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要点范文

时间:2023-10-31 17:38:29

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要点

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要点篇1

【关键词】文化体制 改革 宏观管理体制

广东的文化体制改革起源于80年代,以营业性舞会和音乐茶座为发端的文化市场日益活跃,“文化市场”的发展和地位得到承认,文化功能日趋多元化和丰富,文化的产业属性逐步显示出来。部分文化事业单位通过转企改制走向市场,文化体制先后经历了“以文养文”、“面向市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等改革阶段。

到本世纪初,广东的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许多重点领域和相关环节都取得了突破。广东的报业、音像出版、广告、广播影视、网游动漫、印刷等开始在全国处于被模仿学习的地位。2012年2月在山西太原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广东省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称号,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等10个市也同时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 文化相关的产业更是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在全省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2002年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为668.93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7%,文化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8%,拉动GDP增长O.79个百分点。2011年广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529亿元,同比增长30%,约占全国1/4,占全省GDP比重4.8%,拉动GDP增长超过1个百分点。①

一、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

(一)积极试点、大胆探索阶段(2003年——2008年)

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提出文化生产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重大部署。2002年12月,广东省委九届二次全会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重大举措,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旨在“经济和技术发展中,将文化和人的价值恢复到中心的位置上来”。2003年6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专门部署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决定选择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深圳、丽江、重庆、西安、沈阳9个省、市和35家国有文化单位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7月,广东省成立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与原已成立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省建设领导小组合二为一,既负责改革试点工作,又负责文化大省建设工作。

2003年年初广东省委就开始筹备召开文化大省建设工作会议。3月,省委、省政府等有关部门开展了14个专题调研,形成了14个调研报告。这是继1998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开展的十大调研活动之后,又一次较大规模的文化省情大调研。调研报告从全球文化力竞争和国内文化建设态势上,分析广东省文化发展的形势,分析了广东既有独特的和综合的优势,又存在明显的不足和差距,努力实现广东文化建设跨越式发展。并于5月召开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研讨会,吸收专家学者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意见。②8月,张德江、黄华华分别就文化大省建设问题到省、市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单位考察调研。省委、省政府领导先后带队赴文化建设先进省市考察学习。9月21日,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广东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明确广东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工作目标,提出了改革文化管理体制、转换微观运行机制、加快文化市场建设、制定和实施相关配套政策、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提升对外文化交流水平等六项改革试点工作主要任务。确定广州、深圳、东莞为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等12个单位为省文化体制改革第一批试点单位。12月17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大省的若干配套经济政策》要求文化经营要“退”,文化事业要“扶”,文化投资要“引”,文化市场要“管”,使政府不再是包办文化的“婆婆”,而是做自己该做的事。

2003年9月23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广东省文化大省建设工作会议。张德江在讲话中指出:“加快建设文化大省,要以深化改革为突破口,破除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广东要做文化体制改革的先行者。”会后出台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2003年-2010年)》,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以广东省列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为契机,尽快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自主经营有机统一的文化管理体制,实行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开,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体制环境。改革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方式,由“养人”变为鼓励“干事”,由“养机构”变为“养项目”。这次大会后,广东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

2005年4月全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扩大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范围的意见》,改革试点范围扩大,进一步向面上拓展,新增珠海、佛山、惠州、中山、江门、肇庆、汕头、韶关、湛江9个市和岭南美术出版社、广东教育书店等9个单位为广东省第二批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市和单位。2006年4月29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广州召开全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进一步学习贯彻中央精神,总结交流改革试点工作经验,全面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工作。广州、深圳、东莞、珠海4个试点地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广东省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星海演艺集团、佛山传媒集团6个试点单位负责同志所介绍的经验。会后出台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组织省内各大主要媒体开展了以“文化大潮涌珠江”为主题的文化体制改革系列宣传报道活动,对中央和省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和我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成果进行了滚动式、全方位的宣传报道,为全面深入推进广东省文化体制改革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2006年,广东省政府特意《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我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有关问题的通知》,针对在试点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影响试点工作顺利推进的、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解决的问题,尤其是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有关问题,进行详细解释。

2007年4月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在“十一五”期间实现全省文化产业力争实现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0年达到3000亿元的总目标。

(二)全面攻坚、重点突破阶段(2009年——2012年)

2009年,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提速,按照既定的文化体制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推进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广东省的文化体制改革由试点铺开转入全面攻坚,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政策法规的推动,改革不断深化;随着转企改制工作的推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取得突破,催生了一批颇具实力的国有文化企业,地方出版发行和省级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基本完成,文化体制改革中最难啃的骨头文艺院团的改革也向纵深推进;文化建设从起步发展向快速发展转变,已经由发展经济的“配角”转换为“主角”。

2009年7月、文化部《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对市场发育相对成熟的歌舞、杂技、曲艺、话剧、地方戏曲等方面的国有院团,要确定转企改制工作进度,加大改革力度”。2009年11月,省文化厅开始启动广东歌舞剧院、广东话剧院和南方歌舞团转企改制各项工作。

2010年6月,亲自组织召开了文化界知名人士、文化企业代表和文化体制改革等三次座谈会。6月4日,在广东省文化体制改革座谈会上强调:“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改革既要巩固传统又要培养新锐,既要在国有体制内改革又要创造新的文化艺术形式产生、培育、壮大的条件,掌握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播的主动权。”

2012年7月,中共广东省委召开十届七次全会,专题研究文化强省建设,审议通过《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对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做出部署。为保障文化强省建设顺利推进,省委省政府制定文化强省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分工方案和实施文化强省建设“十大工程”。广东省建立健全建设文化强省的财政保障机制,2011~2015年,全省财政将投入250亿元以上,用于支持文化强省建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后,省委省政府又按照“补短、扬长、创新”的思路,决定重点抓好文化改革发展的14项重点项目,省财政在原有投入基础上,从2012年至2015年再增加25.6亿元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支持。

以省委全委会的形式来研究文化工作,这在广东省是前所未有的,这比2011年10月中央召开十七届六次会议专题讨论文化体制改革,要早一年多。广东在文化体制改革上先行一步,这是省委省政府着眼于进一步提升广东综合竞争力和广东科学发展的长远未来,经过调查研究、深思熟虑后提出来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

2011年11月28日,全省文化改革发展工作会议召开,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总结一年多来文化强省建设的成效和经验,分析新形势下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新挑战、新机遇、新目标和新任务,并对下一步广东省文化改革发展工作作出新的部署。出席并作讲话,指出,进一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和社会心态建设,营造美好的精神家园;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文化改革发展体制机制,切实增强文化建设的活力和动力;必须坚持创新引领,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切实增强文化经济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文化精品创作生产能力。①

二、文化体制改革的经验总结

自从2003年广东被中央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以来,广东的文化体制改革由以前的局部发端,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题中之意;走向全面试点,成为改革的系统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广东文化体制改革在许多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率先而为,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创造了有益经验、提供了典型示范。2006年上半年,在全国各显特色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70例经验中,广东营造了14个熠熠生辉的亮点,刚好占总数五分之一。广东在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以来取得了以下的新鲜经验:

第一,坚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中心,创新文化宏观管理体制。一方面,大力推进政事分开、政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确保政府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能到位。2004年1月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成立,与省广电局实行机构分设、管办分离,理顺局与集团的管理和营运架构,走在全国前面。2005年1月19日,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将经营性业务剥离出来,成立南方传媒控股有限公司,实行企业化、市场化运作,进行频道制改革,被誉为广电集团化改革的“南方模式”。按照一个主体、两个板块的架构,坚持一手抓公益性事业,一手抓经营性产业,两分开、两加强,两个轮子一起转。2005年作为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之一的广东省出版局,果断“瘦身”,一口气将原来直接管办的13家出版社及广东发行集团的国家股划归广东省出版集团主管主办,成为全国最早完成所属出版社、公司改制的出版集团;从“管单位”转向“管社会”,并及时调整内设机构和职能,下放部分行政审批权,强化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广东新华发行集团公司整体推进省新华书店转企工作,引入国外出版发行业资本,扩大投融资渠道,完成了股份制改造,现正争取早日上市。

另一方面,大力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组建工作,调整归并市、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05年,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把原来分散在文化局、广电局和出版局的稽查队合并,成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广电系统实现了政事、政企分开和管办分离,各地三局合一后,行政职责明确,行政效能增强,初步建立了调控适度、运行有序、促进发展的文化行政管理体制。这是在全国率先完成市、县两级组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工作,并于2009年在国内率先组建省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全省统一、高效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系基本形成,多头执法、职责不清的局面彻底改变,执法效能显著提高,执法力量和监管力度明显增强,保证了文化市场的正常秩序。创新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2009年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广东省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实现了管人、管事和管资产的有效结合。从2009年底开始,仅用大半年的时间,由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和19个地级市电视台以联合发起、资产入股的方式组建的省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8月5日挂牌成立,创造独具特色的“广东模式”和“广东速度”,在全国广电行业引起了较大的反响。目前该公司拥有有线电视用户734万户,待完成全省整合后可形成拥有1500万用户,将成全国最大的有线广电网。截至2011年,广东全面完成全省50家图书、音像和电子出版单位,104家新华书店,2家电影制片厂,3家国有电视剧制作机构,省和21个地级以上市电影公司、有线广电网络机构的转企改制任务。据统计,全省完成转制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近300家,核销事业单位编制7000多个。

