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对文化的认知综述

时间:2022-09-01 06:10:59

高校生对文化的认知综述

作者:阳辉 李燕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造成的冲击

大众文化的传播淡化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所谓大众文化,一般指的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按照商品市场规律运作,面向普通大众,旨在使大众获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态[1]。大众文化具有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和大众媒介性等特点,相对于传统文化而言,缺乏深层次的内涵,仅仅以满足感性愉悦需要为目的。大众文化的大众媒介性使得其传播需通过各种媒介才能被普通大众接受。新媒体的出现扩大了这种传播的范围,加速了传播的速度。大众文化的通俗性、流行性和娱乐性,使得大学生更加愿意接受,而不愿意花费精力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使得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被淡化了。《中国教育在线》关于大学生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显示,50%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失去兴趣,20%的大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20%是中间派,仅有10%的大学生以我们的传统文化为自豪[2]。西方文化的传播对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造成冲击经过近现代的发展,西方文化有很多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但西方文化的核心依然是推行其民主价值观,宣传价值观念的“普世性”,希望造就以西方文化为核心的精神世界。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化不断涌入中国,新媒体技术出现以后,通过网络平台,大量西方文化基本上不受限制地在中国传播。由于近代中国的衰弱,国人对西方先进文化有一种盲目的崇拜。虽然今天中国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对西方文化的学习惯性依然存在。大学生由于缺乏对社会的充分认识,对现今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的认识过于简单,从而认为西方文化更具有先进性和代表性。《华夏时报》曾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对传统文化了解的占60%,能完整背出古诗词或正确回答出诗词作者的占45%;认为传统文化有用的占20%,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占30%,而认为学习英语是绝对有用的占97%。在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调查中,75%以上的大学生认为诸如中秋、端午等节日重要,但也认为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同等重要[3]。这一状况若得不到改观,就有可能最终导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抛弃。高校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校承担着对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责任,对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有重要的影响。部分高校以实用技能和学术研究能力培养为主线,而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教育部公布的2010年普通高校数量和构成中,中国从事普通高等教育的学校共计2305所,其中理、工、农、医类院校1083所,占46.98%;综合类大学547所,占23.73%;体、艺、民族院校127所,占5.51%;师范、语文、财经、政法类文科类院校548所,占23.77%。从这个数据的结构可以看出,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更加侧重于工程应用类学科的发展,而对人文学科的发展重视程度不够。由于经济驱动,高等教育中应用学科能在短时间内产生经济效益,因而更为教育管理者所重视。在对待新媒体的态度上,高校强调其实用性,侧重于其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的辅助作用,而人文素质的塑造基本上只能通过学生自学成才,更不用说利用新媒体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学科建设。众多院校只开设了一些选修性质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对学生没有硬性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决定是否学习相关知识,这导致大学生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新媒体环境中对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认知能力的重构

利用新媒体,在大学生中大力进行传统文化重建虽然大众文化的传播使得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能力淡化,但是不可否认,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力一直存在。当代大学生强调个性的张扬,以自己为中心,但是敬老爱幼、乐善好施、见义勇为等优良传统在大学生身上并不鲜见。新媒体环境下的大众文化传播并没有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变异或者消亡,只是缺乏一个传统文化的重建过程。传统文化符号的重建和表达,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新媒体的快捷性和包容性,采用一些欢快、简洁的方式,能够让大学生乐于接受,并从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渲染,从而最终使他们主动地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学习,强化自身的传统文化认知能力。通过新媒体环境,可以搭建传统文化传播的平台,营造一种强烈的传统文化氛围。新媒体环境给传统文化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方式,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从枯燥的文字中剥离出来,采用多媒体的方式,使形式多样化。如近年来,在中国传统节日到来的时候,就会有很多关于节日主题的网站出现,丰富了节日的形式和内容。此外,诸如中国结、唐装、书法等都包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被广大大学生所接受。在新媒体环境中,用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引领大学生的认知西方文化的涌入给当代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认知造成了冲击。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有着极强的感染力。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国文化也相应地和现状结合起来,并且焕发出了新活力,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当代的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好感程度较高,是由于西方文化的核心是将个人的价值进行放大,凸显人的主体性作用。在以人为本这一点上,中西文化差异不大,只不过中国文化更加强调平和、中庸,将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作为个人价值观的主要部分。在抵御西方文化侵蚀的过程中,中国利用三十年的时间,成就了今天国家的强大,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一种表现。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国大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持,让他们自觉地承担起了苦难兴邦的重任。奥运火炬境外传递遭受干扰的事件,使中国的大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客观地获得各种信息,对西方文化的本质进行了一次彻底的认识。新媒体环境下,通过开放的理念、正确的引导和大力的文化宣传,能够让大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从而自觉地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知和继承。利用新媒体,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构建认知平台作为教育机构,高校承担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播功能。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校园文化对其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塑造有重要影响。高校教育者要认识到,高素质的人才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丰富,而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能够给大学生最直接的感知,也能够使之快速接受。当然,现在很多高校都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课程,但大学生还是面临一个被动接受的困境。如何突破这种困境,新媒体平台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新媒体环境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其软硬件都很成熟,完全可以在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结合中发挥重要作用。手机和网络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递高速、及时,通过校园网络、3G和wifi技术,可将传统文化的知识和信息普遍传播。在某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时间节点或节日,将优秀传统文化及时展现在大学生面前,可有效加深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同时,利用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搭建一个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以及学生和社会的多媒体平台,让学生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辩论和探讨。通过创造一个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表现方式进行参与,从而让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广泛的接受和认知。

结语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继承既有推动作用,也有不利的一面。但新媒体的应用对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能力培养的积极因素远大于消极因素,重构大学生认知能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意义重大。合理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将能创造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新天地。

上一篇:当代化进程与文化的架空透析 下一篇:创新国内文化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