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举制发展略说

时间:2022-08-02 04:29:34

中国古代科举制发展略说

【摘要】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国家政治制度中的一项重大发明,它的发展经历了创立、完善、鼎盛、衰亡的过程。从隋朝创立,到近代废除,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观念和社会风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 中国古代 科举制度 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2-023-01

科举是把考试作为主要方式的一种选官制度。由于采用分科考试取士的办法,因此称为科举。从隋开科始创至清末新政废止,在我国科举制历经1300余年。

在隋朝以前,中国是以荐举为主的选官制度。如“察举制”、“九品中正制”。隋统一后,隋文帝多次下诏“诏举贤良”之士,要求“见善必进,有才必举”,令全国各州以“志行修谨”和“清平干济”两科分别向中央举荐人才,参加考试授官。这是中国科举制的开始。隋炀帝时,更把科举考试的科目增加到“四科”和“十科”,而且有了“进士”和“明经”和“秀才”等名目。隋朝科举考试在当时是初创时期,并没有形成制度。仍由地方荐举与中央考试相结合,但实现了由过去的以荐举为主转向以考试为主的过渡。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官史上新的一页。

唐朝继承并大大发展了隋朝的科举制,使科举考试制度化,逐步成熟。唐代已有较正规的考试程序与考试规则。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唐朝考试科目比隋朝增加了三、四倍,除已有的进士、明经和秀才外,还设置了俊才、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武举等科目。

宋朝科举在沿唐之旧的基础上,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使科举制更为完备。宋朝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为克服考试现象越来越严重的现象,改革考试规则,在唐“糊名”(密封考卷上姓名)基础上,进一步实行“誊录”,即另派抄书手将试卷用正楷誉录,使考官无法辨认考生笔迹,以保证公正阅卷。考试时“锁院”,严禁出入,以防内外串通舞弊。

自隋代创立科举制后,虽然也出现了一些弊端,但和过去的荐举制相比,有了巨大的进步。首先,通过公开考试,使选拔官吏有了一个知识才能的标准,鼓励了社会公平、公正竞争,有利于社会进步。其次扩大了官吏选拔途径,吸收大批有才能的中下层知识分子参加官府工作,提高了官僚队伍的素质和统治效能。科举考试还推动文化教育的普及,社会风尚的变化。

明清时期是科举制度的极盛时期。两朝制度大体相同,具有制度严密、内容和文体固定化的特点。

综合起来看,清朝的科举制,要经过考取生员、考取举人和考取进士这三个步骤。一个成功考到最终功名考生,其身份相应经历童生、生员(秀才)、举人、进士由低到高的变化。

第一步考取生员(秀才)。国立府、州、县学的入学考试是科举制中的初级考试。童子初试称为“童生”,童生要通过的童试,包括由本县知县主持的县试,由知府主持的府试,由学政主持的院试。考试合格后录取为国立府、州、县学的学生,然后分拨县、州、府学学习,称为生员,又称庠生、茂才、博士弟子,俗称秀才。换句话说,清代的生员(秀才),也就是国立府、州、县学的学生。

第二步考取举人。生员首先要通过有由学政主持的预选考试――科考,获得参加乡试的资格。而后参加在秋天(故称“秋闱”)省会的贡院的举行的乡试。乡试考中了后称为举人,前五名称为“五魁”,第一名称为“解元”,举人就具备了做官资格。按清代的科举制度规定,举人可以到吏部注册,可以取得一定官职,可以当县官、县太爷了。

第三步考取进士。会试在春季(故称“春试”、“春闱”)于京师贡院,由礼部(故称“礼闱”)主持。中试者称贡士,其第一名称会元。为防止科场作弊,从康熙开始,清代规定会试后,贡士还要进行了复试。复试入列等者即准参加殿试。殿试多在太和殿进行,由皇帝主持。殿试中榜者名次的排列分为三甲,一甲共三名,第一名称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赐进士及第,第二名、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殿试榜称甲榜,也称金榜,因此,中进士称为金榜题名。考中者无论一、二、三甲的人都称为进士。

明代殿试后即给官做。清代除一甲3名外,其余人还要参加一次考试叫朝考,综合复试、殿试和朝考三次考试的成绩等第,作为进士授官的依据。

从本质上讲,科举制是封建统治者笼络和收买知识分子,为他们服务的一种手段。《唐摭言》记载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行而出,喜日‘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封建社会的读书人也把科举制当成爬上政治舞台的阶梯。在科举制下,不少读书人终生于科场之中,孜孜于仕宦路途,就像李白所言:“(唐)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明清是科举制度的极盛走向衰亡的时期。明清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君主专制集权,钳制思想文化目的,对科举制进行种种限制,使科举考试日益走向僵化。一方面科举考试的经义、八股文,造成了学子、知识单一、思想僵化、脱离实际的弊端。另一方面也成为革新政治、发展科学文化的重大障碍。随着近代科学文化的传入和国内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1905年,清廷终于被迫下令“停科举以广学校”,废除了行之千年的科举考试制度。

[ 参 考 文 献 ]

[1]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 李清凌.《中国文化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上一篇:巧用多媒体技术 提升英语教学实效 下一篇:关于中考英语课本知识复习的一点思考