第二,加快国有文化单位集团建设步伐,做大做强了一批传媒集团。广东省不断推进省优质文化资源的强强联合,成功组建了广东粤剧艺术大剧院、广东星海演艺集团、南方传媒集团。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从“报办集团”转变为“集团办报”,更名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在2005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全国有45家媒体人选,广东占了9家,位居全国各省区市之首。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有《南方日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4家报纸入选最具价值品牌500强,是全国入选数最多的传媒集团。《南方日报》的发行量19年来一直居全国省委机关报之首。2007年百度“中国都市传媒影响力状元媒”获奖媒体中,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独领,不仅获奖媒体最多,获得奖项也最多。其中,《南方日报》获得了“最具影响力社会类状元媒”,《南方都市报》获得了“最具影响力时政类状元媒”和“状元媒贴吧特别大奖”,《南都周刊》获得了“传媒人最喜爱的杂志”称号。自2005年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组建南方传媒控股有限公司,发展更是飞速。2006年,该集团在广州地区电视收视市场的份额上升到65%,彻底打破了境外电视20多年来对广州地区收视市场的垄断,全省广电总资产、净资产、总收入、广告收入、有线电视用户数连续5年位居全国省市之首。

全省首家跨媒体、跨行业的佛山传媒集团成立,并组建了佛山珠江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佛山市整合全市广播、电视、平面媒体和文化团体,成立了佛山传媒集团,并组建了佛山珠江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在全国首创了地级市组建多媒体集团的改革经验。到2006年,广东省拥有12个大型文化集团,名列全国榜首。其中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星海演艺集团、广东省出版集团公司各项经济指标都有大幅度增长。这些国有文化集团的经济指标增长,无一不与广东省高度重视、细致部署有着密切的关联。科学发展、活水养鱼,提高推动文化科学发展能力,广东省在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又一次走在全国前列。

第三,深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改革,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公共文化资源和信息资源整合力度,省立中山图书馆、省博物馆建立“广东流动图书馆”和“广东流动博物馆”联合协作网,努力实现全省文献信息和文物资源的流通共享。通过在粤北、粤东、粤西等贫困地区县图书馆建立分馆,由省财政每年拨500万元给中山图书馆为各分馆购置1.2万册图书,半年将书相互流动一次。10年的时间,把政府的5000万元,这本来只能建一座1万平方米图书馆的钱,建成100个“流动”分馆,等于每年投入1亿元的效果。截至2006年4月,广东省已经在30个县城建成“流动图书馆”,在基层群众中掀起读书热潮,使广东成为全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先行者。广东粤剧艺术大剧院、星海演艺集团等省直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如广东粤剧院与省粤剧学校合并组建粤剧艺术大剧院,建立多种形式的创作、教育、分配和艺术生产模式。2004年广州交响乐团、星海音乐厅和广东实验现代舞团按照“团厅合一,产销一体”的思路,组建了广东星海演艺集团。乐团与音乐厅实行捆绑式经营,乐团负责提高演出质量,把乐团的宣传推广交给音乐厅,各司其职。“团厅合一”之后,2005年星海音乐厅全年经营收入创历史最高水平,在广东省各艺术表演单位中名列前茅。广州交响乐团的年收入,演出季平均六七成的上座率,雄踞全国同行之首。广州市整合全市美术、雕塑、文艺创作研究资源,成立广州艺术创作中心。广东作协文学院在全国率先取消了专业作家体制,以签约方式聘任作家。

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要点篇2

2012年2月15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会议强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仍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实践,通过改革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问题。

会议明确了2012年改革的重点工作:(一)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优化国有资本战略布局,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和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二)加快财税体制改革。(三)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四)深化电力、成品油和水资源价格改革。(五)推进社会领域改革。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实现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农保制度全覆盖。(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新设行政审批事项审核论证机制。开展政府绩效管理试点。(七)深化农村改革。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八)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深圳经济特区等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理论分析】

一、 从《经济生活》角度看

1. 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 必须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优化国有资本战略布局,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有利于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3.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和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 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有利于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改善宏观调控,健全市场体系,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体现了这一点。

6. 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有利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促进国际合作和竞争。

二、 从《政治生活》角度看

1.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认真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国务院研究部署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体现了政府积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

2. 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近十年来,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改革迈出重大步伐,这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

3. 政府认真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深化文化和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体现这一点。

4. 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国务院提出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实践,通过改革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问题,体现了我国政府的性质和宗旨。

5. 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健全监督制度,建设服务、责任、法治、廉洁政府,有利于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有利于树立政府的权威。

三、 从《文化生活》角度看

1. 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深化文化和科技体制改革,有利于建立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提升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的比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深化文化和科技体制改革,有利于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文化竞争力,激发民族生命力,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创造力。

3. 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4.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育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会议明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学校民主管理是今年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体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四、 从《生活与哲学》角度看

1. 物质决定意识,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仍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为此,国务院研究部署了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

2.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我们要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国务院研究部署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正是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3. 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会议强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仍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指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道理。

4.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会以强调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实践。

5.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扩大增值税改革试点,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和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开展政府绩效管理试点等体现这一点。

6. 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目的是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创新训练】

2012年2月15日,、国家发改委举行《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新闻会,据此回答1~4题。

1. “十一五”以来,中央财政对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年均增长近23%,使得文化改革发展取得很好的成效。这表明国家财政

( )

A. 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B. 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C. 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D. 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2.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广泛听取各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意见,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坚持( )

A. 民主执政 B. 科学执政

C. 依法执政 D. 依法行政

3.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综合运用行政、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多种手段和政策措施,以重点工程为抓手,着力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大发展。这一举措体现了( )

A. 矛盾存在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B. 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C. 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4. 国家将在推进博物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推进文化宫、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政策和措施。这是基于( )

A. 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

B. 文化决定政治、经济的发展

C. 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2012年2月15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据此回答5~9题。

5. 垄断行业改革有望在2012年迈出关键的一步,这项改革被国务院列为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8项重点工作之首。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最根本的是( )

A. 加强和完善国家的宏观调控

B. 使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

C.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D. 使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6. 会议强调,要“通过改革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问题”,这表明( )

①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对抗性的 ②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③改革是对现有社会制度的根本否定 ④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7. 会议指出,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体现了( )

A. 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B.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C. 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D.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8.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开展政府绩效管理试点是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下列做法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

A. 政府直接参与企业的管理

B. 政府工作人员由公民民主选举产生

C. 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

D. 政府要加强立法,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9. 会议指出要深化水资源价格改革,建立健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从经济生活角度看这是( )

A.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B. 规范市场秩序的要求

C. 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D. 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10. 材料一 2012年2月1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八项重点工作。会议强调,完善和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民间资本准入领域扩宽被列为今年改革重点工作的首项。

(1) 请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国务院鼓励和扩宽民间资本准入领域的必要性。

材料二 自2011年7月1日开始试点以来,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截止2011年底已有1 902个县开展试点,相继启动了参保登记、缴费和养老金发放等工作。

由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较新且运行时间较短,在待遇水平、险种衔接以及资金运作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国务院在部署今年改革的重点工作时强调,要在今年实现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农保制度。

(2) 请分析上述材料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

材料三 2012年2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具体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提出了到2015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十项主要目标,明确了九大重点工程,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对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

(3) 请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分析,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参考答案】

1. B 2. A 3. C 4. D 5. C 6. D 7. B 8. C 9. A

10. (1) 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扩宽民间资本准入领域,有利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鼓励和扩宽民间资本准入领域,有利于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工作体现了这一点。②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因运行时间较短,在待遇水平、险种衔接以及资金运作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会议提出要在今年实现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农保制度全覆盖,坚持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④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国务院做出要在今年实现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农保制度的决定,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要点篇3

2011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国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关系的同时,致力于以改革促发展,相关领域改革取得了新进展。

(一)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改革

1、文化体制改革大幕拉开,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改革内容清晰地划分为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改革和市场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建设两大部分。文化服务体制方面,重点强调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公益性。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强调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投融资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布局结构、政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机构,在调整中寻求新机遇,在优化中探索新途径,在转变中实现新发展。针对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充分利用文化发展反经济周期的特点,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逆势而上,开创文化发展新局面。

