认为大学教师的自由流动特指改变其隶属关系的流动行为。肖玮玮则提出,教师流动主要指教师流出意向,教师个人想要离开目前所在学校与组织及另外寻找其他学校或工作机会的倾向程度。[2]

2.流动类型。学者对高校教师流动类型的研究,根据不同的标准或视角,划分出了不同流动类型。王宁将大学教师流动类型分为纵向流动和横向流动,纵向流动为大学教师在职务晋升中的流动,横向流动为大学教师在校际间的流动。[3]陈金江根据学术性的标准,将大学教师流动划分为学术型流动和非学术型流动。[4]乐国林以流动前后工作地点的变化,分为校内横向流动、校际横向流动和趋洋流动;以行业系统为流动参照点,分为高教系统内流动和跨系统流动;以流动人员流动前后岗位的变动,分为在岗横向流动和离岗横向流动。[5]白维维在关于高校教师流动政策问题的研究中,对美国教师流动进行了分类,为有序流动和无序流动、双向流动和单向流动、向上流动和向下流动。[6]刘进根据流动原因,将高校教师的流动分为结构性迁徙和制度性迁徙。因种族、信仰和战乱等原因及区域性的战争或民族冲突导致的大规模流动为结构性迁徙;因教育、经济等社会、区域发展程度的不同对教师的吸引,而形成的有规律流动为制度性迁徙。[7]刘进在另一项实证研究中,提出中国研究型大学教师流动的六种主要类型:从海外回国任教、从企业流向大学、兼职教授、“家属”模式、“猎头”公司、“以才引才”模式。[8]周险峰按照教师流动的发起者分为行政主导型流动和自主型流动,按照教师流动的方向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按照教师流动的范围分为系统内流动和系统外流动,按照教师流动的结果分为合理流动和不合理流动。[9]

二、相关研究视角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从政策层面放宽人才流动的限制,高校教师流动越来越平常和频繁,对高校教师流动的研究也逐渐多了起来。研究者的关注点的差异决定了对研究这一问题的理论视角的变化。

王勇明以管理学视角从高校教师的需要入手,以教师流动为切入点,通过职业、薪酬、环境等激励性因素的激励有效性,与满足教师需求的作用机理分析,揭示了教师激励的一般规律,探寻了持续激励教师的有效模式。龚波从组织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大学教师流动在微观层面的流动机制。李军2006年的一项研究运用人力资本产权理论论述了高校教师流动问题。人力资本理论和成本收益理论都是以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高校教师流动的价值所在。郑春林以心理学视角对大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进行了调查研究。这一视角基于心理学理论分析了高校教师流动的原因,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美国的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为高校教师流动的原因作了有利的解释。

这些视角无一例外地论证了高校教师流动的必要性,只有保证高等教育机构内部及其与社会之间的合理流动,才能保证高校教师的新鲜血液,繁荣学术队伍。

三、高校教师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高校教师的职业流动,有何因素导致了高校教师的流动?是外在环境的变化还是教师内在的精神追求?

在高校教师的国际化流动中,性别是影响教师流动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阻碍女教师的流动。[10]工作年限和所属学科领域对高校教师都存在着影响,新教师和人文社会学科的教师更易流动。[11]有研究发现,近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薪酬是影响流动的因素。[12]

李志锋认为影响教师职业流动既有外部因素(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推行、教师评价制度缺陷、各学校发展存在差异、学术竞争力不强);又有内在因素(学术职业的本质属性要求自由流动、教师对物质生活和良好生活坏境的追求和对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13]曹雨平发现,就教师流动原因而言,84%的人并不把经济收入作为流动首要因素,而更在乎科研环境、学术氛围和发展空间等柔性因素。[14]由于工资待遇在地区、学校及其他单位之间存在差异和人自身的“公平感”,导致高校教师频繁流动。[15]由由分析了影响教师流动的三大类微观因素(教师个体特征、工作特征、个体与工作匹配特征),并构建大学教师管理体系。[16]王勇明指出“自我发展”、“福利待遇”和“地域、空间”三者的比例分别占50%、19.08%、17.07%,证明了教师的自我发展对教师职业流动有重要影响。[17]谷志远认为人口统计学特征、个性特征、工作满意度对大学教师职业流动倾向有显著影响,学校声望、工作压力等对大学教师流动倾向的影响并不显著。[18]刘进指出,全球化加剧了大学教师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学术资本主义的兴起使教学和研究分离的趋势加剧,这也导致了教师流动性大幅增加。[19]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多样化解决的探索 下一篇:曾国藩缘何弃用王]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