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沙障治沙造林技术研究

时间:2022-08-03 08:54:31

生物沙障治沙造林技术研究

摘 要:克什克腾旗沙化土地面积622617万m2,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30.1%,为改变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趋势,对流动沙丘采用生物沙障复合式造林技术,使其尽快恢复植被,起到固定沙丘的目的。生物沙障复合式造林技术适用于流动和半固定沙地的治理,试验区风蚀现象减弱、沙丘移动明显减缓,土地沙化得到控制,植被恢复迅速,生态恶化出现逆转,取得了一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生物沙障复合式造林技术;固定沙地;效益

中图分类号:S793.9 文献标识码:A

1 克什克腾旗概况

克什克腾旗位于N42°23′~44°15′,E116°21′~118°26′之间,总面积20673km2。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季漫长,夏季短促。年平均气温-2~5℃,无霜期60~120d,年降水量250~590mm,年蒸发量为1500~1900mm。植被由西向东依次为高原草原区、中部中山山地森林区、东部熔岩台地农作物区、西北及沿西拉沐伦河沿岸为广大沙地和流动、半固定沙丘。由于植被从西到东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形成的土壤类型也有一定的差异,主要有栗钙土、黑钙土、沙壤土和风沙土。

2 克什克腾旗沙地现状

克什克腾旗位于浑善达克沙地东缘,全旗沙化土地面积622617万m2,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30.1%,占全市沙化土地面积的32.5%,居全市各旗县区沙化土地面积之首。其中流动沙地9111万m2、半固定沙地86509万m2、固定沙地526669万m2、沙化耕地327万m2。

由于气候的连年干旱加之人为不合理利用因素,致使该地区荒漠化日趋严重,植被稀疏低矮,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牧场草种低劣,产草量低,载畜量日趋降低;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区域经济发展滞后,群众致富举步维艰,影响全旗环境、经济、社会协调、持续、稳定地发展。

3 项目实施目的

全旗土地沙化程度指数17.72,比全市平均水平10.00高出了7.72,居全市第2位。为改变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趋势,本着治理、保护与利用并重,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统一规划、统一管护、分户经营”的原则,“带、网、片、乔、灌、草”相结合,对流动沙丘采用生物沙障复合式造林技术使其尽快恢复植被,起到固定沙丘的目的。

克什克腾旗林业局抽调相关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几年试验研究,增加了乔灌混交、针阔混交的比例。为生物沙障复合造林营建的科学性、先进性、新颖性打下坚实的基础,充分发挥了生物沙障复合造林多功能防护林体系的作用。

4 技术措施

4.1 规划措施

在生物沙障复合造林技术研究中,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恢复、治理与利用相结合,在流动沙地设置沙障采取4m×4m规格的网格,半固定沙地采用4m×6m或4m×8m规格的网格,垂直于主害风方向的带间距为4m。沙障树种为沙地榆、柠条、黄柳等,网眼内栽植云杉、樟子松、油松、柞树等适应沙地的乔木树种和山杏、沙棘、枸杞等经济树种,栽植株行距为2m×4m或4m×4m,造林选用Ⅰ级实生苗或容器苗。

4.2 种苗措施

在充分利用优良乡土树种资源的基础上,加大新树种的引进、驯化和造林力度,以保证人工群落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在种苗使用上,坚持从源头抓起,重点抓好种苗生产与工程项目区用苗的有效衔接;不断加大针叶树容器苗的使用强度,为项目区提供充足的良种壮苗。

4.3 造林措施

大力调整林业结构,深化造林机制改革。在林种、树种结构调整上,大力营造针阔混交和乔灌混交林。在栽植过程中,应用座水返渗节水造林、覆膜造林和容器苗造林等先进林业适用技术。

5 效益分析

5.1 生态效益

通过工程建设,项目区内森林覆被率、植被盖度和生物量明显增加。据调查,项目区内林草覆盖率由原来的9%提高到25%;植物种类明显增加,原来的退化代表植物沙米、沙篷、百里香等被禾本科、菊科、豆科植物所代替。植物种群由低劣类型向高层类型演替。

在项目区内,野生动物进一步繁育,如野鸡、沙鸡、鹌鹑等数量明显增加。同时,工程建设有效控制了风蚀沙化的速度,使流动沙丘得到快速固定,生态效益非常显著。

5.2 经济效益

5.2.1 牧草增产价值估算

生物沙障复合造林体系建成后,可保护牧场800.4万m2。近几年,由于封育,使牧草得到了修养生息之机,每平方米年产干草可达0.142kg,是对照区的5倍,每平方米年增加干草量为0.114kg,干草单价为0.5元/kg。年牧草增加价值为45.6万元。

总增产干草量=总面积×每平方米增产;

总增产干草量=800.4万m2×0.114kg/m2=91.2万kg;

总增加价值=总增产干草量×干草单价;

总增加价值=91.2万kg×0.5元/kg=45.6万元。

5.2.2 木材价值估算

复合造林乔木林40a达到工艺成熟,通过产材计算,木材总价值可达到772.7万元。

每立方米产木材=每立方米株数×蓄积= 0.063×0.0743= 0.00468m3;

总产木材=总平方米数×每平方米产木材

= 300.15×0.00468m3= 1.40497万m3;

总价值=每米木材单价×总产小径材量

= 550元/m3×1.40497万m3= 772.7万元。

固碳、制氧及转化太阳能的价值,增加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未做计算。事实上,生态效益具有间接性、隐蔽性、自发性和公益性,在市场中无法进行交易,成为人人都可以利用的公益效益。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等方面的价值是立木经济价值的13倍。

5.3 社会效益

生物沙障复合造林项目的实施,为京津地区建立了高稳定性的绿色生态屏障,通过工程生态经济效益的推动,极大地调动了全旗农牧民的造林积极性,为全旗生态建设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6 结论

通过几年的实施,在全旗13个项目区共完成复合造林300.15万m2,设置生物沙障76万延长米。试验证明复合造林适用于流动和半固定沙地的治理,试验区风蚀现象减弱、沙丘移动明显减缓,土地沙化得到控制,植被恢复迅速,生态恶化出现逆转。它不仅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显著,更具有长、中、短期经济效益相结合的特点,集带、网、片于一体,乔灌、针阔混交的复合式造林格局,是一种近自然的治理模式。

该造林技术克服了单一生物结构的脆弱弊端,在流动、半固定沙地能够尽快成型,形成乔-灌-草自然多元结构,且生物多样,极具抗逆(抗寒、抗旱、抗风蚀)性。

总之,生物沙障复合造林治沙技术研究工作完成了预定的试验示范内容,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农牧民收入稳定增加,为京津地区建起了绿色生态屏障。

作者简介:于凤龙(1971-),男,汉族,内蒙古赤峰市人,任职于克什克腾旗林业局。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规划和指导实施。

上一篇:基于造林密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分析造林密度的... 下一篇:环湖地区森林防火现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