2、增值税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启动

2011年10月,国务院决定在部分地区和行业开展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逐步将征收营业税的行业改为征收增值税,完善税收制度,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11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在上海市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首先从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始,可以为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创造有利的税收环境,大力扶持和支持第三产业发展,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资源税改革取得进展,从价计征方式逐步扩大

2011年10月,国务院公布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增加了从价定率的资源税计征办法,对原油、天然气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并相应提高了原油、天然气的税负水平。同时,统一内外资企业的油气资源税收制度,取消矿区使用费,统一改征资源税。

4、房产税改革试点启动,房地产发展模式逐渐转型

在经过多年空转试验和争论之后,为贯彻执行国务院2011年1月推出新的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新“国八条”),房产税征收工作于同月在重庆和上海启动,两市颁布了房产税征收条例并宣布正式实施。今后房产税试点范围应逐步扩大,通过扩大房产税试点,可以弥补地方在土地收入方面的缺口,也为未来取消“限购”创造替代性制度,推进房地产发展模式转型。

5、反垄断力度加大,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得到重视

国家发展改革委对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在宽带接入市场进行反垄断调查,成为年度最具影响力案件。8月,商务部颁布了《关于评估经营者集中竞争影响的暂行规定》,明确了对经营者集中竞争影响进行评估的具体考虑因素和标准,对《反垄断法》的第27条和第28条的规定进一步进行细化。

(二)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改革

1、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正式启动,养老保险制度走向全覆盖

继2009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之后,自2011年7月,国务院再次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本年试点范围覆盖全国60%的地区,2012年基本实现全覆盖。试点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通过个人缴费与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筹集资金,与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相配套,保障城镇居民老年基本生活。

2、住房保障体制逐步建立,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入大规模建设时期

2011年3月,国务院提出2011年我国要新建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为此,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金融支持力度,明确保障房土地供应体制,加强对保障房质量的监管,强化保障房建设问责机制,探索保障房分配机制。截至年底,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已超过1000万套,基本实现了年初对保障性住房建设量的目标。

3、个人所得税法修改通过,收入分配改革继续推进

2011年6月3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新法案将降低我国中低收入人群的纳税负担,改善工薪阶层的可支配收入并起到刺激消费的作用,对社会收入的二次分配力度也将大大加强。这是我国继续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的积极信号。

4、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展开,医疗体制改革路径进一步明确

2011年2月,卫生部等五部门印发了《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此后了16个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名单,各省区市也确定了省级试点城市。3月,国务院办公厅《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以“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为着力点的公立医院改革将分层次推开,以县医院为改革重点进行综合改革。

(三)围绕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改革

1、政府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有所突破,政府职能转变任重道远

2011年3月,国务院批复建立政府绩效管理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标志着政府绩效管理工作从地方和部门性探索上升至国家层面。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进一步推进财政预算公开,建立健全公开机制,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不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水平。到2011年底,在98个中央部门中,除部门外,95个部门均已公开,为进一步推进预决算公开作出了表率。2011年11月,国务院召开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总理指出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

2、事业单位改革进入快车道,改革任务复杂艰巨

国务院下发《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指导意见》,涉及超过126万个机构,4000余万人利益的事业单位改革正式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对我国庞大的事业单位的重新规范和定位,突出事业单位公益性质是分类改革的核心。改革将事业单位分为三类:行政类事业单位直接并入机关,经营类事业单位直接转企,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仍保留事业单位性质。2011年事业单位全部实现聘用制,职称改革按类别逐步实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立法进程启动。指导意见下发后,并没有具体的指导性文件,没有一套成型办法,推进艰难。

3、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改革方向更加清晰

省直管县改革是对我国长期形成的市管县模式的纠偏,涉及地方权、责重新划分的重大问题,以及与此相伴随的经济社会发展空间、财税运行、干部管理等一系列复杂问题,是我国重大行政体制改革项目。2011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要求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省直管县(市)改革试点,扩大县级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进一步理顺省、市、县(市)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积极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途径和方式。

(四)围绕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改革

1、水利改革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治水合力正在形成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出台。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层面首次全面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工作的重要纲领性文件。4月,监察部、水利部联合下发通知加强对中央1号文件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督查检查进一步促进了地方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落实1号文件的各项工作。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清查登记工作迅速展开,取得阶段性成果;相关细化法规政策逐步出台,加强了水利改革发展可操作性。一年过去,总体进展顺利,各部门、地方积极落实、配合,治水合力正在形成。

2、土地管理体制继续深化,农民权益维护逐步得到落实

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加快进程。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联合成立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发证工作领导小组。12月全国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座谈会在成都召开,明确了2012年底基本完成全国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任务目标。

展开增减挂钩土地整治清理工作。中农办等七个部门组成7个联合检查组,深入天津等14个省(市),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清理进行抽查检查。实践证明,增减挂钩作为一项政策工具,其基本思路和政策设计是可行的,当前迫切需要的是进行总结规范和完善提高。

国土资源部要求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国土资源部召开严格规范土地管理、促进批而未用土地利用视频会议强调,解决批而未用土地利用问题,努力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努力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维护土地管理健康秩序。

国土资源部要求试点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网上交易。国土资源部印发《关于开展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网上交易试点工作的意见》,在坚持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基础上,开展网上交易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跟进,促进市、县土地网上交易工作深入开展。

3、国有林场改革启动试点,林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林业局对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提出指导意见: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努力在国有林场改革的重点环节率先突破,为全国国有林场改革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10月,国家发改委、林业局、财政部召开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对下一步工作做了部署。《国有林场管理办法》则规定了国有林场“营林为本、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办场方针,明确了其主要任务,落实了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推进其进入地方基本建设规划和相关行业发展规划。

(五)综合配套改革平台建设

1、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继续推进

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启动。国务院批复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同意在义乌市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通过试点,有针对性地解决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内外部经济和贸易平衡,探索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新型贸易制度和管理体制,加快实现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和贸易强国目标。

国务院批准《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明确提出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的目标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重要原材料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最终建成以沈阳为中心,和周边7个城市的一体化、同城化发展,充满活力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和全国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第二个三年实施计划启动。任务包括:深化金融体制、涉外经济体制、土地管理体制、科技体制、行政管理体制、职业教育体制等改革,推进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民营经济,推进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继续深入推进。重庆户籍改革按照分阶段推进、分群体实施、分区域布局的总体思路,以农民自愿为前提,以保障转户居民利益为核心,以政策的配套衔接为重点,同步推进了一系列相关领域的配套改革,形成了户口迁移、农村土地退出和利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三个核心配套办法。

成都市建立农村住房保障体系。成都市出台《关于建立农村住房保障体系的实施意见(试行)》。凡符合条件的成都户籍农村居民,均可向当地乡镇及村社申请,获得租赁补贴、实物配租等住房保障。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改革探索初见成效。武汉城市圈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全面展开,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显雏形。长株潭城市群万元GDP能耗下降20%,纳入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的1377家企业已关闭、退出、停产1017家。山西省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主要污染物减排4个指标的基础上自加压力,增加烟尘和粉尘两个减排指标。

2、综合配套改革平台建设面临范围扩大与改革突破效果受阻的矛盾

截至2011年底,国务院已陆续批准了10个部级试验区。在空间范围上,先是从一个城市的一个区发展到一个城市,后来发展到某一省内的相邻近的几个城市,又发展到一个省,范围越来越大、数量越来越多。从层次上看,除部级试验区外、一些省份也自行设置了许多省级试验区。目前,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正按照国务院批示和自身规划向前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

二、下一步重点改革工作展望

(一)改革顶层设计提上日程,前期准备工作进一步推进

改革顶层设计问题已经得到中央层面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的研究工作已经展开。在已经启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改革“顶层设计”准备工作在2012年应该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一步推进:

一是尽快明确研究改革顶层设计的内涵和基本要求,确定改革的战略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清晰界定我国要建立的市场经济内涵,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二是理清现阶段改革推进的关键环节和突破口。全面梳理下一步改革各领域、各环节改革之间的联系机制,争取找到一条能够打开改革全局的主线和突破口,并以此研究制定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方案。

三是建立高层次的改革统筹协调机制,改善改革的推进方式,加强对改革的领导,以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全面改革。

四是准确定位改革与发展的关系,防止改革措施短期化。

(二)改革推进将继续在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间寻求平衡点和新的突破

2011年,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央实行了一系列调整经济结构的举措,宏观调控的效果正逐渐显现。2012年改革推进应继续在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间寻求平衡点和新突破。

一是有步骤地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和房产税改革试点,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加大生产性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化力度,进一步降低税负,扩大增值税低档税率适用范围,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积极培育消费热点。

二是全面改革资源税制度,研究推进环境保护税改革,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制度,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力度。

三是进一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原油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逐步理顺煤电价格关系,试行居民用电阶梯价格制度,出台天然气价格改革试点方案,推进水资源收费改革,推进生产、流通和消费方式变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四是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在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促进对外经济稳步发展。

五是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民间投资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社会事业等领域。

