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时间:2022-08-02 08:06:08

文化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摘 要:文化与经济的逐渐一体化是现代经济发展中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文化与经济本质上具有共生关系。文化的生产最初是与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交织在一起的,都是人类再生产整个世界的产物。有意识的生产活动既创造了经济,也创造了文化。在城市和城市经济出现以后,文化和经济构成了城市发展、城市文明的两个重要内容,文化作为一个相对独立于经济之外的另一种价值而存在,对现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文化产业;城市经济;结合层次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032-02

一、文化产业对城市发展的贡献

文化与城市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许多专家预测,21 世纪是“文化经济”时代,在这种趋势下,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是仅仅局限于反作用,而是直接作用于经济,成为经济的一部分。

(一)文化产业是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

文化产业作为现代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不仅体现在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上,而且还体现在它在满足城市居民文化需求的同时,为城市发展提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为社会的协调与进步发挥的促进作用上。发达的文化产业还有助于形成城市的特色,扩大城市的影响。城市的特点和影响将构成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城市在区域经济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二)文化产业是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城市文化产业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其进一步发展又给城市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首先,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的改善,人们需求的层次也在不断提高。广大城市市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已向人们昭示,文化产业有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另外,中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文化积累十分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积累了难以估价的文化资本,如果我们抓住机遇,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既能丰富满足广大人民的精神需要,又能通过庞大的市场获得巨额利润,壮大城市的经济实力。再次,城市文化产业为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后劲。在一个社会系统内,经济和文化从来都是共生互动的,文化生活既为经济生活所控制,而文化资源又是经济建设的宝贵财富。一方面,城市文化的发展提升了城市品位,塑造了城市形象,提高了市民素质。另一方面,许多城市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举办一些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传统特色的节庆活动,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既充分展示了城市的形象,又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因此,发达的文化产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它不仅会改善城市的人文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城市服务功能,也会提高市民的文化素社会协调发展。

二、文化经济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效益

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来分析,经济增长必须不断拓展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文化产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不断发现新的领域,不断衍生出新的产业部门,不断更新、引导新的市场需求,为经济的发展展示了广阔的增长空间,文化经济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庞大的产业群,它在城市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它对经济增长具有投资和消费的双重拉动作用,在经济效益的构成中,文化附加值越来越成为决定经济效益的一个关键,文化产业因其本身的创新性、文化性而具有较高的附加值、较高的投入产出比例和经济效益,在许多传统产业平均利润趋于下降的同时,文化产业保持了较高的经济效益水平。

(二)软化经济基础,优化经济结构

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城市经济结构的基础具有明显的“软化”作用。现代城市经济结构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以高效、智能化的、知识和文化、信息服务活动为主的软件化产业结构的时代。文化经济和文化产业是以无形、智能化的知识、艺术和精神服务活动为主要特征的软产业从微观的角度看,在现代商品生产中,文化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显著作用,就是增加现代商品中的文化含量和文化附加值,降低资源、能源、资金的有形的 硬投入,提高文化、艺术的无形的软投入。另外,无形投入的比重不断增大,也引起了就业结构的变化,从事文化产品的开发、咨询、销售服务等软职业等劳动者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同时,文化经济的发展也拉动了物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重组。广播、电影、电视、书刊、娱乐等文化生产和消费的迅速普及,促使通讯卫星、广播器材、出版业、印刷业、文化金融业文化贸易等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从而进一步改善投资结构和投资环境起到深度的软化作用。

其次,文化经济是国民经济体系中第三产业的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属于较高层次的第三产业,是产业高级化的结果。文化产业在城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和从事文化工作的劳动者在全社会劳动就业中所占比例的提高也同时提高了城市产业结构。经济的发展促使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演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又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它将推动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经济文明类型,文化经济的兴起使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变得更加现实,文化经济时代的发展观是人文化的经济发展观、传统产业生产对物质能源消耗的依赖性使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自然资源的制约、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人自身的资源是无限的,是比自然资源更为宝贵而且可以反复利用而不消失的资源,文化经济作为智力型清洁型增值型的经济,以精神文化产品的开发生产为主,将经济发展转向人类自身资源的开发、由于人类精神文化需求的无限弹性和人类精神文化资源开发的无限弹性,所以文化济没有传统经济所具有的发展极限和扩张边界。这就使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变为可能,文化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中面临的资源匮乏的问题才能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四)调节经济稳定发展

文化经济日益成为城市经济稳定谐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发挥重要的杠杆作用。国民经济的稳定谐调发展,务必要求总量平衡,即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平衡,就文化经济而言,社会总需求是文化投资需求和文化消费需求两部分组成,这两个方面的失衡都会导致文化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文化需求是人们满足了衣食住等基本生理需要以后的一种较高层次的需求,文化商品的需求弹性相对较大,这种属性对于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具有较强的调节作用。

三、文化与城市经济相互结合的层次

文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内在动力,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存在着两者结合于经济活动之中和经济活动之外两种状态,文化融合于经济活动之中的程度又可分为两个层次。因此,文化经济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可以从文化与经济的融合程度分为三个层次。

1.第一个层次,文化因素不直接参与城市经济的运行,而对城市经济的发展环境、条件发生一定的影响作用。在经济发展动力中,人文资源、人文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突出,对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人文环境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环境和经济效益,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文化环境、文化条件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文化有着其他产业形态所不可比拟的巨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推动力,文化的发展提高了城市的文明程度,改善城市的文化氛围,使城市具有良好的文化形象,必将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2.第二个层次是文化因素渗透于城市经济运行之中,文化属性在总体上仍为经济发展的配角和产业活动的附属,文化因素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仍然比较间接和隐晦,这种“产业化”了的文化形成了文化产业的隐性形态。文化产业的隐性形态,对于经济活动的规模、结构、效益以及生产、营销、消费等环节的文明程度的提高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主要包括企业文化、产品文化、消费文化、商业文化等。企业文化是文化对经济微观个体的产业行为和生产活动的渗透,以及企业进行文化嫁接和创新的结果,企业文化融入于企业的经营目标、特点,使企业更具凝聚力、创造力以及盈利能力,从而逐渐沉淀成为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产品文化是指以产品为载体,把文化因素封装,融入产品之中,使生产产品更具科技含量和人文特性,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功能、品位,也使产品实现了更多的文化附加值,人们在物质产品需求得到相对满足后,必然对产品的文化意义有所追求,因此对产品进行文化附值是必然趋势,产品文化对于产品生产越来越重要。商业文化是指通过举行各类文化活动,创造更有人文精神的市场环境,从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景观。文化普遍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市场营销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粘合剂、催化剂的作用。

3.第三个层次是在文化与经济的高度一体化阶段,文化经济处于显性状态,文化在最大程度上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此一阶段,产业机制和经济因素愈来愈多地融入到文化活动的过程和状态之中,这直接导致产业形态的文化经济实体应运而生,文化发展不再是经济发展的配角,它通过提供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的方式,在金融资本介入的条件之下,直接参与城市经济的运行,文化经济的显性状态包括了科教、文娱、媒介、体育等产业类型,成为现代城市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胡惠林.文化经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1-177.

[2] 尹继佐.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发展[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8.

[3] 高起祥.首都“布新”战略之一 ――文化产业提升[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

[4] 林拓.世界文化产业与城市竞争力[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4).

[5] 日下公人.新文化产业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3.

[6] 张曾芳,张龙平.产业链衍生第五产业新说[J].江海学刊,2011,(8).[责任编辑 刘娇娇]

上一篇:当代公共空间的文化情境营造分析 下一篇: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启发式教学及其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