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大学生科学消费

时间:2022-08-02 11:32:27

引导大学生科学消费

提要 大学生消费群体存在着炫耀消费、攀比消费、盲目消费、超前消费、消费“洋化”等不良消费倾向。高校要以消费教育引导大学生科学消费。消费教育的内容要全面,消费教育的方式要多样化,要多渠道地积极帮助大学生缓解其消极的消费情绪,塑造良好的校园消费文化,以帮助大学生抵御消费主义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消费教育;大学生;科学消费;不良消费倾向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大学生消费群体存在着诸多不良的消费倾向,而消费教育缺位是这些不良倾向产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以消费教育引导大学生科学消费,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一、大学生消费群体的消费特点

(一)总体消费水平偏高,两极分化倾向明显。《2004年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大学生年平均消费至少在1万元以上,而同期我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也只有9,422元。对武汉市高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中,58%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总体消费水平偏高,52.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校消费水平比家里人的消费水平高,68.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消费水平与同学比差不多。家庭人均月收入水平低的大学生也出现了消费偏高的情况。有调查显示,17%的学生在300元以下的基本生活保障线上艰难地维持学业,9%的同学月消费达到1,500元以上,尽情享受,随意消费。300元以下和1,500元以上的消费差距足以说明大学生之间消费水平两极分化倾向明显。

(二)消费结构不合理。一是饮食消费偏低。按中国一般城市的平均物价水平,学生每月的净饮食消费应在300元左右。但有调查显示,83.7%的同学饮食费用却在300元以下。有的女生为了成为“骨感美人”而控制饮食,也有不少学生选择廉价的饭菜是为了将那些省下的伙食费去玩网络游戏;二是人情消费多,恋爱支出过度。大学生们过生日、得奖学金、入党,请客吃饭是常事。办过生日或奖学金宴请消费的占被调查人数的24.3%,每场宴会平均消费200元~350元,足够一个普通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48.7%的在校大学生谈恋爱,约会时用餐、送恋爱对象玫瑰等礼物,都要花钱,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的恋爱支出为100~200元,最少的也有50元,最高的甚至达到500元;三是整容、手机、上网、看电影、旅游、健身这类时尚性、娱乐性的消费较多。有的播音专业女生的整容费用就达数万元。有手机的大学生很多,有电脑的大学生也不少,但80%以上大学生的电脑是在做与学习无关的事。

(三)消费行为聚群倾向明显。57.9%的学生认为“社会”对自己的日常消费最具有影响力,81.8%的学生认为周围同学对自己的消费行为有影响。大众传媒不断翻新的花招,商家火热煽情的促销与铺天盖地的广告,刺激了大学生的消费欲望。在从众、暗示和舆论的影响下,大学生消费行为产生了“聚群效应”和“消费潮汐现象”,一个新产品、新品牌在大学生消费市场会在某一个节点呈现突然的高峰,“手机热”、“染发热”、“网游热”、“考证热”便是典型的表现。

二、大学生消费群体的不良消费倾向及其影响因素

尽管大学生消费群体的消费主流是比较现实、比较理性的,但其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不良消费倾向。

(一)大学生消费群体的不良消费倾向

1、炫耀消费、攀比消费成风。“80后”、“90后”的当代大学生,观念更新快,彰显个性,追求时尚,渴望引起他人的注意和同龄人的羡慕。媒体大力宣传消费主义,营造了一种消费至上、享受生活的社会环境,给思维活跃、模仿力强但辨别能力差的一些大学生带来了强烈的刺激和诱惑,强化了其追求时尚、炫耀消费、攀比消费的心理。在他们眼中,新潮服饰、高档手机、笔记本电脑已不再只是消费品,而是一种“消费符号”,是身份和自我形象的象征。炫耀型消费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消费的攀比。当那些炫耀式的“领袖人物”带来了最新的消费时尚潮流时,好胜心强和爱面子的大学生便会竞相效仿和攀比。有条件的及时跟着消费,没有条件的也“打肿脸充胖子”,甚至有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炫耀消费、攀比消费欲望而不惜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

2、盲目消费、超前消费与消费的“洋化”倾向。大部分学生消费没有计划,随意性很强,储蓄、理财意识薄弱,消费具有盲目性。其一,日常消费金额没有定数,从未思考过钱是怎么花出去的;其二,有了钱就大手大脚的花,将几个月的生活费一起花掉,接下来只能过拮据日子,要么向家里求援,要么向同学东挪西借;其三,在该买什么与不该买什么上没有主见,看到别人买啥自己也“随波逐流”,结果是钱花掉了,对自己却没多大用处。

一般意义上的超前消费通俗地说就是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而大学生消费的超前性是指大学生的消费水平超出了大学生当前的承受限度。大学生是用父母的钱来消费。大学生年平均消费超过同期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连大学生自己也认为在校消费水平比家里人的消费水平更高,这就充分显示出了大学生消费的超前性。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还有较明显的“洋化”倾向。例如,当问及如果选购“手机”是倾向于“国货”还是“洋货”时,选择“国货”的为16.4%,选择“洋货”的为29.3%;有12.7%的学生在同学聚会时宁愿选择“西餐馆”;对“圣诞节”等洋节日的花销,几乎所有的被调查学生都没有表示异议。

(二)大学生群体不良消费倾向影响因素

1、大学生自己及其家庭方面的原因。大学生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阶段。上大学前,家长为了让他们集中精力学习,从来不要求他们考虑家庭经济问题,所以许多大学生没有理财的过程和经验。上大学后远离家长独立生活,在不正确的消费观的误导下,不会有计划地开支,钱花完了就会向家里要。现在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从小对其消费基本上实行满足供应的政策。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会为大学生的高消费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使他们有优越感,而那些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则把孩子当成未来的全部希望,“再穷也不能穷孩子”,一听说孩子在学校没钱花了,也会想尽各种方法立即给孩子钱。