六是探索行政区划体制改革和加强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大对新疆和四省藏区发展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七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文化体制等改革,推进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改革措施进一步系统化。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仍将是改革工作重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将会加快

民生领域改革将会着眼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养老等各类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落实好各项保障措施和救助机制。努力扩大就业,鼓励全民创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强就业扶助,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做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加快推进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加快全科医生培养;巩固和扩大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果,抓好保障性住房投融资、建设、运营、管理的体制机制建设,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众、新就业职工、农民工住房困难。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牵动发展方式转变全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提高低收入民众收入,首次提出扩大中等收入比重,将进一步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进展。如下方面应进一步推进:

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最低工资标准增长机制,调整并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二是通过制度创新有效增加国民的财产性收入,特别是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和规范流转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三是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调节管理。

四是完善房产税调节体系,研究实施遗产税和赠与税。进一步完善财产登记、评估制度,建立健全财产监测体系。

(四)农村改革应该成为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体制突破口,深化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是关键

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是老生常谈但又历久弥新的问题。近年来,理论界和实践层面重点讨论了“跳出农村看农村”,通过加快城镇化进程来推进“三农”问题解决、统筹城乡发展的问题,也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其实,农村改革和加快城镇化进程是互相促进和互相联系的,深化农村改革也会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一直困扰我们的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体制机制建设问题,可以从深化农村改革的视角取得突破。特别是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破解农民进程的体制束缚,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近年来,许多地区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有所突破,改革创新精神值得鼓励。2012年,要把加快社会福利改革,规范和引导地方户籍制度改革行为,重视农民转户过程中的转户条件等问题,实现医疗、教育、社保一体化作为户籍改革的突破口,推进真实的城镇化进程。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前提是确保农民土地权益不受侵犯。在2011年土地确权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的基础上,2012年应加快健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重点关注拆迁建设过程中的利益补偿问题。

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要点篇4

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试点工作总结 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巩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进一步深化全县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县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县委、政府的安排部署,在州文产办的指导下,我县于2008年9月份开始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试点工作,如期完成了调研、方案制定等各项工作,改革和发展工作健康发展。现将试点工作总结如下: 一、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试点工作,为抓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打下了基础 县委、县人民政府认识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是新时期思想文化工作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明确了先进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要求我们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项工作,就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探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县委、县人民政府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高度,从巩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领导地位的高度,深刻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意义,充分把握工作的重要性、特殊性和复杂性,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认清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为全面推进全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为试点工作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2008年9月,全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动员大会结束后,县委、政府相关领导听取了汇报,召开县委常委会结合我县实际进行安排部署。今年6月,全省文化产业高研班结束后,结合全县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培训,深入学习贯彻省文化产业高级研修班精神,一是县委理论中心学习组于6月中旬召开学习会议,传达学习了全省文化产业高研班精神;二是在我县开展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培训上作了传达学习;三是向宣传意识形态口的副科以上领导作了传达学习。 充分发挥县内媒体的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宣传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宣传党和国家有关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的方针政策和具体做法,积极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根据省州文产办的有关精神,经县委研究,及时成立了##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副组长由县委副书记、宣传部长、副县长担任,组员由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等25个单位、部门领导组成。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县委宣传部。领导组对整个工作作了系统的安排部署,保证了整个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三、前期工作方法形式多样,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提供了保障 ##拥有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国核桃之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风情浓郁的民族文化资源,独特的旅游资源。##被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调研组从了解##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入手开展工作。 (一)抓调研,摸家底。为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这项工作抓得有的放矢,县文产办根据领导组的安排,从宣传、文体、教育、旅游等相关部门抽调精兵强将组成调研组,深入到乡镇、部门进行调研,形成了真实、详细、有份量的《##县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随后又形成了《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两篇调研报告。这三篇调研报告为起草《实施方案》打下了基础。 (二)方案结合县情,有可操作性。在三个调研报告的基础上,结合县情,形成了《实施方案》,经县委常委会讨论后,报州文产办得到批复。整个方案的实质核心内容是:围绕两大优势,即:一是围绕我县是“中国核桃之乡”的核桃文化优势。用好“中国核桃之乡”金字招牌,注入新的文化内涵,赋予时代特征,充分挖掘和提升核桃文化,大力弘扬核桃文化,以文化力推动经济力。二是以石门关为重点的自然风光和生态旅游文化,一方面发展以特色旅游为平台的文化,另一方面依托我县独具特色的名胜古迹、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增强吸引力,带动全县文化产业的发展。坚持五个原则。即:一是坚持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相统一的原则;二是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坚持发展文化产业与发展旅游产业相结合的原则;四是坚持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五是坚持继承和创新并重的原则。抓好三大主导产业和一项改革,即:抓好核桃文化产业、是抓好旅游文化产业、抓好广播电视产业和抓好教育改革。 四、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把工作落到实处 县文产办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县文产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在州文产办的指导及县级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省第七次党代会、州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和县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全州动员大会上的部署和要求,切实开展工作,围绕以上工作重点,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明确了具体的目标任务,相关单位的改革取得了圆满成功。 (一)完成了相关文化单位的改革。县电影公司有各类人员23人,其中,在职职工15人,离退休职工5人,供养人员3人。公司于2002年5月开始进行改革,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改革没有实质性进展。到2008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启动后,加大了工作力度,重新启动了改革。以通过一次性出售现有资产(改革前),妥善安置企业各类人员的改革方案,共妥善安置退休职工5名,一次性支付3名供养人员生活费,分流安置15名各类职工,基本做到了尽可能合理地安置各类人员,尽可能清偿有关债务,实现了政府、企业、职工个人都满意的目标。另外,县广播电视事业局的改革也以政府差额拨款30%的形式完成了改革。 (二)出台了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遵循教育规律,坚持“内函发展”和“外延扩张”并重,公办民办共同发展,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协调发展,深化改革,理顺体制,创新机制,增加投入,强化管理,实现学校产权多元化,经营方式市场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育手段信息化,努力扩大普通高中规模,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高考上线率,以及按照县委政府确定的“以高中为龙头,初中为重点,小学为基础,上下协调,整体联动”的教育发展思路,切实把高中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具体措施:一是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要按外延与内涵发展并举的原则,加快##一中的建设,实现##一中高中部和初中部分离,实现加快普通高中扩招,增加高中容量。二是整体联动,协调发展。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做到高中、初中、小学一起抓,齐头并进,联动发展,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小学、初中、高中教育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三是创新机制,推动发展。要创新学校内部管理机制,##一中实行校长聘任制、年薪制和目标奖惩制;创新办学投入机制,积极引导、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形成办学投资多元化格局,努力扩大和提升高中办学规模和水平;创新激励机制,通过多种形式的考核,对学校、校长、任课教师及学生都给予相应的奖励。通过改革,到2008年,全县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以上,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三)实施了相关文化产业项目。投资107万元,建设了建筑面积为768平方米的县文化馆;投资52万元,建设了建筑面积为588平方米顺濞乡文化站;投资34万元,建设了建筑面积为308平方米的平坡镇文化站;以上项目建设均已完成并投入使用。总投资2500万元,占地28.35亩的中国核桃城建设进展顺利,已完成了征地工作,基础设施建设正在进行中,目前完成项目总投资232.776万元。 (四)20周年县庆和文化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把县庆献礼工程中的有关项目与文化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提出了编写一套系列丛书、拍摄一部电视专题片、创作一首唱响“中国核桃之乡”的歌曲、举办一场大型文艺表演系列活动、创作一批精美的##形象宣传品、举办一次书画摄影展和弘扬核桃文化的笔会等“六个一”工程(有的已经出了成果)。 五、试点工作中的几点体会和建议 通过试点阶段的工作,我们充分体会到:首先,领导重视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我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这项工作开展以来,县委领导高度重视,亲自召集相关会议研究安排部署,在具体工作中经常给予指导,使工作人员心中有底,充满信心。其次,有专门的工作机构和人员,并保障一定的工作经费,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开展工作以来,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体情况,在调研期间抽调了6个人组成调研组进行调研,给试点工作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我们也深刻体会到没有一定的经费保障,给开展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第三,上级指导、各部门协作是做好工作的保障。开展试点工作期间,州文产办有关领导以电话、书面形式或亲自到县市给予指导,工作中,县级各部门在相关人员的抽调,有关材料的提供上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为做好工作提供了保障。 通过试点工作,我们建议:一是州里应明确县文产办的机构编制;二是所需经费应列入财政预算。

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要点篇5

论文摘要:广西目前正处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初级阶段。制约其文化发展的弊病有市场、经济、政府管理体制等层面的原因。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就越须健全管理体制,加强文化市场建设,改革文化投融资体制,改进人才管理机制。

广西是一个文化资源大省,但还不是一个文化强省。要进一步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必须对广西的文化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体制,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的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就,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以旅游业和出版业为龙头的文化产业获得了突出的成就。以南宁民歌节和“印象·刘三姐”为主的文化企业已形成品牌,并充分利用了广西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山水旅游文化资源。目前,广西的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但仍处于起步、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机制不完善、总量规模偏小、效率不高的问题。与文化发展的省市和地区相比,广西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与周围的港台大众文化、广东都市文化、湖南影视文化、云南民族旅游文化相比,广西的文化事业还处于明显的弱势和滞后。这些都形成了强大的现实压力,使广西文化体制改革的问题变得更加迫切和重要。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改革势在必行,而且必须要加大力度进行,否则,全球化时代中的文化建设就会因为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严重束缚而无法展现生机和活力,最终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广西文化体制改革的现状

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尤其把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到了要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我党建设先进文化能力的战略高度去认识,而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意义、主要任务和实施重点也被更明确地提了出来。总体而言,就是要把深化改革同调整结构和促进发展结合起来,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加强文化法制建设,加强宏观管理,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广西省内,文化系统的体制改革已被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厅长、党组书记为组长,其他党组成员和各处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直属单位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先后组织开展了三个层次的调研工作,包括以人事部门为主的区直文化系统企事业单位的改革调研、会同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进行的全区性文化体制改革专题调研以及组织各市文化局局长、厅属单位和厅机关处室主要负责人分两批赴华东三省一市及西部四个省进行考察调研。自治区领导曾在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广西区内文化系统体制现状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了五大突出问题:1.广西区内文化企事业单位人员能进难出、用人机制缺乏活力;2.分配形式单一、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3.经营意识淡薄、自我涵养能力较弱;4.经济效益普遍较差、艺术人才流失严重;5.机构设置不适应时展、文化艺术资源亟需整合。

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直属企事业单位共30个,其中,专业艺术表演团体8个,博物馆3个,图书馆1个,群众艺术馆1个,艺术创作、研究机构2个,中等艺术职业学校2个,演出经纪机构1个,其他文化事业单位l0个;另有广西电影公司、广西文化物资供应公司2个企业。截至2004年底,共有在职职工1451人。目前,广西文化体制改革已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指导思想,确定改革思路。广西文化厅体制改革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以发展为主题,以繁荣为中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建设文化强省和区域性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两手抓,两加强”、“政策先行”,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广西自治区文化厅在以上指导思想的指引下,并在调查研讨的过程中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把广西文化系统体制改革的改革思路确定为全面规划,分类指导,逐项突破,稳步推进。具体来说,就是着眼文化工作全局,对文化体制改革进行通盘考虑,全面规划;区分不同的单位类型,明确各自的改革重点,分类进行指导;以人事制度为突破口,分项进入,逐项突破;先试点后铺开,积累经验,分部实施,确保文化体制改革积极稳妥进行。

2.确定改革试点,探索改革新路。2002年广西自治区文化厅参照文化部直属事业单位深化改革的有关精神,借鉴圜家图书馆和一些兄弟省区的改革经验,在广西图书馆、广西艺术学校、广西歌舞团、广西演出公司、广西电影公司和广西文化物资供应公司等6个单位实施了改革试点。这次改革试点主要是在人员编制、经费来源渠道不变的前提下,在不增加财政投入的情况下所实施的以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内部深化改革工作,具体有五方面:(1)重新实施“三定”(即定岗、定责、定员),推行人员聘用制度;(2)疏通出口,妥善安置分流人员;(3)建立激励机制,扩大内部收入分配自主权;(4)试行领导班子目标管理责任制,改进直属单位领导人员管理办法;(5)探索了产权制度改革的新路子。

2003年l0月,广西文化厅总结了2002年试点工作的经验,继续以贯彻中组部、、人事部、文化部《关于深化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人发[2003]l4号)为契机,以转换机制为重点,在八大艺术表演团体、群众艺术馆、艺术创作中心、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博物馆、自然博物馆、文物商店、舞台设备技术研究所、文化音像社、幼儿园、医务所以及《文化报》编辑部等21个事业单位全面铺开改革试点,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

3.努力树立典型,带动全区改革。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花大力气把重点放在抓好厅属单位改革上,目的在于通过“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方式,把其中一些改革力度大、效果好的单位作为全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典型,以指导各地市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在组织领导方面,要求各市要认真贯彻落实文化体制改革这项文化工作任务,并安排各市文化局局长参加文化厅组织的文化体制改革考察调研;在工作指导方面,文化厅有关职能部门广泛搜集、整理相关改革信息,积极为基层文化单位提供政策咨询和工作指导。目前,南宁、柳州、桂林、梧州等地正在借鉴文化厅直属单位的改革实践,酝酿实施本地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在政策方面,文化厅于2003年10月会同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宣传部、自治区人事厅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中组部、、人事部、文化部<关于深化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意见》(桂人发[2003]116号),下发至各市党委组织部、宣传部、人事局、文化局,使基层文化单位推进改革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二、广西文化发展的体制障碍

广西相对滞后的文化体制改革越来越成为束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障碍,这已是显而易见的事实,特别是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了很大的压抑和伤害,文化人才大量流失,文化原创能力降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受到削弱。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制约着文化发展的事例随处可见。概括说来,制约广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各种弊端和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落后。受经济总量偏小的影响,广西目前的人均收人刚达到1000美元,处于全国的中下等水平。广大的群众还未实现小康的生活水平,他们的收人主要用在了吃、穿、住等基本生活需要上,因此很少有钱来进行文化产品的消费。物质条件的落后决定了精神消费的水平,这是制约广西文化事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和阻力。

2.文化管理体制滞后。政府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实行国家统包统管为主的文化管理体制,难以适应时展的需要,抑制了文化事业单位和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致使文化事业发展缺乏活力。在管理上,政府没有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企业作区分,文化事业单位没有转为企业,而是按照行政事业单位的模式和机制办事,政企不分,缺乏效率,只讲投人,不讲效益,造成文化资源的浪费。政府对文化事业实行统包统筹,集政、事、企为一体,造成政事、政企不分、管办不分,使得一些文化主管部门成为旧体制的既得利益者。这些文化单位的领导者既是政府的公务员,享受公务员的待遇,又具有国有事业性质,享受着事业单位的各种优惠政策,同时还是企业的主管,享受着企业的工资、奖金、福利,这些既得利益使得他们缺乏改革的动力。

3.文化市场发育滞后。在观念上,人们还没有把文化生产力看作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营性的文化产业认识模糊,特别是对文化市场存在顾虑。群众对盈利性的文化产品不愿去消费,造成文化市场不能充分发展。加上文化商品的内容老化,流通渠道不畅,运营模式的单一等因素,限制了文化市场的发展和壮大。政府领导在机制上缺乏市场意识,没有建立起包括资金、设备、技术、人才等资源方面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在实践中没有充分开发和利用广西丰富的文化资源,把经济效益当作文化产业的重要目标,结果造成了文化市场发育的不健全,文化产业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使供求矛盾突出,文化市场无序。例如像话剧团这样建起了自己的剧院的,也因为负担不起排练中的各种开销,如电费等,常常把剧院闲置。这些剧团都有不少作品在全国获奖,如民族歌会《八桂大歌》、民族舞剧《妈勒访天边》、彩调小戏《追》等等,却始终没有取得理想的经济效益,以致直接影响了品牌生命力的延续。

4.缺乏完善的文化管理法规。目前区政府还未从立法上落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造成文化管理上的主观性和随意性t分突出。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用行政审批和行政命令的手段来管理文化工作,文化管理部门权力过度集中,缺乏法制意识和民主集中制原则。一些重大的产业及活动可能因为领导一时的失误而造成重大的浪费和损失。政府换届或新的领导上来很可能会改变文化政策而影响了文化建设的连贯性。

5.文化投人不足,文化设施落后。长期以来,广西经济总量小,财政收人比较困难,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欠佳,处于西部地区的中等水平,加上政府缺乏前瞻性的文化体制改革,未形成健全的文化企业。加上投融资渠道单一,主要由政府投资,民间和社会资本被排斥在外,限制了文化企业的繁荣发展。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偏小,特别是对于社会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的财政支持不足,结果使得公益性的文化设施长年陈旧,得不到维修和更新,在全省范围内缺少一些标志性的文化公共设施和娱乐场所。如整个南宁市目前仅有一家综合剧院,那就是南宁剧院,文化系统各大剧团除了话剧团自己筹建了一个剧院,木偶剧团的儿毫剧院于今年元月竣工,2月正式落成并投入使用外,其他剧团都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剧院,租用南宁剧院来进行演出,通常要支付3000元一5000次的场地租用费,这对各大剧团来说无疑是个比较沉重的负担。这些因素都减少了公众进行文化消费和娱乐的积极性。