2、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一方面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商品拓展了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范围、消费空间;另一方面人们生活方式、观念发生的巨大变化,大大刺激了大学生群体对生活质量的期望和消费欲望,致使大学生群体消费中出现了炫耀消费、攀比消费、盲目消费、超前消费等不良消费倾向。

3、高校消费教育缺位,使消费主义在大学校园里有了市场。消费教育是指以提高消费者素质为宗旨,有目的、有计划地向消费者系统传授消费知识、消费经验、消费技能等内容,并对其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产生影响的教育活动。我国高校长期忽视消费教育,针对大学生消费教育的理论研究也严重滞后。大学生消费教育不仅没有系统的教材,也缺乏稳定的教师队伍。大学生认为,我不偷不抢又不骗,花自己口袋里的钱,想怎么就怎么花,谁也管不着。高校的不少领导和教师也认为,只要学生不偷、不抢、不骗,即使学生追求高档消费也是他们彰显个性的选择,没有必要去评价、干预。所以,在大学校园里,消费仍被看成是个人的私事。高校消费教育缺位,这就使得消费主义在大学校园里有了可乘之机。

消费主义是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表现为现实生活层面上的大众高消费,它常常是由商业集团以及附属于他们的大众传媒通过广告或其他各种文化艺术形式推销给大众。消费主义已进入我国人民的生活中,并不断地拓展其影响。大学生是一个有一定文化资本的特殊群体,他们有很强的接受能力,但在生理、心理上还很不成熟,抵制能力很弱,加上他们急于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易于被大众消费形式所吸引。高校消费教育缺位,消费主义便乘机渗透进大学生消费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以消费教育引导大学生科学消费

要消除大学生群体的不良倾向消费,就必须加强对他们的消费教育。社会、家庭要尽到应尽之责,高校更应当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对大学生进行消费教育的责任。高校对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教育,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消费教育的内容要全面。消费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消费观教育,也应包括消费知识教育和消费能力培养。在消费观教育方面,既要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消费观,引导学生理性消费、科学消费、适度消费、文明消费,杜绝盲目攀比消费现象,也要通过对大学生实施社会责任、生态意识教育和绿色消费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消费与社会持续发展、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社会责任感,争做绿色消费者。消费知识教育主要包括消费观念教育,以常用消费品的选择、评价、鉴赏、使用、维修与保护等为主要内容的消费品常识教育,以消费者的权利和义务、消费者保护组织、消费者保护法规为主要内容的消费权益与保护教育。而消费能力培养,不仅要培养大学生对消费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做出理性判断的价值判断能力,还要培养大学生对自己支付能力的理性分析能力和自主消费能力,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支付能力有计划、合理地进行消费,尽可能减少家庭经济负担,不要被商家富有诱惑力的促销手段冲昏头脑,也不要盲目跟随其他消费者攀比消费。

(二)消费教育的方式要多样化,重体验式教育。其一,寓教育于活动。可以开展“节约型社会”、“如何理财”等讲座、论坛、辩论赛,也可以举行“大学生理财模拟比赛”、“大学生科学消费模拟比赛”,在各项学生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灌输“勤俭节约”、“科学消费”的意识,指导学生科学、合理消费;其二,多采取“体验式”教育方式。可以多向学生介绍西部等贫困山区人民的生活状况,适当地组织学生深入贫困地区体验生活,感受落后地区的生活状况,引导学生的对自己的消费模式进行反思。也可以利用寒暑假,鼓励或组织更多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社会兼职,让学生感受到钱财的来之不易。2008年暑假某高校开展的50元钱15天的“生存体验”活动,对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和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都很有意义,也值得其他学校借鉴;其三,加大“感恩”教育的宣传力度和学习深度。宣传正面的典型例子,并对学生中出现的盲目浪费、忘本等不良现象及时提出适当的批评和合理的建议。

(三)多渠道地帮助大学生缓解其消极的消费情绪。要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和合理引导,及时注意大学生在消费时产生的心理偏差和不良情绪。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学、思想政治课、消费者行为学等课程或其他一些易于为同学们接受的小品、海报等形式进行讲解和宣传,让大学生们了解现有的消费误区和由此导致的不良后果,进而更新消费观和金钱观,还可以通过一些专题讨论,让大学生们在思想的碰撞中形成合理的消费观念;另一方面可以组织一些力量,深入调研本校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从中发现问题。对于消费方面已产生心理困扰的同学,应给予适当的心理辅导,让其学会用正确的方法调节自己的心态,宣泄不良的消费情绪,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大学期间的学习和自我提高上,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个人发展。

(四)塑造良好的校园消费文化,自觉抵御消费主义的消极影响。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学校要主动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消费教育的职责,教师要起示范作用,抓好学生良好消费习惯的培养,促进师德建设、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共同发展,为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理性的消费行为营造和谐的氛围,自觉抵御消费主义的消极影响。

(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童玉英.武汉市大学生消费心理调查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29.

[2]赵燕平,连伟.消费社会对大学生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的影响[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2.

[3]刘英侠.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大学生正确消费[J].现代商业,2007.12.

[4]朴玉丹,唐志丹.在校大学生消费状况分析与思考[J].时代金融,2007.2.

[5]匡勇兵.在和谐社会中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哲学思考[J].消费导刊,2007.3.

上一篇:金融危机对海南经济的影响 下一篇: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