6.文化人才流失严重。广西过去在文化评比活动中多次获得大奖,但有不少是聘用了区外的文艺人才和专家。由于受广西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落后的影响,文化事业单位的工资待遇偏低,加上整个文化体制改革尚未实行,文化事业单位的分配机制和用人机制不当,使一些优秀的文艺人才缺乏工作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他们也逐步被沿海的先进省市所吸引和挖掘,结果造成了广西文艺人才不同程度的流失,给文化事业的发展带来循环性的困难。

三、广西文化体制改革的出路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已制定出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文件和方针政策,将文化体制改革作为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该文件对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化企业作了区分,并对文化体制改革作了试点工作,在不少沿海发达的省市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获取了宝贵的经验。但目前对文化体制改革仍然争论较多,疑虑较大,加上改革的成本又较高,使这项改革在艰难地进行之中。在这种背景之下,广西的文化体制改革可以借鉴一些先进省市的经验,同时结合自己的文化优势和实际情况来展开。针对当前广西文化发展领域存在的问题与弊端,对症下药。具体来说,广西文化体制改革的出路主要有以下几条:

1.成立广西文化事业发展委员会。该委员会应主要由各方面的文化专家组成,他们负责研究和制定文化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完善现有的管理法律和法规。通过积极开展有关文化事业发展问题的战略研究,为政府提供咨询服务,提高我区文化事业发展政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统一管理隶属于文化、旅游、工商、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的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市场的宏观调控,确保广西的文化安全,政策能够得到落实。以改变目前文化管理体制的僵化和各类部门的混乱和权力交叉现象,并适应国际多元化资金、科技和行业相互交织交融的形势和状况。同时,可以利用广两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在制定政策、法规方面的权限优势,为广西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规条件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2.加强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文化领导的管理体制,加强对文化事业工作的领导,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文化单位运行相结合的文化管理体制。要探索、建立既有利于国有资产管理又体现文化产业特殊性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制度。为此,要相应地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部门的行为,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加强宏观管理,搞活微观管理。按照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不同性质,具体分出新闻媒体,出版单位,文艺创作、演出单位,影视创作、电影放映、出版发行及印刷、演出娱乐等经营性文化单位,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体育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几种类型,分门别类地指导,提出各自的改革目标、任务,使文化产业的比重应该大大超过文化事业。新闻媒体单位要实行宣传业务与经营业务分开。从它分离出来的经营业务部门和各类经营性文化单位,包括意识形态很强的出版单位等,原则上都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而对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则要深化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结合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内部管理机制。

3.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培养文化市场竞争主体,塑造现代文化企业,真正把文化生产经营单位放活。为此,应当积极培养文化主体及文化产品专业市场和文化产品要素市场。在全区范嗣内探索实行文化市场统一执法,进一步理顺和健全文化市场管理体制,扫除各种阻碍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的因素和陈旧观念,加大对文化市场和文化产品意识观念的宣传,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投资力度和资源整合力度等,运用市场机制推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文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的调整。同时,发挥名牌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集聚,优化文化企业的发展环境,加强对文化企业的引导和管理,使其能实行公平竞争。

4.改革文化投融资体制。要改变过去由政府单一投资的模式,积极推动资本运营,促进文化事业向社会直接投融资。大胆引进非公有制资本和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的投资,使社会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的投入文化产业的比最大大超过国家投入。在国家文化政策引导下,还叮以实行股份制改造,向外省市学习,鼓励多种经营模式,通过上市发行股票的形式筹集资金。同时,政府可设专项基金,加大对文化事业和产业的投入。要改进文化市场的准人制度,除了涉及国家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领域外,都应逐步允许民营资本和境外资本进入,要改变金融财税等部门对文化领域的支持办法,加大支持力度,把文化企业纳入信贷计划之中,利用低税收政策支持新兴和创新型的文化项目和文化企业的发展等。

5.改进人才管理机制。要发展广西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企业,必须有人才作为保障。因此,政府应当引起重视,加强人才机制方面的管理和培养,在政策、待遇方面要给予优惠和照顾,使优秀的文艺人才能留得住。同时,还要争取吸引外省市的优秀文化人才来广西工作,加快文化人才的集聚,推进文化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的步伐,促进广西人才的合理流动,优化人才结构,结合公平合理、劳者多得的分配制度和奖励机制,收人能高能低的内部机制。这些文化人才包括各专业门类的艺术拔尖人才,优秀的文化研究学者、专家、管理者等。此外,还要加强区内艺术人才的培养,包括扶持高校的文艺人才队伍,创办文化艺术学院,与外省进行人才交流合作等,重点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中青年跨世纪人才和少数民族人才,积极营造有利于文艺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要点篇6

【关键词】出版 改制 体制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阵改革的浪潮。此时的出版业也开始从计划经济年代的事业性迎来市场经济自由性的考验,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之下,中国的出版业便驶入了改革的轨道。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出版业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一直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当时的文化领域都是在国家的计划下进行宏观生产和消费,出版业作为文化的重要方面自然在供需上都受到了严格地限制。

众所周知,出版工作中最重要的三个环节就是出版、印刷、发行,在解放前的几个大型出版企业中,这三个环节都存在于同一企业中。而当时的中小型出版单位,常常都包含了出版和发行两个环节,只有个别小型单位仅仅从事编辑出版业务。建国初期进行的出版分工专业化,把出版、印刷、发行彻底分开了,改变了我国出版业的传统结构,也是我国建国后出版体制上的重点改革。这一变革不仅从根本上实行了出版业不同层面的专业分工,并且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出版工作的计划化奠定了基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设立了出版总署,直属国务院领导,管理全国的出版事业。次年9月,出版总署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出版工作会议。该次会议,提出“为人民服务”的方针,并认识到当时出版业存在的严重无计划、无组织现象,提出了出版业实现专业化的要求。这个专业化分工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按意识形态的属性,将出版活动中的编辑出版和印刷、发行分离;按照出版内容的专业方向,确定每个出版社的出版编辑范围。这次的专业化分工带来了整个中国出版业体制的革新。

自建国时期的第一次全国新华书店出版工作会议,确定了出版工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后,出版工作也随着全国性的生产建设事业开始了。然而让人遗憾的是,这一尝试在“”十年期间中断甚至倒退了。

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时候,出版业始终都在实行事业型管理方式,事业单位也就成了出版单位的体制。同其他的事业单位一样,出版单位也具有显著“事业单位”的特征:首先,出版单位基本无私有,均为公立机构,它们的资产都属国有,国家拥有绝对的控制地位;其次,出版单位接受政府无条件的直接组织和管理;然后,出版单位在组织形式上具有典型的行政性特征,每个出版单位都有一定的行政级别,如省部级厅、局级、处级等,出版单位的负责人是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的;另外,出版单位所需的各种经费,包括人员工资福利、业务往来经费、硬件更新经费等都由上级国家财政拨款。

二、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出版业

自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版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出版业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出版体制,使出版业逐渐摆脱了计划经济模式的束缚,朝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变革发展。党的十四大以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出版业作为上层建筑领域和文化产业,必然进行相应的体制改革。如何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出版体制,解决新旧出版体制转型带来的新问题,成为这一时期出版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由于拨乱反正,对“”重新认识和深入反思,出版事业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重建。然而,社会上却意外出现了“书荒”现象,在这样的状况下,出版事业开始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开始逐步取得发展,出现了井喷式的超常规增长。出版单位的数量增长得非常迅速,与此同时,图书出版的质量和数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86 年全国出版图书已达五万多种,解决了当时社会中的书荒问题。

1984 年6月,在哈尔滨召开的地方出版工作会议,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讨论出版社的改革,正式提出要使出版社由单纯的生产型逐步转变为生产经营型,1988 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出正式文件《关于当前出版社改革的若干意见》,专门指导出版改革。1992年,全国新闻出版局长在北京会议召开,大会阐明了出版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为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初期出版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指明了方向。199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新闻出版署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报告》,着重完善了宏观管理上的问题,要求各部门建立体系,切实加强出版管理部门的宏观管理。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也开始试水建设出版集团工作,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通过这些改革,出版单位的运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出版单位和从业者的积极性,使出版业取得了飞快地发展。但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出版体制改革探索相当程度上延续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思路,出版单位依然是按照传统的事业管理体制来运行,也依然显现出诸如条块分割问题严重,政企、政事不分,缺乏完善的退出机制等一些弊病。这些问题为出版业的长期发展埋下了隐患。

三、新世纪以来的出版业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全球化进程的扩大,出版业的经营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何从行政性垄断的经营格局中走出来,努力营造市场性优势,成为出版集团的新发展方向。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对境外资本的大量涌入,如何增强自身竞争力以打好国内市场的攻防战,已显得日渐严峻。加快我国出版集团的建设,推动出版产业尽快做大做强,培植出一批拥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出版集团,使其拥有国际化的竞争实力,便迫在眉睫。

虽然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已经开始试水出版业的集团化建设,但是那些还只是这一领域的首次尝试,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认真思考和摸索。2001年8月份《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从而使我国的新闻出版集团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了促进和更好地落实上述精神,2002年5月,新闻出版总署便制定了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实施细则和八个配套文件,同年8月,新闻出版总署又制定《出版集团组建基本条件和审批程序》,这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就是在确保正确的出版导向的前提下,力推出版集团的组建工作。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成功召开,总书记代表党中央作了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该报告中提出了“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时展目标,并要求“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文化体制被写进党的十六大报告之后,新闻出版业体制改革迎来了攻坚阶段。

2003年中国的出版体制改革进入了关键时期,同年6月,在全国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出台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根据方案要求,新一轮的文化体制改革首先从试点单位开始了。中央部门对此次的改制试点工作格外重视,会后还了《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确定了35家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其中的新闻出版企事业单位有21家。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是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2007年11月,中共十七大全面阐述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2008年4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提出,新闻出版业在试点的基础上,将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三年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随着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关于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概念和新要求,使得出版体制改革得到了极大地深化。然而,出版体制仍然有不少体制性的障碍需要突破,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可以说出版体制改革还只是取得了阶段性或者局部成果。而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思想被动。对于出版体制改革,很多单位和从业者在思想上的准备还不足,计划经济的成长环境,导致他们小富即安心理,以及对市场经济的逃避与恐惧。第二,配套政策缺失。这些年来,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大政方针已经确定,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很多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联系实际的政策与之相配套,目前这些还在探索中。第三,除了出版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外,全国大多数出版单位还没有实施转企转制工作。特别是一些中央级出版单位的转企转制工作还在调研阶段。即使是那些已经转制为企业的出版单位,目前仍处于转企的初始阶段,总的来说还没有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结语

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出版资源丰厚,是出版资源大国。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出版业在国际竞争中还处于弱势地位,产业实力不强、规模不大、集中化程度不高,出版业也是我国市场化进程最迟缓的产业之一。这些年来,中央大力推进出版体制改革,实施管办分离,进行公益性和经营性出版单位分类改革,加快产业化进程,通过转企改制重塑市场主体,提高市场化水平,提升竞争能力。这些改革措施已经显现出良好的效果。但是通过本篇文章的分析,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出版业在发展市场经济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①宋木文,《出版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一下》[J].《中国出版》,2006(6)

②周蔚华:《出版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36-239

(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08级研究生)

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要点篇7

当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面临新的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对林改工作高度重视。4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4月1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讨论、研究、部署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6月8日又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10号)。这是继20*年中央下发《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决定》(中发[20*]9号)之后的又一个关于林业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既是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全面部署,也是对推进林业工作的总动员。因此,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示范区工作座谈会,主要任务就是要认真学习中央10号文件精神,通过交流各地林改工作经验,进一步探讨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的措施,加快推进林改示范区工作。刚才*、*、*、诸暨、*等市县介绍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有关情况,蓝晓光同志对他们的发言,作了非常好的小结,他们的改革措施比较有力,工作比较扎实,成效也比较明显,值得各地学习借鉴。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再谈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全省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取得新进展

今年年初,我们在*召开了全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验交流会,专题交流安排深化林改有关工作。会后,各地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改革步伐,林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当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农村工作的重点,社会关注的热点,林农期盼的焦点,也是林业发展新的切入点。各级政府已把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普遍加强了领导,全省各市、县都成立了林改领导小组,下设工作机构。一些地方还采取有力措施贯彻*会议精神,如*市召开了由各县(市、区)分管副书记、分管副县长和林业局局长及市级有关单位领导参加的*市集体林权配套改革工作会议,认真部署配套改革任务。目前,*市各县(市)行动迅速,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市市委、市政府专门听取了林业局的深化林改工作汇报,分管副市长带领林业、人行、银监、保险、信用联社等部门领导到*、*等地专题调研金融部门如何支持林改工作,破解农村融资担保难问题,有力推动了全市森林资源流转和林权抵押贷款。绍兴市政府也组织了有关部门专门到*、*考察林改工作。

二是配套政策进一步完善。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的核心是推进森林资源流转、盘活森林资产、转变经营机制。继*市后,*市也出台了《*市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管理办法》等文件。*市与有关金融机构联合下发《关于扎实推进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业务的指导意见》,宁波、金华等市起草了有关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转办法等政策文件。还有不少的县(市)也相应出台了配套改革的有关政策文件。*市六个县(市、区)政府都已出台了《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诸暨等地出台了《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嵊州市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出台了《林木保险条款》,*等一批县(市、区)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配套改革制度保障进一步加强,为推进我省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三是各项改革举措扎实推进。随着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全省配套改革已初步形成了全面推进的良好势头。最近,省林改办对全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工作进行了一次督查,从督查情况看,各地加强了林权登记管理工作,实现资源和林权证管理动态化、日常化、规范化。*市各县及*、*、*、*、诸暨等22个县(市)建立了林权管理机构,完善林业要素市场,规范森林林木、林地流转程序。森林资源资产化程度不断提高、林农信贷已接近2亿,林木、林地流转面积已达305万亩。社会化服务体、林业专业合作社也正在迅速发展,到目前,全省已建立了836家林业专业合作社。从事山林托管经营的专业户达3.58万家。最近,我厅确定了*市和*、*、*、*、*、*等6个县(市)为我省省级林改示范区,正式启动林改示范区工作。

四是林权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全面启动。林权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既是林改的基础工作,也是林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林权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对提高林权管理质量,规范山林地籍档案资料,建立现代林业管理制度等都有深远的意义。为此,我们委托浙江林学院开发了软件,6月初,林改示范区的市县率先行动,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云和、*、*、*等县迅速组织力量,安排经费,制定操作规程,确定重点乡(镇)、已初见成效。

二、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10号文件的主要精神

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10号),对加快林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认真学习贯彻中央10号文件也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中央文件深刻阐述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明确提出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确定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制订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措施。学习领会中央10号文件精神,要把握好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是阐述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中央文件阐述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战略举措,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现代林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对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它有利于促进农民特别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破解“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发挥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是明确了林改的总体目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尤其是深化改革的情况更复杂、任务更艰巨。中央提出全国用5年时间完成集体林权制度的主体改革和配套改革,在完成主体改革的地区要集中时间进行配套改革。

三是规定了林地承包经营期限。中央文件规定林地承包期为70年,承包期届满,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统一规定林地承包期是这次改革的核心政策,充分表明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不动摇,给予农民承包经营林地林木的“定心丸”。

四是提出了实行商品林和公益林分类经营管理。公益林按照公益事业进行管理,以政府投资为主,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商品林按照基础产业进行管理,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政府给予必要支持。凡纳入公益林管理的森林资源,政府给予所有者或经营者合理补偿。公益林建设投资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按照事权划分,分别由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承担。中央文件规定“对商品林,农民可依法自主决定经营方向和经营模式,生产的木材自主销售。”这里体现了三项政策的放开,一是只要不违背法律禁止性的规定,对其林地要种什么、什么时间种、培育目标是什么等经营方向可以自主决定;二是只要不违背法律禁止性的规定,可以选择单独经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租赁经营等经营模式,享有生产经营自;三是木材作为商品,可以自主决定要不要卖、怎么卖、卖给谁。从政策赋予承包人的生产经营自,发包人和其他任何第三人都无权进行干涉。中央文件还提出公益林可以合理利用,可以开发林下种养业,开展景观旅游等。

五是强调要规范森林资源流转。针对中央文件前的承包和流转行为提出:合同规范的要维护、不规范的要完善、违法的要纠正。承包经营人可依法对山林流转,一是允许林地承包经营权人流转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了林权流转市场,有力推进森林资源经营向资产、资本经营转变,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减轻森林资源限额采伐的压力;二是设定“依法、自愿、有偿和不改变林地用途”作为必要的前提,有利于农民利益维护和林业发展,为依法公平交易提供了政策保障;三是放开林权流转方式,只要法律没有禁止,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以自主选择流转方式。

六是突出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中央十分重视对林农利益的保护,要求保障其收益权。提出不宜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林地,可实行均股均利等方式落实产权。对未承包到农户的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要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要保障公平交易,防止农民失山失地。

七是强调推进林业投融资改革。要求各地加大林业信贷投放,完善林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大力发展对林业的小额贷款。完善林业信贷担保方式,健全林权抵押贷款制度。推进林业投融资改革对支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业发展的意义重大,是实现金融机构、农民、政府多赢的工作。金融机构主要研究解决林业信贷产品开发、林业信贷投放数量、林业信贷担保方式、信贷风险防范以及处分抵押物的法律问题等,进一步完善林业信贷办法;林业主管部门履行林权抵押登记职能,在抵押期间不得批准采伐、不得办理林权变更登记,帮助金融机构化解风险,以推进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的顺利开展。

八是提出扶持发展林业合作组织。要求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促进林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发展专业协会,充分发挥政策咨询、信息服务、科技推广、行业自律等作用。一是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包括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合作林场、股份合作林场、公司+农户等组织。国家重点扶持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发挥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对外为社员销售、加工、运输、贮藏林产品,对内为社员采购林业生产资料和提供技术、信息等服务功能。所以,发展专业合作社非常重要。前阶段,我到*了解了杨梅专业合作社。大家知道,杨梅的时间很短,保鲜困难。而专业合作社有保存的技术,他们把杨梅收储起来。这个专业合作社带动了千家万户,使农民的杨梅收益提高。二是林业专业协会,包括“防火、防盗、防病虫害”联防协会、科技协会、法律协会、信息协会、产业协会、花卉协会、种苗协会、造林协会等群众性联合组织,解决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合算的事。同时,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师制度和评估制度。

九是强化林业基础建设和建立林业公共财政制度。加强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多渠道筹集公益林补偿基金,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建立造林、管护等补贴制度。对防火、森防、种苗给予补贴。对森林抚育、珍贵树木等给予扶持,林改经费主要由地方财政承担,中央适当补助。

十是强调加强林改工作领导。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加强对领导干部、林改工作人员的培训,加强基层林业工作机构建设,明确专门的林权管理机构。

三、明确任务,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

中央10号文件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加快林业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我们要抓住当前大好的发展机遇,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大胆探索符合我省林业实际的各项改革措施,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建立健全林业要素市场,调整规范林业经营方式,创新林业投融资体制,加快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步伐。

一是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既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变革,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又是一项长期工程,涉及广大林农的长远利益、涉及林区的长治久安。各地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还没有健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机构的,要积极向党委、政府领导汇报,健全调整领导机构,负责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组织、指导、协调工作,在深化集体林权改革工作中做到队伍不散、责任不变,经费不少。各级林业部门要搞好综合协调,及时研究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强对工作的指导。同时,要争取各有关部门积极参与改革,支持改革,履行职责、协作配合,共同做好相关工作。当前各级林业部门要抓紧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学习领会中央10号文件精神,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宣传文件精神和我省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的典型经验,抓紧编印中央10号文件宣讲材料,分期分批对林改骨干进行培训。

二是要加快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工作。林权抵押贷款工作是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目前我省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工作的相关政策文件已经出台,各地要加快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工作步伐,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任务。我们要求在9月底之前,除舟山、嘉兴两市以外,其余9个市必须至少选择1个县(市、区)作为市级林权抵押贷款工作试点县(市、区),并在年底前明确试点任务,开展实质性的贷款工作;已开展试点工作的市县,争取当年贷款规模有较大增长。

三是要及早谋划落实政策性林业保险工作。为解决林农“多年致富,一灾致贫”的问题,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政策性森林综合险将在今年下半年正式启动,公益林、用材林、经济林、毛竹纳入保险对象,台风、雪灾等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和火灾纳入保险责任范围。今后林农只要参加了政策性森林综合险,如果遭受了森林火灾、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林木损失,就可以获得保险赔偿,而且经济林、竹林的保费较低,林农自身只需交纳每亩1元钱左右,最高赔付额可以达到每亩500——800元。在这项工作上,省里下了很大的决心,也做了很多工作,一旦启动,各地要迅速行动,全力抓好落实。

四是要抓紧建立健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的服务对象是林业生产经营者,评估内容是森林资产,直接与林权抵押、林业保险相关联,建立健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任务十分紧迫。各地要对照《浙江省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与产权变动管理暂行规定》,充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师、评估专家和评估咨询人员这一人才资源,通过充实评估咨询人员来健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咨询机构,使我们现有具备丙级以上资质的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单位、林业科研教学等单位具备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咨询资质的专业机构,为林权抵押贷款额在100万元以下项目提供合法的评估咨询报告,解决当前量小、面广,直接面向中小农户的林权抵押业务评估需求。要通过现有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师、评估专家的组合、挂靠等形式来组建具备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资质的专业资产评估机构。解决开展规模较大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项目的需求。

五是要全面推进林权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为促进林权管理现代化、规范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档案,我们明确7个林改示范区和各市指定的配套改革先行县(市、区)作为第一批林权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县,要按照《林权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操作规程》,逐步将主体改革成果资料录入电脑、实现林权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同时,做到所有权一级的林权资料与实地相符,县以上边界相互确认,确保权属资料准确完整。

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要点篇8

一、研究“十一五”期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问题和突出问题,进一步深化改革

1、根据“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和中央编办的统一部署,认真研究我省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总结历次机构改革的经验和做法,研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规律,探索提出我省“十一五”期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框架、近期任务和实施步骤。

2、继续学习落实《中央编办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创新的若干意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编制工作。认真研究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领导和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体制和机制问题,重点是完善煤矿安全监察和行业管理,区域协调发展、环境监管、土地督察、公用事业管理、食品安全体制,以公安消防为主体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机制等。研究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群众团体如何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问题。

二、积极做好行政体制改革和其他体制改革的相关工作

3、根据中央精神,认真做好规范党政机构设置,减少领导职数,撤并党委和政府职能相同或相近的工作部门;规范各类领导小组和协调机构,一般不设实体性办事机构;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等工作。

4、研究如何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机构以及依法界定省、市、县三级政府和政府组成部门的事权和职责。

5、根据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研究文化体制改革中涉及的管理体制、职能转变、编制调整等问题。

6、继续做好司法、粮食流通、畜牧兽医管理、水资源管理、勘查设计等体制改革中的相关工作。继续做好企业所办中小学、医院划归当地管理的相关工作。

7、积极配合做好国务院在我省开展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工作。

8、继续加强对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指导,着重推进和总结城市管理、农业综合执法和文化市场管理执法试点工作,总结经验,继续推进。

三、继续搞好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加大对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力度

9、研究提出推进全省乡镇机构改革的意见。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配合农村税费改革,研究提出我省完成乡镇机构改革的工作思路和意见。

10、全面完成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继续指导各试点市、县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掌握工作动态,总结试点经验。建立省编办试点县联系点,对试点工作进行重点帮助指导,围绕乡镇机构改革试点中发现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研究,提出对策。力争年内完成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总结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的经验,提出指导面上工作的意见。

11、在《机构编制信息》上开辟“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专栏”,学习借鉴兄弟省(区、市)在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中的经验,交流全省各试点市、县乡镇机构改革的情况和做法,及时向中央编办报告全省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

四、继续进行事业单位改革的研究和试点工作

12、做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前期准备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全省事业单位的调研,摸清底数,完善各级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基础数据;对县级所属事业单位认真进行清理整顿;根据各类事业单位的特点进行模拟分类,为实施分类改革做好准备;对条件成熟的事业单位,可先行改革。

13、待中央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出台后,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精神,结合我省实际进一步对《山西省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意见》(讨论稿)和《省直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实施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14、继续大力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按照中央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继续加强对全省确定的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市、县和部门工作的调研,深入了解试点情况,认真总结试点中有代表性和普遍指导意义的经验。

五、加快推进机构编制法制化进程,严格机构编制监督管理

15、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做好《山西省机构编制管理条例》的修改工作,为中央编办制定相关法规提供建议参考。

16、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和基础制度建设。严格落实中央编办《关于严格控制乡镇机构和人员编制的通知》(中编密发[2004]6号)精神,进一步做好乡镇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的管理,确保我省5年内乡镇机构和人员编制只减不增。加强各市、县机构编制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成果的交流,积极推行编制实名制等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不断提升机构编制管理水平。深入探索建立机构编制与财政预算相互配合的约束机制,进一步创新机构编制管理的方式方法。

17、加大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工作力度,继续开展机构编制的督促检查。进一步做好“12310”举报电话的受理工作,研究全省贯彻中央编办“五不准”的实施意见,并对各地遵守机构编制管理“五不准”的情况进行督查。继续联合纪检、组织、财政等相关部门开展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

18、搞好机构编制监督管理的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干部群众对机构编制工作的认识水平,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在机构编制管理中的监督作用,为做好机构编制监督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六、抓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贯彻落实

19、做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实施工作。以加强监督管理为中心,继续推进全省网上登记试点工作,扩大事业单位网上登记管理工作范围,提高网上登记的质量和水平。

七、做好《公务员法》实施涉及的编制工作

20、加强与组织、人事部门的联系与沟通,认真研究公务员登记涉及的机构编制事项,摸清底数,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八、切实加强机关自身建设及编制队伍建设

2l、继续加强机关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做好机构编制各项工作提供政治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22、加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规范办事程序,完善工作制度,转变工作态度,优化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23、继续加强学习。坚持学习制度,组织广大干部职工继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业务知识和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努力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24、继续大力开展调查研究活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提出调研任务,严格落实调查研究计划。

25、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充实、维护好全省机构编制信息网站,进一步提高宽带网、局域网的使用效率,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

上一篇: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要点范文 下一篇:社区矫正工作要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